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吴大观先进事迹座谈会暨新闻采访策划会记录

2009年07月02日23:2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 6月上旬记者们深入沈阳、西安、北京三地采访吴大观的事迹,通过到吴大观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实地体验,与吴大观的同事、战友、学生、部下、朋友、亲人深入交谈,一步步走进吴大观的内心世界,一个高大而亲切的爱党爱国、报国有成的党员知识分子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2009年6月18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部机关,举行了一场吴大观先进事迹座谈会,与会的记者有感而发,畅所欲言,由衷地讲述了所受到的教育和人生感悟,深情地抒发了对吴大观的崇敬之情。以下是记者们的发言摘编。

  参加人: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全部记者

  刘汉俊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团长

  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正局级)

  韩 旭中组部组织局副巡视员

  谢 俊国务院国资委党建局副局长

  殷汝涛中宣部新闻局一处调研员

  高 梅中宣部新闻局调研员、办公室副主任

  任晓宁中组部组织局四处干部

  韩 敏中组部干部五局干部

  那春风中组部新闻办公室干部

  张金庭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新闻处干部

  高建设中航工业集团副总经理,

  刘洪德中航工业集团企业文化部部长

  主持人: 刘汉俊

  主持人:近几天来,记者同志们为吴老的精神所感动,以吴大观的精神来采访吴老的事迹,令人感动。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个策划会,其实是一个学习会、座谈会、交流会,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下一步报道的思路,通过这次交流,把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经验,把一个人的收获变成大家的收获,使我们报道的整体效果达到最好。

  人民网关哲:

  感谢大家能够给我这次机会,非常荣幸加入到这次采访报道的活动中,让我学习到吴大观同志的爱国、爱党、爱事业的革命精神。在整个采访的路途中,每位同志的眼睛里都燃烧着敬业的精神,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后工作中的动力。

  从采访中,我了解到吴老首先具有一颗“中国心”,一辈子奉献给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这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永远也做不到像吴老那么敬业。每当接触到这些点点滴滴的事,都会使我的内心感到酸楚,经常使我的眼中含满泪水。比如说,今天在其家中看到一件被称作“常委”的衣服,上世纪六十年代买的,伴随他走过了60多岁到90多岁的光荣的后半生,在他的每次重大活动中,他都穿着这件衣服,这让我更加感到老人家的伟大。他对学习无比热爱,后来整理出的笔记本有那么多,而且每一本都很工整,甚至每一个字都让我们感到他是在用心用力去写的。我从事记者工作很多年,但从来没有认真去收集工作中的记录和照片,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惭愧,每一次采访的过程都是一次提升的过程,以前从来就没有认真的考虑这一点,这次让我有很大改观,记者采访工作是我一生热爱和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次在吴老、各位领导和记者同志们身上我看到了这个闪光点,今后,我会积极向大家学习。

  由于我是在网站工作,所以此次将写一份侧记,我会带着感情用心去写,同时做一个大的专题策划,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标题就是“我国航空动力之父”,我的标题还没有想好,只是制作出了一个规划,按一般规矩,在大标题之后是一个焦点图的展示,网站会有五张焦点图展示每次的专题,旁边是各位记者同仁的文章,还有电视台广播等视听新闻的滚动播放。我们采访了那么多位知名的老专家,他们每一个人的照片和感动的言语都会制作成滚动的图片新闻、专家感言展示出来。还有吴老家属的追忆,在网上制作互动平台——网上纪念馆,收集吴老生前使用过的东西、穿过的衣服以及学习笔记等。同时还要在网上做一个调查,开通与网民的互动、留言和追访。对有关我国航空发动机的一些科普小知识,可以通过登录网站为学习吴老而制作一个网上链接。最后,我们还要制作一个节目就叫“走近吴大观”,收集一些吴老的语录、报道等,使我们能够在吴老的事迹上真正学到一些东西,为之所用。

  新华网俞玮:

  首先谈一下这次采访的感受。记得在西航的时候,蔡毅总经理提到前段时间在井冈山学习,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那个年代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家庭条件很好,也没有受到任何压迫,但是他们却愿意跟着党,愿意干革命。我在采访的途中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吴大观同志身上并没有像过去采访的一些典型身上所获得的荣誉、没有轰轰烈烈的动人事迹,但是,就像吴老的女儿所说,吴老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很平凡,他也是那个年代经历过新旧交替的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可他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是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的,现在的很多人都做不到。他是一个综合体,而不是在某一件事上有一个突出的闪光点。根据我的理解,吴老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坚定的信仰,这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的,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当代的年轻人。以前有很多人说,西方人有信仰,而中国人没有信仰。但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的话,按毛主席的话说,就是这个人没有精神、没有灵魂,这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收获。吴老他有不屈的脊梁,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民族的脊梁”,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现在的很多人学了很多知识,还会出国留学等,但是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这段时间我见缝插针的对吴老的女儿、外孙女和刘大响院士作了专访,吴老的外孙女告诉我说她不是党员,但这并不影响她对祖国的忠诚,同时她还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忠诚于自己的祖国。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吴老给他的家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下面再谈一下新华网制作专题。我们的稿件会以专访的形式推出,同时还会有一些手记和侧记。专题简单归纳一下,按照以往规则,“要闻图片”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最新报道”和“媒体评论”,这个板块会把大家的稿件全都汇总在一起,另外就是《九十感怀》和《我的中国心》文章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他就是一个普通老人对国家和自己一生的感受,对年轻人来讲,距离会更近一些,希望可以收录到网站当中进行展示。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收集到了很多老照片,可以按照板块将其分类,还有就是采访中老专家都对吴老进行了评价,可以将他们的老照片和评论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后,我们还可以挑选一些吴老比较精彩的语录放在网上进行展示。

  央视网赵旋璇: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采访心得。在采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航空工业真的是一个门外汉,这次看到了很多的航空发动机和飞机。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单位会派我作这次采访,因为这次有很多知识和领域我都不是很清楚,当时还在想单位应该派一个军事频道或者是科技方面的记者会比我更擅长一些。但是经过一星期的采访以后,我觉得受益匪浅、颇受感动,他身上记录的不仅是他个人的事迹,而且是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身上的历程和精神。虽然采访的时候已经想到这个人能做得这么好,可能是他有很多异于常人之处,甚至不食人间烟火,这是我之前对他的一个印象。但通过这一时段的采访,我发现吴老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这样一个人,他是真正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人,我想用一个词来把吴老的一生概括出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这个词语,吴老的外孙女对他有一个总结是“上善若水”,老子的话是这样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把采访几十位老专家所说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放到这几句话里,真是对吴老一生的概括,吴老的一生只做研制航空发动机这一件事情,这是很困难的。吴老在解放前的那样一个状况下能够选择为航空事业奉献自己的终生,很多老专家说做航空难,做发动机更难,因为它要出成绩真的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吴老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很令人感动。在说到他的“与善仁,言善信”,我们在采访过程中真正看到吴老的点点滴滴,觉得他是一个为人平和、平易近人的人,吴老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的很多航空发动机都有他的影子在上面,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老人回忆起吴老的时候,他们的语言特别真挚,并没有因为采访而说空话,把吴老放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就是从身边很真实的事情上来谈吴老的为人,使我们感到吴老就是活生生的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人,而不是让我们触摸不到的人。通过这次采访,我等于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我们网站在作专题的时候,由于是依靠央视为母体,会更多突出视频的色彩,《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视频会在电视播出后第一时间在网站呈现。专题会以一个比较大的篇幅把吴老的点点滴滴的事迹在网站上展现出来,尽可能的丰富、包罗万有。刚才大家说的语录、图文、评论等,我们都会有空间来展示,对于老照片和对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会进行丰富的展示。

  光明网王涛: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策划会,首先谈一下感受,通过八天的采访,吴老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执着”这两个字,吴老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研究航空发动机,这对于80后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我经常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给自己树立目标,但是,收获往往很小很小,我们通常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通过吴老身上我们看到了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

  对于专题的制作有这么几个内容:第一,吴老的言行录,这里面的内容很多,包括吴老生前的话语都将收录到网上;第二,根据采访的要求,把采访过程中收集的照片和会议录音整理编辑后发到网上;第三,是吴老的故事;第四,结合吴老的事迹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来写一些吴老生活中的感想;第五,图片情况,包括吴老生前住所和在办公室的一些照片;第六,视频和音频。尽可能的收录采访中的素材,使吴老的形象更加丰满。

  中国广播网李倩:

