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陆平:80后成“功勋着陆场站”骨干力量

2009年07月03日00:2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主持人: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张莹,你是今天在场的唯一一位女嘉宾,你是USB系统助理工程师,公众不是特别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具体承担哪些任务吗?

  张莹:我在任务过程中,主要承担飞船的返回段测控、卫星的实时测控、卫星的长期管理任务。
在设备上是操作手,主要负责卫星和飞船之间搭建上下行的通道。

  主持人:所以在站里女同志占比例大吗?

  张莹:我们站里一共有20多位女同志。

  主持人: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陆平:不到10%。

  主持人:确实是很艰苦的工作,对女同志的选择应该是更加优秀才能适应。张莹在着陆场站工作多长时间了?

  张莹:四年多了。

  主持人:有没有给你留下印象非常深,特别让你感动的故事和网友分享一下。

  张莹:四年多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总是能够时时刻刻感动我,功勋单位集体中总是有很多感人的事情。有一个经常让我想起来,并且深深为之感动的是一位坚守在大漠深处,默默守护那些场区八年之久的一个平凡英雄,他叫张志涛,是一名二级士官。他从2002年起就在内蒙古场区留守,主要是进行试验设备的维护,气象数据的搜集和阵地的看护等工作。场区经常是风沙不断,冬天也在零下四十多度,滴水成冰,他们工作条件比较恶劣,但是张班长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很好地把他的本职工作做好。组织上经常提到换他回来,他总是坚持,谢谢领导的关心,说自己对这里的情况已经熟悉了,换别的同志来还要重新适应,还是他留下吧,这很让我们感动。

  主持人:确实,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平凡无闻的岗位说塑造了很多英雄,可能大家平时对他们的关注不多,但是切实在我们工作站很多工作人员对于他们来说,身边的英雄是他们最感动、最难忘的。其实我们人民网的记者曾经到着陆场站采访过,也很感动。印象非常深的是,我们的同志们都很年轻,平均年纪有多大?

  陆平:我们这支队伍中大多数都是80后的,官兵的文化素质也非常高。我们单位里现在有17名硕士研究生、100多名本科生。我们这支搜救队伍的平均年龄都在27岁、28岁。非常年轻,非常有朝气,非常有战斗力。

  主持人:谈到对这些年轻士官的培养,平时都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技术方面?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平时部队是对他们怎么培养的?

  陆平:对青年官兵的培养有这样几个渠道:一个是在岗位上锻炼,这些官兵从地方大学一毕业,就把他们放到关键岗位上去锻炼,去锤炼他们,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还有外出交流培训,把很优秀的,具有潜质的官兵,让他们外出交流培训,提高自身水平;还有就是自学成才,队伍上很多青年官兵都是在本职岗位上参加全军自学考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主持人:像二位都很年轻,应该是士兵的代表,对培训有哪些亲身感受呢?

  李涛:我觉得培训方面,组织给我们想办法,因为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只能在单位学习,组织上给我们搭建了学习平台,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任务间隙,专门请外教,把老师请进来,然后还把我们送出去交流。对我们士官阶层来说,为了我们的成才,单位、组织上对我们有不同的奖励机制,我现在已经是大专毕业了,正在学习本科的知识,大专毕业证拿到手之后,单位给我报销70%的学费。这对我们个人的成才,组织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首先是保证任务,在保证任务的同时肯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我们科学文化、思想政治、业务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各个方面提高,争取我们的任务一次比一次更圆满地完成。

  张莹:对我们设备操作手来说,更多是针对任务开展训练,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锻炼自己参试的能力。刚进入单位的时候,单位的老同志传帮带的方式开展得非常好,一对一地教,手把手地教,把他们工作中的经验都教给我们年轻同志。在开展针对性的任务训练,一级方案的演练以及模拟训练,不断锻炼我们提高完满完成任务的能力。

  陆平:我们对毕业的大学生要求,一年之内要精通他的本职岗位专业,两年之内要具备双岗能力,三年以后要具备多岗的能力。这样促进我们青年官兵不断成长。

  主持人:很系统地促进。李台长,平时在工作当中有没有和年轻的士官打交道?

  李永辉:打交道非常多。像我们单位里五六年的兵,有9名同志。跟我们交往,包括他们现在的学习、培训,像今年就有9人次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还有自学考试的有5名,撰写技术论文的有2名。这些只是今年的数据,往年的,就不用多重复那么多数据了,这些数据就够了。

  主持人:在技术上面对于那些年轻士官的要求有哪些?