  这次采访我学到的东西特别多,过去像“时代先锋”等这样的主题我接触很多,这次通过吴老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爱党、爱国。这次我要创建一个新模板,把他放在一级页面,而不是过去的二三级页面,排名不分先后,都在一级页面上显现出来,另外我们也会和广播之声合作,只要是广播之声播过的,我们都会通过音频展示出来,也会转载一些电视台的视频,同时也会特约一些网站的博客,请一些著名的评论员写一些评论。网站的特性就是与大众互动,要利用网站的特性制作得更有特色。还有一些语录、视频、图文,我们网站都会展现出来,把吴老的形象更为丰富的展现给大家。

  主持人:

  五大网站的策划我们都同意,我再建议几点:第一,五个网站要同时开通吴大观网上纪念馆,把所有的资料都收录在里面。第二,你们所写的文章要符合网上阅读要求和特点,不要过长,以免造成审美疲劳;第三,提炼核心元素,像有些同志说的“中国心”和“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可以用作题目,航空发动机就是飞机的心脏,这个标题很生动。我们征求了一些领导和专家的意见,我们是轻易不称某人为“大师”或“之父”的,但是面对吴大观这样一位在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有过卓越贡献和主要地位的专家,很难找到别的词语来替代他的地位。吴老同时期的人已经不在了,他也刚刚过世,他最早参与了航空发动机的修造和后来从他手上开始的研制工作,而且他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从未中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和技术观点,这些通过他的笔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航空百年历史,吴大观93岁,之前都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航空,航空工业应该是从他们这一代人开始的,从开始研制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创新,他所走过的路,正是中国航空百年曲折而艰难的道路,而且是在他的引领之下才走上了这么一条道路。林左鸣总经理说过,现在回头看他当年所提出的观点,所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吴老德高望重,现在还没有人的地位能够超过他,我想是可以用“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对于这样一位对中国军事实力、工业实力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我们的记者是不应该吝啬笔墨来赞美他,这是我们基本的判断,所以我赞成刚才几位同志说的“中国心”和“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这种叫法,要通过我们的报道把他叫响,要使这些核心的信息元素有利于我们第二次、第三次传播,这符合我们新闻的规律,也符合传播的受众接收的规律。如果我们的报道推出去之后,社会上记不住这个人的名字,但知道他是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之父,他有一颗中国心,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如果连这种印象都形成不了,那我们这次报道就算是失败了,那是再一次浪费了我们的版面、画面资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定要提取核心元素。第四,各大网站要同步同时开展一个网上调查,吴大观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强调一定要突出精神,我们所有的报道如果不突出精神,就等于没有灵魂,通过对网民的调查,最后看看是哪种精神能够代表吴老。第五,希望这次网上对吴老的报道能够成为一个航空知识和中国航空工业的图片库,跟航空工业有关的,包括各种解密飞机的机型等知识,通过看吴大观同志事迹普及航空知识,并知道、记住吴老这么一个人。第六,对吴老笔记、日记的摘抄,要精编一下,提供给各个媒体。对于网站,篇幅要长一些,报道可以分成几个篇,如精神篇、事业篇、魅力篇、生活篇等。第七,记者的手记都提到了自己的感悟,你是如何走进这么一颗“中国心”,走近“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希望大家能够把感动写出来,好的手记我们会选择媒体进行刊发,记者要做好采访工作、写作工作,任何成绩都不会被埋没。第八,链接所有媒体的报道,不管是电台还是电视台、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第九,要发背景材料、航空知识介绍。有很多航空爱好者和科普爱好者都喜欢收集。第十,许多被采访者对吴老充满感情,他们在接受采访时留下的真挚赠言,都原汤原汁刊发出来,许多老专家都上了年纪,把年龄都标出来。

  中国妇女报周文:

  通过几天的采访,了解到吴老的精神确实很让人触动,很多被采访的专家和记者都在采访过程中流泪。吴老一生执着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科研事业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学习的。

  由于对航空不是很了解,通过接触的大量信息,我初步整理了一个通讯的思路,从航空报国这条主线来写,从小立志英雄的航空梦,要自主发展国家的航空发动机,吴老晚年一直学习,坚持记笔记,一辈子坚持航空报国,并耳濡目染的带动家庭成员也来爱航空,充分体现了吴老爱国和敬业的精神,他对社会的影响和在培养人才方面都做了很多贡献。吴老非常有爱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多交党费正是说明了他爱党、爱国。我希望在报道中还重点突出一下吴老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温情的一面,很多的采访材料里都说吴老怎么学习知识,怎样航空报国,一心全用在事业上,其实吴老还有很多温情的故事,很关爱家人,也时常料理家务。

  主持人:

  中国妇女报的记者要根据你的受众定位进行报道,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要大媒体可以全面、综合报道,其他的媒体在报道中都要有一些侧重,从定位、特色出发,不要千篇一律。记得在采访报道独臂英雄丁晓斌的时候,有几个标题起的非常好,非常精彩,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很深。例如写他们夫妻感情一篇报道,标题是“我是你的右手”,很精彩、很经典。如果说在这次大家的报道中有几个标题能让所有人都记住,那就是成功。标题也是核心元素,可以进行二次传播、三次传播。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吴老有很多学生都是院士,但他自己却不是院士,这是同历史背景有关的,文革以后,人们对院士评选还不十分重视,对工程类学科似乎重视不够,当全国大规模评定两院院士的时候,吴老已经退居二线了,所以吴老的很多成果不一定体现在评定院士上。虽然他不是院士,但他是院士的老师,他多位学生都是院士。第一个教大学的人肯定没有上过大学,这不奇怪,他是创始人,这正是为什么称他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原因。希望我们这次的报道要“一手软、一手硬”,“软”的是情节和细节一定要精彩,入脑入心,否则不易看下去,要“润物细无声”才行;同时要“硬”,就是他的精神、思想和人物的价值一定要硬。这里我还说一下人物评论的问题。每次的人物报道,评论始终是个弱项,除了人物通讯,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人物评论。我们许多记者擅长写人物通讯,但不会写人物评论,要么是它的翻版、衍生版。人物评论是人物报道的提炼和升华。我们常说,能够写好人物的记者是最优秀的记者,不管是哪个方面报道都要比写人物要容易的多,人物报道还要有思想性,思想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物的评论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我给大家提几个意见供参考:第一,要准确。对人物精神的把握一定要准,抓住重点和定位,不能偏离、游离主题。第二,要清晰,思路要清晰,每一部分要写什么,有几个启示,结构要清晰,层次要清晰。第三,要到位。观点要到位,观点一定要说出来,并且准确,语言要到位,思想要深刻,拒绝空话、套话。第四,要突出。重点要突出,主题要突出、关键词要突出,如果没有关键词,评论就不能称其为评论。第五,要明快。看消息的人多,看评论的人少,有的人会琢磨你的评论是怎么写的,所以一定要明快,不能长篇大论,语言要干净,行文要流畅。第六,要完整。结构一定要完整,逻辑一定要完整,不管你怎么说,一定要自圆其说,自成一体。我们对评论的要求很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用心来写。

  文汇报江胜信:

  吴老这个人物有着很深的历史纵深感,使我受到震撼,产生共鸣。在他身上有三个人生观,第一,灾难激发了爱国热情,有着一技之长的吴大观表现出了理想的坚定,航空报国,渴望用自己的知识改变脚下这块土地的命运,因为爱国,所以没有私心,品行和追求决定了他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第二,吴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国共产党让他航空报国的雄心壮志付诸实施,吴老反反复复地作检讨,由于航空发动机的研究生产很难,他觉得与国家对他的支持比较,做的还很不够。他不仅是专心致志的埋头赶路,更是在抬头望天,是科技战线当中的一名帅将,他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本身就是一部永动机,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永恒的精神动力。第三,吴老对文革的感慨,曾经受过创伤的一个老人,但是一直在很急切的表达对共产党的忠诚,把这种习惯变成了一种享受。

  主持人:

  吴老这个人物历史纵深感一定要突出表现出来,他见证了中国所有的历史风云,它的价值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而彰显出来。他经历了新旧两个中国、两种制度、两个政党,甚至还出国留学过,经历了两个国家的差别,他是作出对比之后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他是有变化的,求学就业之后,面对爱国救亡,他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负有责任,经历了日机轰炸,所以立志航空救国,最后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胜利、取得民族的独立。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奋斗历程,通过这种曲折的人生,得出他拥有坚定信仰的原因。

  我也同意一定要把他放在灾难的历史背景中去。每逢灾难,必有枭雄。在这种艰难中,坚定了吴大观矢志报国、航空报国的信念,对航空事业发展的反思正是这种信念的体现,更能体现他的责任感。吴大观既是一个实干家,也是一个战略家,是中国航空事业的战略家。

  经济日报李予阳:

  吴大观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既是一本历史书,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走过的百年艰辛历程,也是一本科技书,关于航空发动机怎样去搞,他有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他又是一本哲学书,他对人生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是与这个产业的领军人物分不开的,独立自主的强大中国必须拥有自主发展的航空工业,自主发展的航空工业必须拥有自主研制的先进动力,而先进动力必须靠一批矢志不渝的奉献者和科技工作者去实现这个理想。我希望通过报道,唤起大家产业报国的热情。吴老的一生是奋进的一生,是坚守理想的一生,同时也是快乐宁静的一生。吴老身上有着中国人传统的优良品质,他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他身上非常可贵的还有坚持和坚守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守着自己的理想,而且通过了历史实践的检验;正确的对待名利,奉献一生,淡泊一生;还有他的学习精神,业务学习之外还有理论学习。在自主创新的艰难道路上,吴老是一个拓荒者开拓者。

  主持人:

  我同意李予阳的观点。我们的经济、科技新闻一定要有人文内涵,要有人文的思想、关怀、精神,要有对理论的关切、对社会的关注、对精神的关照。从吴大观的航空工业思想和科学思想看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看社会的发展。要突出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战略,我们这个民族不缺科学家,但人文精神中缺少一点科学的精神。吴大观对航空发动机的思考就是一种科学的战略,这也是我们在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推出吴大观这个典型的原因,吴大观实际上就是科学发展观早期的践行者之一,一个个像吴大观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思想、精神形成了我们党的理论思想和战略,党的战略决策又推动了我们各行各业科学发展。

  吴大观的事迹报告结束后,建议中国航空工业可以搞一个学习吴大观精神、振兴航空工业的座谈会,围绕科学发展展开讨论。

  新华社记者孙一曲:

  通过这次采访,深刻了解了吴大观和以他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老一辈的航空人崇高的境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为人真诚淡泊名利。他主要有两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是坚持,吴老一生都在坚持做一件事情,都在为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壮大而努力。坚持学习,坚持记笔记,坚持多交党费,都表明他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另一个和坚持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的放弃,对物质享受不计较,对名利很淡薄,对个人名利不纠缠,给了我们做人很大的启示。总结起来就是做人的取与舍,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这次采访虽然告一段落了,但是对吴老精神的学习和深化还没有结束,我们会用努力工作,真诚待人,认真生活,用这些品质向吴老这样的老一代知识分子致敬。

  主持人:

  先进人物身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职业革命家,道德品质、人格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每一次走近他都是对我们记者的洗礼和教育。孙一曲同志刚才所说吴大观和以他为代表的航空工业这个提法很关键。在这次报道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吴大观和组织的关系,没有组织的培养和支持,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二是他本人和同事的关系,发动机事业是集体智慧团结协作的一个事业,不能孤立个人。所有的人物报道无非是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大矛盾冲突中展开表现的。在吴老的报道中也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再强调一点,吴老的日记是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素材,总共有56本,一定要特别注意,各媒体都要涉及。

  人民日报记者鲍丹:

  对吴大观是带这两个问题来采访的:一是“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这种人生观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二是“我对不起我的祖国”,在做出很多贡献的情况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吴老的人生轨迹中无不体现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这些也支撑了他的座右铭: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

  吴老是满怀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从事着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报效祖国、航空报国是他最大的心愿,所以他总是觉得遗憾。

  吴老对国家、对党、对事业的热爱百折不悔,以吴老为代表的航空人对事业的追求令我们汗颜,尽管他们经历过很大的曲折和艰难,但仍然在坚持,即使病重时也不例外。吴老的科学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上,在理论学习上也洋溢着这种精神,他坚定的信仰是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的,一直在总结经验,反思自我。

  吴老的奉献精神紧紧和自己幸福观联系在一起,他能够从事自己追求的事业,就得到了满足,他拥有自己的舞台,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一直在追求,临终时,他拒绝治疗,觉得自己该享受的都已经享受了。

  我们打算用两篇报道一篇评论来完成对吴老的报道。

  主持人:

  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角度来理解吴大观,这是我们这次在报道中可以考虑的角度。认识世界的方法,人生的精神状态,对幸福的判断评价,从这几个方面深入展开有一定的深度,可以解决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不管风云变化他研究自己的专业,但同时他又胸怀国际先进,胸怀祖国发展强大,吴老一直都处在“自转”和“公转”过程中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并且做得很好。他到生命最后时刻拒绝用药,认为自己该享受的都已经享受了,不愿意浪费国家昂贵的药,这种境界让我们肃然起敬,他面对死亡的态度,表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新华社记者张严平:

  我这次接到任务采访吴大观。开始的时候,非常惭愧,我对吴大观、对航空界了解得非常少。一说到航空界,我只知道天上飞的飞机,除此之外,航空界还包含什么内容一无所知,吴大观的名字我都没有听说过。

  通过这几天的采访,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吴大观就是通过采访一步步走到包括我在内的各位记者的心中。我先把我对吴大观的直感给大家说一说,首先,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他这一代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追求。吴大观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有历史纵深感的人物。所谓纵深感,正如刚刚大家说的,中国的航空史只有100年,而吴大观活了93年。他的一生就代表了一个民族在这个领域的追求,而这个领域对国家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原来我还采访一个人物,叫张光斗,他在水利上也是贡献了一生。由吴大观我就联想到很多这样一代知识分子,像梁思成,像航天界的钱学森。我们中国这一代人,非常典型,他们在非常黑暗、非常战乱、在中国最痛苦、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是国家的振兴、民族的振兴,再次让我感受到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奉献。我们在座的各位,别说80后,我们离他们都还很远。有的时候,不是很贴近地接近他们,就很难理会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情,那种精神的境界。那一代特别像吴大观这样的大知识分子,他们的家境,坦白地讲,都不是很贫困,但吴大观还稍微贫困一点。我知道的很多知识分子,像张光斗,钱学森,很多很多人,包括像林徽因、梁思成,他们的家境都是非常好的。但他们懂得舍弃,他们这一代人对名利不追求,对官不追求,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舍弃好像会经过挣扎,会经过痛苦,但在他们的境界里是没有挣扎和痛苦的,他们的内心很纯净。他们就想能让国家好就非常好,一代知识分子留给我们民族的财富让我们再次无限感动,并激励我们。再一个,从吴大观身上,我看到航空界这个团体的追求。过去,我对航空完全不认识,就是一个飞机天上飞,可是这个飞机包含航空太多的内容。我只知道飞机好看不好看,我老是说我特别喜欢一种飞机,像鸟一样,其他的什么都不懂,而且,我认为飞机的形状就是为了好看。

  通过采访,我才知道,中国航空工业有这么一代有一代人在做着默默的无私的奉献。你看,我们记者写个稿,大家都知道,比如,张严平、一曲、鲍丹,等等,大家都知道名字。但是,像吴大观这样一代一代人,包括像现在的青年、中年的一代人,飞机上天从来没有他们的名字,特别发动机在里面,大家更不知道,但是谁知道发动机凝聚了多少人、多少代人的心血,让我们非常感动。从此以后,一提航空人我就感到亲切,敬重。原来一谈工业,我就觉得工业就是机器、经济,就是赚钱。但是,现在我知道,航空工业对国家的强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吴大观让我看到了这个东西,不然他也不会倾其毕生的精力来追求。所以,这也是对航空界非常感动的一个认识。过去,我对航天界了解比较多一点,一提到航天我就充满敬意,从今之后,一提到航空,我会充满甚至比航天还要多的敬意。因为,过去我有一个误解,航天比航空难,因为,航天要把那个东西送到大气层以外,而我们的飞机只是在天上我们看得见的地方飞,那肯定就是容易啰。是这次采访之后,我才知道,航空要比航天难多了!在采访中,很多同志就讲,航空太难了!开始我不理解,航空为什么难,后来我才慢慢了解了航空难在什么地方。而正因为这种难,才凸显了航空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奉献和坚持。

  还有一个感动就是吴大观的做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吴大观却如此宁静、如此淡泊、如此高远的生活了一辈子,他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没有放在心上。按我们当时的想法,他经历如此的挣扎,他是不是很痛苦?我们在采访中,用我们的眼光和小人之心去度量一个人的问题,但是我得到的回答让我明白了,这是高山仰止、让我们永远敬仰的一种境界。我们会看重的东西,他不屑一顾。他所看重的是他的事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所以,我自己非常惭愧,在吴大观面前,我很渺小。吴大观让我看到了人生一种至高最美好的境界。

  我采访了很多人物,吴大观是让我有最饱满的动力来写的一个人物。我非常受教育,他会给我们留下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教育。

  主持人:

  过去,我们对中航工业知道,但是了解也不是很深。但是,这次走近中航工业,走近吴大观,认识了一批航空人。我们从航空人身上感受到一种精神。现在,航空跟国家的经济实力密切挂钩,跟科技实力密切挂钩,跟军事实力密切挂钩。现在的国际战争,全是以科技为依托的军事实力的较量。如果航空工业上不去,我们的底气就不足。我们由衷希望航空工业能够迅猛发展,很快地站在世界的前沿。这样,中国才是一个强国。

  光明日报记者李金桀:

  我给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吴老哪里打动了我。我觉得吴老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很纯粹的人。他一生只有一个信仰。用《士兵突击》的台词“信仰这个东西真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当我看到吴老整篇整篇地摘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的文章的时候,我真的很震撼。对党的方针路线,吴老这一代人是真学、真信、真用。吴老身上体会了我们传统的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报国,以及时代精神的统一。吴老这样,有人监督他吗?没有。我觉得,吴老追求的是一种君子慎独的境界。吴老真的是不图享受,吴老生活很简朴。之前我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当我真到吴老家时,我眼泪禁不住就下来了。真的没有想到,吴老做出这么大贡献的专家,生活这么简朴。

  吴老的精神不是吴老一个人的精神,更是整个航空人的精神。在这样一个思路下,我给自己提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历史坐标上来看待吴老?吴老的命运是和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和航空动力的发展。在写作时,我一定要把这个历史大背景很好地融进去。

  第二个问题是,吴老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吴老留给我们的东西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我想在写吴老感人事迹的时候,吴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有他那个时代、有知识分子所共有的东西,就是爱国爱党、科学奉献,我想在吴老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另外,吴老还有他独有的东西,就是执着,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主持人:

  我们要在时代精神上要注意挖掘。吴老身上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几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不容易。吴老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东西,同时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他创新,不守旧。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精神和以与时俱进为特点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一定要体现时代性。不管从五四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一直到现代的各种精神,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向量,不是标量,是有方向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他的笔记本里面,一部分是抄录的党的几代领导人的讲话,《人民日报》、《求是》的重要文章,包括《中国航空报》的专业文章;还有一部分,就是学习资料的积累,我看到就有涉及航空工业的生物技术的、管理的、互联网的,他是一个全天候的雷达,始终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形成自己的关注点,推动自己的工作。他一直与时俱进,关注前沿。没有这个,他就不可能有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性思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郭淼:

  我最早接触航空人是去年的航展。吴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我除了感动之外,就是震撼。“多予少取”也是我今后学习的一个榜样。正如我在西航留言簿上写的那样,在今后的日子当中,真正能够成为一名甘于奉献的新闻工作者,我想这就是我这次采访吴老先进事迹的最大的收获。

  昨天我采访的时候,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生活上我没有什么要求,尽量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为中国的大飞机装上自己研制的发动机,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想通过我们这次采访,让更多的人了解航空发动机,对我国的航空工业、航空发动机工业也许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前几天,我的一个北航同学、大学教授问我这几天在干什么。我告诉他,我在采访航空动力专家吴大观。他说,吴大观是谁呀?我当时特别震惊,因为我觉得一名专业的航空人员居然不知道吴大观这个人。甚至我跟他提到了徐舜寿,他同样也是一头雾水。所以,我觉得宣传吴大观、宣传航空人,也许是我们未来的责任和义务。

  主持人:

  这是我们新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现在许多歌星、影星的名气远远大于我们的科学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宣传得少,另一个,信号不够对接。怎样让我们这些巨匠、大师、之父,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家喻户晓,将对青少年的教育融入他们的血脉中,我们一直做得不够。另外,我们宣传的人不少,但让人们记住的不多。怎么样在尊重宣传规律的前提下尊重新闻规律?那天我给高总提了个建议,建一座吴大观的塑像,立在中航工业大楼前,让我们这个行业的人都记住他。连北航的老师都不知道他,就很能说明问题,全社会知道的人更不多。所以,我们宣传科学精神,宣传崇尚科学家的氛围真是不够。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在这方面,今后要加大力度。

  新华社摄影记者何俊昌:

  有这么一个机会,我感到终生难忘。从吴大观的这张照片,我从摄影专业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和蔼可亲,果敢坚定。这张照片确实表达了我对吴大观的感受,就是吴老的大家风范,不失“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尊严和荣誉称号。

  第二个感受是,吴老是从旧中国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在国民党时期参加工作。但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第三个感受是,吴老科学严谨、敬业勤奋、淡泊明志。我没有想到吴老对我们国家做出这么巨大贡献的一个专家,家里却如此清贫,除了那台电视机能跟现代生活接轨以外,他家的东西,我算了一下,要是现在卖的话,可能不值2000元。他的那个柜子是1982年用包装箱板、花了几十块钱打的。我看他照片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一直穿着那件蓝色的中山装,几十年不变。

  主持人:

  吴老自己很简朴,但是对别人很慷慨。这是事实,但在报道中要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不能让社会产生吴老这么一位成就卓著、贡献巨大的专家生活过于简朴、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的错觉。事实上,领导多次关心照顾,要改善他的条件,都被他拒绝了,这一点一定要讲充分,要处理好。

  辽宁日报记者杨忠厚:

  从沈阳到西安再到北京,这一路采访是一个逐步预热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认识吴老、逐步进入角色的过程。吴老在各方面都堪称楷模,无论是否航空业的人,都能从他身上感悟到对自己成长有帮助有启示的精神。我觉得英雄有两种,一种是爆发式的、瞬间的英雄,但吴老不是这样,他就像我们的航空发动机一样,他的成长是一个多年养成的过程。无论是哪种英雄都是不可替代的。哪种英雄更值得被记住被肯定,时间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我个人觉得,吴老是更难得的。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但1972年一出来工作又马上投入到发动机事业之中。很多人受到重大挫折时往往会选择放弃,但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这一个事业。他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

  我的报道主题将从爱党爱国的方向出发,下一篇将是敬业、奉献。我希望能将吴老的一生写成是满足的一生、快乐的一生。他对国家的热爱、事业的追求、对华老的感情,应该是满足的、幸福的。同时他也是一个乐观、达观的人。

  主持人:

  作为辽宁日报,你们应当有所侧重。着重报道吴老在沈阳期间的工作生活,虽然要有重点,但也不能有断层。注重突出爱国爱党的主题。

  我非常同意爆发式英雄与吴老的区别。英雄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他的成长却有着某种必然性。吴老是一辈子都在从事航空发动机事业,他的成长就是一种必然。我们要把这种关系处理好。至于图片,新华社老何那张图片,每张报纸都要用,这是最能反映他风采的。

  陕西日报记者沈谦:

  一路采访,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吴老对事业的痴迷。对这一点我想用世界的眼光来看,我们都知道,居里夫人、卡特、牛顿,以及被称为现代文学之父的卡夫卡,在他们身上都有吴老的这种品质。应该说从这种根本的品质而言,二者之间是划等号的,虽然他们做出的成绩不一样,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完全把物质世界忘了,而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二是吴老对党、国家、人民无私的爱。人的心中有两种感情,一种是善,一种是恶。善源自于爱,恶的发源是恨。吴老也曾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从美国回来带了50美元,但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被骗子给骗去了;他的孩子因为无钱治病而离世,一般人在这种时候往往容易滋生出恨,他也因此离开国民党统治区。但吴老高尚的地方就在于心中始终有大爱。

  主持人:

  要面面俱到,但要有所侧重,陕西日报的报道可多写在西飞工作时的情况,要与陕西读者贴得更近。

  中国军工报记者李元龙:

  这次采访对每个人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每个人都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个人在学生阶段多少都有些理想主义,但进入社会之后,当现实与理想发生碰撞,想法也会发生变化。而在吴老身上,我看到了宁静。之所以他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带给我们这么多震撼,这么多人回忆他,正是这种淡泊和宁静给人触动。所谓宁静致远,他的成就与他这种心理是分不开的。

  第二个深刻感受就是吴老的坚持。我们经常给人致辞时会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觉得坚持是很难的事,但在这坚持中还要不断地进步,就更难了。有很多事情,你能够把它坚持下来就非常难了,不用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有的时候,太高的目标是一种负担。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能够坚持下来就已经很完美了。在采访中,有人反复提起,做好事很容易,但做一辈子好事很难。而吴老就做了一辈子好事。他一辈子做人做事都是在坚持中度过的。

  我是军工系统的,我想立足本行业,从吴老身上抽取一些比较光辉的东西与本行业结合在一起来体现这个人物。一是默默奉献。军工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航空发动机就很具代表性:研制时间长,保密要求高。有许多人干了一辈子,最后能否被这个社会认知是不确定的。但这个行业聚集了中国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比如邓稼先,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他都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甚至连他的夫人都不清楚,还是通过严济慈才知道他在从事国家尖端科技。吴老进入这个行业,也像其他国防科技专家一样,践行默默无闻的精神。吴老是航空工业的代表,也是国防工业的代表,他身上体现了整个国防工业的整体精神甘居幕后却又是时代先锋的精神。我们看到的国防产品成果很多是通过军人的英姿展现的。我们看到先进的战机在天空翱翔,看到飞行员,看到坦克兵很威风地驾着坦克,看到点火,看到广场阅兵,看到演习,但这些产品凝聚的是我们国防工业一代代人的鲜血和汗水。这些人虽然身居幕后,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领先意义的价值。我觉得,这个行业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认知领域,比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但仍有一大批人,包括吴大观,竟然连本行业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媒体,我们应该大力宣传。

  第三点,我想说爱国。我觉得国防是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领域,它需要爱国,也容易爱国。你从事国防,只要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就是爱国。吴老从事国防工业,在他的内心就自始至终都有国家的影子。这也就是他爱国的深层次原因吧。

  主持人:

  作为中国军工报的记者,对这种默默无闻的精神体会更深一些。我们的航天也直到神舟号上天,媒体才将那些专家宣传了许多。而航空因为自身性质决定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希望这一次通过宣传吴大观把中国航空人、航空人的精神。

  北京日报记者涂露芳:

  通过一路的采访,我们心中都出现了一个鲜活的老人形象,可能很多记者都有感动落泪的时刻。我希望能从三个方面表现吴老的人生境界:

  一是对事业的坚持。这与他航空报国的理想是密不可分的。他那种历经挫折、百折不悔的悲壮境界,为之奋斗一生直到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虽然连个院士的头衔也没有,但他这种情操和境界对航空发动机行业后辈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二是对党的无怨无悔的坚持。包括他在文革中受到迫害,没有过一句怨言。我们曾经刻意地寻找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一路下来没有任何信息。他真的就是相信这种错误是暂时的,相信这种时期很快就会过去,历史会有一个公正的说法。

  三是对人生观的坚持。他对身边的人,对家人、朋友、手下的技术员,甚至是看门的师傅、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人,达到了博爱的地步,他这种对人民的爱,让我们有点高山仰止的感觉。但在具体报道的时候,如何将他这种可敬的人格转化为能够让人接受、亲切、活生生的人,对我们是一个挑战。同时,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如何将航空发动机领域技术性的东西转化为生动的文字,也需要大家思考。

  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

  在采访之前,曾经听到过吴老的名字,但因为缺少院士等光环,没有太留意。作为一个80前的人,曾经听到过许多老一辈的故事,也看到过很多现代的价值观。我认为吴老的事迹是可以相信的,但如何让这种先进事迹与我们更加贴近,让读者接受?我们尊敬吴老,但不是要把他当作高高在上的神话人物膜拜。因此,在采访中,我刻意地寻找一些人性化的细节。在沈阳,专家介绍过程中会更加刻意地强调他完美的一面,这让我们确信吴老是值得人尊敬的,但很多做法对一般人来说难以理解。但到西安以及回到北京之后,在吴老的亲人朋友的介绍中有了更多人性化的东西,这样吴老的形象在我心中才逐渐丰满起来。比如说,他从国外回来也会给家人带东西,而不是除了技术资料什么都不带,他包饺子时会和老伴开玩笑,会像一般慈祥长者一样带外孙女去放风筝,包括之前一直说他治学严谨、学习精神可嘉,也通过他88高龄学习上网的事例得到更加生动的印证。同时,他的简朴并不是穷,在他家里时我们问,搬了这么多次家,还有从沈阳带回来的东西吗?他的女儿马上掏出一把火钳说,“这个就是!”我当时先是笑,后来觉得,一把火钳,搬家之后再买一把也无可厚非。可是这样的东西都舍不得扔,那就是真简朴。简朴不是吝啬,不是小气,而是把钱留下来帮助人。

  我也捐款,也会在地震时捐助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党费一交交这么多,就让人敬佩了。也许有些阴暗的人第一反应这是做秀,但是没人做秀能一做40多年。可是仍会有人不理解,在那个年代,一个月多交党费一百,是不可想像的,但随着采访的深入,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他的待遇高,交了一百还有一百。在他看来,钱够用就行。对这些让人感觉很高大很伟大的地方,我们一方面要突出他的高尚,另一方面也要解释,让人们更能理解,更好学习。

  采访中有一位老专家说起到北京向吴老汇报工作时,说到加速测试6秒钟,吴老听了说,“这是最好的消息,我激动得一宿没睡。”但什么能让我一宿不睡呢?估计中500万或许可能吧。但吴老为这种甚至不是自己成果、只是比较关注的行业成绩而激动,也正说明他心系航空事业。我希望能通过更多这样人性化的细节,让读者更能感受、接受他的崇高境界。

  主持人:

  我同意傅毅飞的观点,任何人都不是神,一定要把吴老人性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

  工人日报记者车辉:

  这次采访,是一次向其他同仁进行业务学习的过程,是一次航空知识扫盲的过程,更是一次对吴大观心理探询的过程。

  一开始,对吴老和航空工业的第一印象是这是非常牛的一个人和行业。但到沈阳后,当我对面坐着那一排白发苍苍地航空老人时,我心中的感觉是非常悲壮,也有些小压抑。我到最后也不敢问,“难道你们干了一辈子,还没有干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发动机吗?”但一路走到北京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吴大观的一生是悲壮而不是悲剧,每当国家遇到危难和困难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一些知识分子在默默无闻地做一些事情,在挺起中国的脊梁。这不是有几个杰出或成功人士就可以干出来的,而是有大量的默默无闻的、富有牺牲精神的、像吴大观这样一代航空人奉献出来的。

  发掘每一个人的精神实质都脱离不了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的精神价值。吴大观的表现之一就是多交党费。我们很多记者拿到素材时的第一感觉是比较平常,但首先,坚持了40多年,这种在我们来说很常见、很质朴的方式就是他们很本能、很自然的对党表达感情的方式。在吴老他们下一代的人的身上,(当然他们现在也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种感情表达又发生了变化。在西安的时候,有一位老工程师曾说过,当年航空工业陷入低谷的时候,很多人都孔雀东南飞,他们的价值观也在动摇。包括吴老的得意门生也说,要不是爱人在西安的话,他也走了。但他们就这样坚持了下来,没有使航空工业在中国最低谷的时候走向人才断档。而现在一些年轻的航空人,如西航的一位同志就说,他们在那儿组织了一个陕西单身协会,用这种方式来体现着对航空事业的坚守。从这个角度来说,吴老的精神对我们来说,既远又近。近是说他身上的这些东西在一些书籍和信息中经常可以看到,远是指航空离我们比较远,他的一些精神和价值观在我看来不可理解。我想这些精神和价值观都是时代赋予他的,我没有挨过飞机轰炸,没有在飞机轰炸之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还要坚持学习,我没有经历过丧女之痛,这就是时代赋予吴大观的。他不是天生就具有那种精神,而是时代一点一滴地赋予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报道过程中,我们要写出他的最大特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他的信念。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对事业也非常执着,但仍缺少吴老那种信念。

  吴老的信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他对事业的追求,一是他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党的信仰的坚持,一是取舍,价值观的问题。在我们需要反复思量的东西,在他却是轻而易举地舍去。报道时我会写出一个世纪老人所折射出的心路历程,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离我们很远的东西在他身上的自然显现。

  下一篇则关注我国航空工业永不停息的中国心。虽然3月18日,吴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作为中国飞机心脏的发动机没有停止转动,他还会由像吴老这样的知识分子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这一路下来经常会很感动,特别是在听到吴老遗言的时候。吴老其实是一个很自制、慎独的人,但他在弥留之际说出了非常感性的话,“外面的蓝天白云多么美呀,我是看不到我们自己的大飞机装上自己的发动机飞上蓝天了,但总有一天会……”这就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虽然他没有埋怨没有牢骚,但在这一刻,他的悲壮喷薄而出。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这一代挺起的民族脊梁所体现出的精神价值。

  现在确实是对我国的航空工业有了感情了。没有想到航空这么难搞,发动机这么难弄,没想到航空人在这么默默无闻、这么艰苦、这么勇往直前、愈挫愈勇地在坚持。我们航空的成就感可能没有航天多,但还有这么多航空人在兢兢业业地奉献,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停前进的动力。

  主持人:

  各位的发言也让我感动,相信在《中国航空报》登出来后,对我们航空战线的人都是一种激励,让中国航空工业的同志们知道,我们的媒体朋友在关注着中国航空工业、关注着航空人。

  中国青年报记者吴晓东:

  这一次采访是对我记者生涯的一次挑战。我的报道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吴老身上看见的信仰的力量。这对我们当下的年轻人是有所帮助和启发的。吴老曾说自己的天资不是一流的,在学校时也是成绩平平,他无法做到像钱学森那样去研究高深的理论,所以选择了发动机。但他也说过,“自从投身发动机事业之后,一天也没有改变努力的方向。”这样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会让现代很多人汗颜。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两种人,一种是哪里好就去哪儿,一种是根本没有方向,走到哪儿算哪儿。通过这次采访,我感觉到,一个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选对了自己的位置,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另外,我也将重点关注吴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方面。因为航空发动机事业比较特殊,他需要几代人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心血。现在的许多成绩都是后人站在吴老的肩膀上完成的,我对吴老成绩的理解是,他用自己的一辈子为中国航空工业种下了一棵大树。

  主持人:

  无论是《科技日报》还是《中国青年报》,都要根据自己的定位,结合自己的特点。一定要提出这个观点:青年要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才能在成就事业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注意提出海归人员如何报国有成的观点。这两个方面都是吴大观事迹的特点。

  法制日报记者周斌:

  在采访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三四位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话,“吴老这样,我们做不到,包括他数十年多交党费,包括他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采访之后我很惭愧,因为很多老专家是说做不到,而我却是从没想过要这么做。因此,吴大观将成为我今后的一个远远的目标,尽管到达不了,但会努力地尽量靠近一些。

  之前一直很苦恼,要怎样进行这次报道。因为觉得从头到尾就和法制没什么关系。但最终我找到一个切入点,就是吴老曾经制订的两个技术标准。我清晰地记得,很多人都说,他制订这个国标,是给自己脖子上套了一副枷锁。但这正反映了他无私的一面,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没有想到个人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和行业的利益。

  另外,我觉得吴老可贵的不是他做了多少,而是他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多少。在很多人心目中,他依然活着,包括XX发动机,已经装上了飞机,并且还会一直延续下去;包括他力主建设的一些试验基地,也将为发动机的发展奠定基础;包括他培养的人才也已成为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包括他的思想和品德,也还在一些人身上延续。我希望我这次的报道能让人们读完之后很沉重,而不是读的时候很沉重,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主持人:

  应该说,爱党爱国是这次所有媒体报道的主题。国标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表现,他作为发动机行业的领军人物,如何从科学的、制度的角度来保证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张海鹏:

  吴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敬业,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电视语言来表现这一点。在吴老的一个笔记本上,我看到了一句话,“你拿什么样的产品献给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了他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另外,我们在他的家里看到的,觉得他很清贫,但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可以感到他的“富有”他的办公室里有许多他收集的有用的资料,包括他的笔记和论文。他生活俭朴,他家里那件蓝色的衣服,手肘处都磨白了;他坐的凳子和床上的凉席都破了,就缝一缝继续用;办公室的椅垫也是如此。我将这些全部拍摄下来,通过镜头来表现主题。

  虽然他简朴,但绝不吝啬。他对党和国家都非常慷慨,最终拿10万积蓄交党费,对救灾等也是如此。

  主持人:

  接着海鹏同志的话,我再强调一遍,大家在报道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清贫与富有、吝啬与慷慨的关系。说清贫不是止于清贫,而是一种艰苦奋斗的境界。说吝啬是对己吝啬,对他人、对社会慷慨大方。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丛威娜:

  刚才大家的发言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觉得很多人站的高度很高,让我自愧不如。和以往的报道不同,其实包括歼-10的下线首飞,我都在现场,但是大多都是动态的新闻和直播,所以这些报道大部分是热热闹闹的,而这次是真正能够沉下心来做能够体会航空人精神和力量的一个报道。要做好人物体系的报道,最主要的是你自己先要被这个人打动,我想每一位记者肯定被吴老事迹所打动,所以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就是:这次不是完成一个在新闻联播里说教的报道,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能够很好的把吴老这样活生生的事迹、一个丰满的人物通过我们的联播传递给大家。我希望我的两个报道是作品而不是挣工分的报道。我们的片子大概是两集:第一集我们想通过吴老生平的事迹和航空救国、报国来梳理他的成绩和成就,来回答他为什么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通过一些重大型号的拍摄勾勒出一个丰满的人。第二集侧重突出他的精神,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爱党爱国,二是持之以恒的学习,还有就是甘为人梯提拔年轻人这个方面的精神。

  以前做人物我也经常听很多同事说缺少细节,但是我们这次感到高兴的是吴老的细节非常多,通过56本生前学习笔记,包括本子上记录很多感动的话,包括我们的同行航空声像中心的同事们之前拍了很多珍贵的镜头,比如说他的告别仪式,我们的组织部门上家门给他送党费收据这些珍贵镜头,都会为我们所用。这次重点要发挥细节的优势和力量,希望我们做出的片子不是文字贴画面,而能够让大家在联播当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同其他文字同行来比,我们有一个优势,就是大家都看到的光盘里边有很多吴老生前珍贵的采访,我们也做了一些记录,其中有很多话不知道能不能在联播当中用,比如说吴老说到的“我们搞航空工业的同事就是一个战士,一个保卫祖国的战士,就是这个责任感和紧迫感搞出航空发动机来”,90岁过生日的时候说“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希望能重回沈阳606所,再去当一个设计员,再去当一个老兵”。我希望这样有力量的话能够在我们节目当中播出,除了旁人和他的家人回诉,通过他自己的这些话,人们能够感受到这个人不是被我们塑造出来的,而是活生生立体的一个人。这就是我们初步的想法。

  我也是第一次做这种报道,零零星星的记录了一些东西,希望到时候能够拿出令大家满意的报道。

  主持人:

  套用一下吴老的那句名言,我们拿什么样的作品献给党、献给航空工业、献给吴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每个人都得回答。中央电视台要注意思路和精神的提炼,不然就跟平常跑口报道航空工业的消息拉不开距离。目前的角度还需要探索一下,可以考虑从他56本笔记本作为切入点,用里面的一些话串成主题,可以从摘自某年某月某日的哪一篇日记、哪一句话来引他的一件事,主线是他的精神,副线是他的日记、笔记,最后再有机地组装起来。就像串糖葫芦,竹签没有找着就没法统领主题,竹签就是日记。而且这次报道航空工业一定要出大量的飞机翱翔蓝天的画面,把吴大观和航空工业挂起钩来,体现速度、力度和美感,从这儿就知道他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画面的选择太重要了。对人物的细节要讲生动,新闻联播就是讲故事,那就把他讲得有机点并且要感人,这个角度一定要选准。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邢旭东:

  这次我又流泪了。报道先进典型很多次了,每一次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社会需要这个,人民需要这个,这种典型的事迹,每去一次就感受一次。

  从606所那一排的发动机的镜头,从这边走到那边,我想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吴大观一生的主线。通过一个笔记本,他那里面的誓言表现他坚强的党性,坚强的理念。发动机能够说明他的责任感、使命感。听他的事迹报告,我们想到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科学态度,他有很多话在里面。还有那一身破旧的中山装,能够看出他艰苦乐观的人生态度,他那种不谋权、只谋事的高尚情怀。在采访中,我记住了几句话,“吴老将成为世界关注的人物”,“他将影响今后乃至几代人的成长”,“他的精神应该是中国精神的传承、发扬和光大”,“他让每一个党员、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震撼的同时看到共产党的伟大和祖国伟业的光明”。这不是大话,因为他的精神让人觉得确实如此,现在的社会确实需要这种精神。我学到了什么呢?一个是学习他的为人、做人,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如果你有时看不开,那么你到吴大观家里走一圈,看看他家里的摆设,看看他那件破旧的中山装,你绝不会去想LV等名牌。这说明吴大观看淡一切、艰苦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要学习他的满足、知足。

  前几天我采访林总说巴基斯坦、朝鲜能够研制核武器,但是你让他研制一下发动机,他十年二十年都肯定不行,这说明研制发动机太难了、太不容易了。

  主持人:

  旭东同志说得很好、很深刻。我们对人物理解的深度决定着报道的深度。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肖津:

  因为家里有一位搞军工的长辈,我的童年是在山沟里度过的,所以采访的时候看到搞科研的2层小楼,墙上挂着图纸,在草地上讨论问题,还有住的房子外面无边无际的麦子地,这都在我的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出现过,所以对身边人的这种状态我特别清楚。为了满足生活,一边种地一边搞科研,我印象特别深。所以这次去采访我觉得我的生活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吴大观是一个知识分子,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人人都有一颗爱国心,不同的人表达爱国的方式不一样,可能战士会血洒疆场,教师会教书育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觉他们就是搞研究出成果。有一个事情特别打动我,吴大观一生非常的悲壮,尤其在文革的时候。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对他最大的打击就是不让他搞科研,他最大的痛苦就是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普通人肯定难以理解这种痛苦,可是吴大观在经历这种痛苦之后,仍然百折不挠,离开一线之后,他甘心做铺路使者,他做的那些从基础抓起的工作,不是为了个人出成绩,他跳脱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心态。他达到了完全放弃了自我、眼里只有国家利益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不愧是一个大师。

  在采访的时候,我问华老,“他一直交党费,经过文革后他还交党费,他有没有跟你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她说,就是对党忠诚。忠诚来自于爱,爱分很多层次,因为大家都爱党,我爸妈都是党员,我也爱党。这是粗浅的爱。还有一种就是功利的爱,比如说党对我好,那么我对党好。党给我机会,给我舞台,我就会爱他,这是一个层次的爱。吴大观对党的爱呢,是那种经历了风雨之后、了解之后的博大无私的爱。我想在最痛苦的时候他肯定想过一个党究竟是什么?一个党员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党这个词对于他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群体,是身边的一些人这么简单。华老跟我解释的时候说:吴大观后来坚持交党费,依旧忠诚于党,是因为他认为做出那些事情的人不是党员。也就是说党的宗旨、党的追求、党章中的字字句句都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全融为一体,党的追求就是他的追求,他的追求就是党的追求,所以说那些做得不对的人就不是党员,他非常明晰地也很轻松地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他对党的忠诚就是在这样一个高度上的忠诚。

  还有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时刻,就是他死亡的时候。到了我们这个岁数,大家都见过死亡,亲友的死亡、长辈的死亡,人突然间要离开这个世界,心里会非常的恐惧,留恋生命。但是吴大观的死,他的最后表情是平静、淡然,这是一种被宗教无数次渲染的最高境界,却在一个无神论者的共产党员身上完全达到了。到最后死的时候,回想他的一生,他可能没有一个拿得出手、响当当充满了无数光环的一个成果来,但是他该做的全做了,该付出的全付出了,他没有一点遗憾,即使人生重新来过也不可能比这做得更好,那我就会觉得他特别坦然、特别淡然,死得特别平静。这是我的一个很深的感触。

  主持人:

  你说得很有深度,这种对党的忠诚,一定要把他表现得淋漓尽致,包括壮志难酬,彷徨、苦闷、徘徊、痛心,要表现出人性的这一部分,这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中国航空报记者刘文波:

  刚才大家所说到的感动和震撼,其实我们航空报的同仁已经不止感受到一次,并且不止一次从老一辈航空人身上感到过,也从我们年轻的,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无论是车间主任,还是集团老总,都能感到这种精神。

  对吴老来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在采访中,我们的记者不止一次地提出,为什么他不是院士,为什么在他手上就没有一个型号?而且在我们业界也会有一些声音,因为在他手上的确没有一个定型的型号,也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是年龄较长,资历较老。但我觉得,对吴老的评价除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外,除了让我们感动的那些东西之外,他对我们航空工业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做成了几个型号,而在于他为航空基业长青奠定的坚实基础,以及他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

  从报道思路来说,航空报的难点在于如何写出新意。因为对吴老的报道已经进行过多次了,这一次的构思大概就是按刘局说的那四个方面来,但有几条原则我们一定会遵从。一是,我们一定会把吴老放在历史的背景当中去关照。吴老的一生其实是伴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从无到有,从羸弱到逐渐强大的过程。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吴老的成长历程。只有放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中去,很多东西才能被理解。我记得在采访过程中,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的马福安总经理曾经说过,吴老这样一个精神典范,他不是天生就是这样,而是在他的成长历程中逐步打磨成的。他曾说过,当年在昆明,从日本空军轰炸中死里逃生的感觉伴随他一辈子。我想,也许从当初吴老矢志从事航空工业到之后一辈子的坚持,可能与他生命中的很多经历是有关的。如果用电影的手法来表述的话,在他彷徨的时候、苦闷的时候、想退缩的时候,那种死里逃生的镜头会一次次在他的脑海当中闪现。

  二是要把吴老放在中航工业的人群中去关照。因为我们写的虽然只是他一个人,但他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航空人;他不仅仅是老一辈航空人的典范,而且在新一代航空人的身上都有吴老这种精神的传承。航空人真的是以一种朝圣者的心情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而吴老就是代表所有航空人的一座精神的丰碑。

  三是要把吴老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去关照。在采访过程中,陈一林老局长曾经提到,吴老其实是一个很时尚的人。这可能是说吴老是一个很富时代精神的人,他所为我们树立的这样一座灯塔一样的精神丰碑其实是很富有时代感的。

  四是要把吴老放在现实生活中去关照。他是令人敬仰的前辈,也是和蔼可亲的长者,在平凡无奇的小事中也可以体现吴老的风范。

  中国航空报记者姜春艳:我想说三个感谢:第一个感谢,感谢吴老,因为他让航空工业展示出自己;第二个感谢,感谢领导;第三个感谢,感谢媒体记者的理解。

  主持人:

  听了航空工业人、我们几位同行的感想,让我们觉得责任更沉重。如果这次报道对航空工业没有推动,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群众对航空工业没有关注的话,这次报道就是失败的。大家一定要把他们的感受传达给全社会,让全社会重视、关注、推动中国航空事业。

  中航工业声像中心洪晶:

  我想通过航空要闻联播把这次中央媒体记者的敬业精神传播给40万航空职工,让吴老的精神走进40万航空职工的心,做好本职工作。还有,中央媒体的报道将激励我们的航空职工更好的航空报国,为强军富民做出贡献。

  中航工业声像中心关志诚:

  首先感谢各位媒体,另外请大家放心,我会沿着前辈的足迹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主持人:

  咱们中国航空报,中航工业声像中心,包括中国军工报,既是航空战线、军工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新闻宣传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齐心协力,把吴大观的事迹报道好。

  中组部新闻办干部那春风:

  吴老的一生是大写的一生,他的人生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就是实现航空报国、航空强军,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不再受到威胁。

  他的人生也是普通的人生。他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快乐。他不像以前的那些典型,为了事业而抛弃一切。他是一个普通人,他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全面、平凡和伟大,他对家庭、对朋友、对同事的方方面面,对我来说,都值得思考和学习。

  中组部干部五局干部韩敏: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采访活动,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有很多的收获。在采访的过程中,对我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做了很多思考。我会把吴老当作一个楷模,虽然永远都达不到,但会努力去做。

  中航工业企业文化部部长刘洪德:

  一周来大家紧张的工作,星夜兼程地走进一位90多岁老人的生活,探访他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感受吴老蓝天壮志舞蹁翩,爱党爱国爱无限,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从大家的采访过程中,言谈举止之中,特别是今天大家在策划会上的风采,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新闻战线时代精英的风貌,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吴老是我们航空工业的旗帜,也是骄傲。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工作后,吴老的光芒一定能够耀中华。同时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成为航空工业的呐喊者,成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动机的助燃剂,为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你们的力量。采访就要结束了,一段采访一段情,希望和大家结成真正的友谊,中航工业永远是大家的朋友,为大家服务是我们的荣幸,不足之处将成为我们终生的遗憾,希望大家谅解。

  国资委党建局副局长谢俊:

  我一路与大家朝夕相处,也在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学习、总结和宣传吴大观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我们宣传、学习吴大观能解决社会上的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学习吴大观有什么重要的时代意义等等。

  在采访过程中,中航工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面准备,系统总结,为这次采访活动提供了一流的服务和保障。中宣部的评价说,这是全国一流的,甚至是最好的之一。这次活动的组织的确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时间这么紧迫,这么多人员,去这么多地方,我没想到材料准备得这么充分,这么多人员在三个地方奔波,准备得这么周密,我要向航空工业学习,这也是学习吴大观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国资委宣传局新闻处干部张金庭:

  第一,我考察过很多典型,但从来没有碰到过像吴大观这么丰满、这么高尚的典型。另外,为中航工业这个团队感动,为记者团队感动。

  第二,强烈的责任感。在中央企业中宣传好、学习好吴大观这个典型,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另外,今后要为中航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中央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新闻媒体宣传中央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宣部新闻局办公室调研员、副主任高梅:

  从北京出发到沈阳,一直到西安,最后到北京,一路上看到的,我想用简短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应该向我国的航空工业所付出的这些专家和工作人员学习和致敬,今后应该体现在我的工作中。中宣部新闻局一处调研员殷汝涛:

  我们从材料和实际的采访当中可以感受到吴老信仰上的坚定、追求上的不懈、道德上的高尚、人性中的魅力。他不愧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不愧是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不愧是民族的脊梁,不愧是时代的先锋。在这几天的采访当中,我也为记者同志们的投入、敬业和守纪感动,也为我们中组部、国资委,还有我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细致、周到、热情的保障所感动。今后我会和大家一样,把吴老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秉承老先生的那种精神和信念。

  中组部组织局副巡视员韩旭:

  这个策划会开得很好,记者的发言,主持人的概括,给我很大鼓舞和启发。一路走来,感受很多。第一,中航工业上上下下对我们采访团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这次采访很深入,扎实有效。在短短的8天里,我们团队从北京马不停蹄地赶到沈阳,参观了黎明公司、606、601,还有沈飞,然后又马不停蹄地飞到西安,参观了西航、一飞院、试飞院、西飞等等,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考察参观了总部有关部门。这次接触到的人员我认为是全面的,跟吴大观同志战斗过的同事、朋友、家人、群众,同时也包括我们中航工业的领导班子成员、下面分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车间主任,基层工人、党员等等。这次采访的范围我认为是不多见的,采访的方式是非常好的。记者穷追猛打追问细节性的问题,这是力求从材料的感人程度去把握,有的记者还从吴老事迹的背后琢磨他的精神和价值,这样去把握材料就有深度和高度。有的记者午饭都没有吃,晚饭也不吃了,工作到深夜晚上12点,不断地找人访谈、拍照,让我们非常感动。中航工业做了大量周到、细致的接待服务工作,也令我们非常感动。这也是我们全党即将开展的向吴大观同志学习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团拉开了全党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序幕。

  第二,通过这次采访,我个人认为,对吴大观同志的事迹以及这个人物本身有了更深的了解。吴老有鲜明的特点,有他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在于吴老他终身从事的事业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它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没有吴老他们这一代,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就上不去,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对国防、国民经济的影响太重大了。所以,吴老这位发动机无冕之王、航空发动机之父的贡献,非常巨大。

  吴老特殊的意义背后又有他普遍价值,对所有行业都适用。他既是一个知识分子、高级专家,但同时又是党员;他既是领导干部,厂长、所长,但同时他又平易近人;他既是海外的留学人员,但又报国有成。吴老是立体的,是丰满的,他身上体现了爱党爱国的统一,体现了物质发展进步与精神发展进步的统一,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体现了他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和踏踏实实以及改革创新的统一。所以,我认为通过这次采访,吴老的价值,不光是中航工业、或者是中央企业可以学习的,而且是各个行业都可以学习的普遍价值。他身上体现了理想的光辉、科学的光辉、人性的光辉。所以我认为他的形象是光辉的,事迹是感人的。吴老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第三,我们究竟应该向吴老学什么?我一路走来,认为概括起来就是五个方面:对党、对国、对事、对人、对己。对党,吴老身上有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吴老他坚信我们党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他坚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他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恨不得把他所有的一切都献给党,恨不得为党做很多事情,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献给党。而不是从党身上去捞取很多东西,吴老他经过新旧社会的比较,在国民党干过,然后加入共产党。吴老90多年的丰富人生经历,足以证明他对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人生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吴老是经过90多年漫长人生得出的结论,这是完全值得相信的。吴老的眼界是非常开阔的。他一个共产党员,知道一个共产党员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就是一滴水,但是全体党员汇集起来就会成江河,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的追求就是无限的事业。所以吴老一生当中做了很多事,但还是有限的。但是吴老的境界和价值是无限的,因为他的理念就是把他的一生献给我们党的事业。党的事业延伸一天,他的生命就会延伸一天,这是难能可贵的。吴老几十年坚持多交党费,工资的将近一半。在家境相对还是比较清贫的情况下,临终前把他的积蓄一次性拿出来交给党,党费10万元。那天,我去送大额党费收据,想到我们党内现在有多少党员能做到这一点?现在的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他根本不相信共产主义,想的只是他的一生,怎么捞得多一点,或者怎么过得好一点,至于党的事业怎么延伸他不管,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也不会管。而且,只想从党组织身上得到很多东西,稍微不满足就像刚才有的同志说的就不干了。这种拿着党的职位或者党的称号作为谋取权力的资本,和吴老的党性形成强烈反差。吴老那种报效祖国的忠诚,对事的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态度,对人的善良、正直、尊重、理解、关怀、帮助,对己的严于律己、严格要求,那种平定、安定,内心的宁静、和谐的境界,每一条里面都有大量的事实。那天,有一个基层的同志说得非常好,市场经济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我们就不说了,但是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精神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功利思想。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去考虑他人的利益。甚至有的把工作当作一种阶梯,或者是谋生的手段,没有当作事业,所以现实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吴老的这种境界是时代最需要的东西啊!现在一夜之间就想搞成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就想当上大官,很浮躁。如果我们再不用吴老这样的精神去鼓舞人,市场经济必然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冲垮。所以我觉得,只要有几百个吴老,几千个吴老,几万个吴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增强,党的先进性就会得到更好体现,社会的这种精神境界、高尚的思想意识、核心价值就会树立起来,我们社会就是和谐安定的社会。人不是动物,不能把完全利己的这种物竞天择的规律用得太滥,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是你争我斗,尔虞我诈。吴大观同志学习活动必将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起到推进作用,对我们党的建设的推进、社会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起到重大的意义。

  第四,这次回去以后,我们希望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之后,广大党员都要学习你们的长篇通讯和报道。所以我相信吴大观的学习活动一定会深入下去,大家只是开了头,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深入的工作。但是这个第一步非常重要,这个工作做好了,对我们党、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功德无量。中航工业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高建设:经过8天紧张的工作,采访按照预期的计划告一段落,大家辛苦了。对吴大观同志和中航工业的进一步宣传报道,大家都非常激动,刚才有些记者同志感动得都说不出话来,在大家汇报的过程中,我几次眼里都含着泪水。在这里,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代表几十万航空人,向各位领导、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媒体记者表现出的高度的敬业精神令我们航空人感动。本着学吴大观的精神,航空人必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辜负在座的各位对我们航空工业的厚爱。希望各位能继续关心我们航空工业的发展,加强联系,友谊永远。我们将积极出版大家发表的文章,看到大家的文章就想到大家的辛勤劳动,好记住大家,航空工业永远感谢大家!

  主持人:

  今天大家的发言都非常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这种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大家的发言也确实让我感动,为你们的精神、作风,为你们的感动所感动,也为你们的下一步的决心所感动,我们经历紧张难忘的8天,你们将再经历痛苦写作的8天,在这里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辛勤劳动,感谢中组部、国资委、中航工业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对中央新闻单位的支持。尤其要感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为了组织好这次报道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路上保障有力,安排周密,服务到位,精神可嘉,应该说从你们身上就体现了吴大观的精神,体现了航空工业的精神,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这次报道。在这里也感谢各位联络员和机关做服务的同志,没有你们一对一的热情服务,不可能有这次的成功报道,请高总转达我们全体采访团向总公司、向林左鸣总经理,向包括黎明公司、606所以及在西安期间参与服务的各单位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们采访团一定做好对吴大观事迹的报道,以高质量的作品,献给我们的党,献给我们的航空工业!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赵婷)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