  李永辉:像现在我们有一个专业,从2005年以后开始,干部改战士之后,包括装机维护,都是由战士担负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从站里到台里,一直到专业上,都非常重视,而且培训力度非常大,刚才也讲到一些培训手段,我们对这个专业的要求是立足本职岗位,岗位成才是最关键的手段。现在培养出一大批在这个专业上具备干部素质的骨干队伍。我们对后续的任务很有信心。

  李涛:还有士官培训方面,从我们站里来说,以前要求士官“四会”,会操作、会使用、会维护,会排除一般故障。但是现在叫做“四能”、“四会”,能说通你的专业流程、信号流程及设备原理,包括框图,排除故障的技术方案,操作规程,这都要求达到“四能”、“四会”。另外对我们站来说,因为各种岗位事特别多,要达到多专多能。比如说“四会”队员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胜任3—4个岗位。像我,实际上是开舱,后来拓展到开舱、处置,载人以后包括航天救援,包括神七的空中指挥平台的所有空中通讯保障。每一个人,不光是我一个人,因为各种工作比较繁杂,我们一共有72个岗位,实际上只有20多个人,要求每个人都要达到多专多能的要求。

  主持人:也就是说不光培养一个专业的精通,要面面精通。刚才李台长说到,有的士官还发表论文,有没有统计过一共发表了多少篇论文?

  陆平:应该很多了。现在从培训角度来说要求我们的干部会写论文,原来要求我们的士官要写论文,我们站里很多士官自己在动手写论文,而且他们论文的水平都非常高,他们有的士官都参加了国际空间学术论文的交流大会。

  李涛:目前为止,士官写论文参加国家核心科技组织,空间探测委员会的论文交流,18届、19届我们都参加了,国家核心科技组织的论文交流会。

  李永辉:我们还有参加全国气象论文的。

  主持人:有一个问题特别想问陆政委,您觉得对官兵的全方面的培养,包括发表论文,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道路有哪些帮助呢?

  陆平:我们的官兵在这支英雄的部队能够那么快速的成长和进步,得益于组织的培养,也得益于自己的努力,我想他们生在这样的英雄团队,一定会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肯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主持人:除了刚才谈的这些方面,我们的记者采访回来之后还常说到一点,就是官兵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给人很深的印象,我们的士官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特别单纯,而且是非常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您觉得对于其他的军人,包括对于社会上的年轻人,80后、90后的这些人,对他们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地方?

  陆平:这么多年来,我们官兵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很强烈的荣誉感,得益于这四十多年来,我们在各级党委首长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站党委就是坚持用科学理论育魂,用神圣使命激励,用优良传统育志,用崇高荣誉鼓劲,要靠着这样的一种精神作用,不断地激励我们的官兵、激发我们的官兵,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当代的军人、当代的青年,我想大家也都应该有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文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和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主持人:像张莹刚才讲到的驻守八年的那位老班长,像他这种感人的事迹,很简单地理解就是甘于奉献的精神。但对社会上的年轻人来讲,奉献的精神在现今社会已经过时了。您觉得这样理解对吗?有哪些你希望讲一讲的道理?

  陆平:我觉得到当今时代,奉献不仅不过时,还要强化,不管是在任何岗位,都需要有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对于我们军人来说,对于我们测控回收官兵来说,我们就是要圆满地完成卫星和测控回收任务,这是我们的使命,你要担负这样的使命就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对于我们当代青年也是一样,你在任何岗位上想要干出成绩,就是要有牺牲和奉献的精神。

  主持人:我觉得陆政委讲的非常发自肺腑、非常感人。着陆场站已经建站40年了,肯定也经历了风雨和坎坷。能否给我们说说着陆场站在这四十年间如何一步步发展过来的?

  陆平:我们着陆场站是1969年5月组建的,40多年来我们全体官兵南征北战,四海为家,努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和航天测控精神。大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圆满地完成了22颗返回式卫星和测控回收和七艘飞船的测控回收任务,为祖国的航天测控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包括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想是得益于各级党委、机关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更是得益于几代回收官兵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想随着航天测控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全体官兵也有决心、有信心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努力践行好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着陆场站的精神,努力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持人:其实今年正好是恰逢国庆六十周年的年份,着陆场站对今后的发展有哪些计划和展望?

  陆平: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着陆场站的任务和职能也有新的拓展和变化。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肩负好航天测控的神圣使命,也能够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各项任务。

  主持人:谢谢陆政委。下面我们的时间我们集中回答一下网友的问题,因为已经有网友参与到节目当中了。人民网科技频道的网友说到,从神五的一个人到神七的三个人,航天员人数增多是否增加了着陆的危险性和搜救的难度?

  李涛:从神五到神七,从神五航天英雄杨利伟飞天之后返回,因为他是21个小时,返回舱内进行参与了空间试验,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搜救,当时第一颗载人航天,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针对当时这种情况提前了4个月进行了各项准备。我们在返回舱着陆的时候,我们搜救队员在返回舱返着陆后20秒赶到现场。另外,神六是两人多天飞行,进行了五天飞行,这块可能对他的身体要求更多,参与空间试验更多,对我们来说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拓展各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对于航天员多天飞行之后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要确保他的身体安全。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出舱活动又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我们来说也参与了后面积极应对,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从搜救的模式,从神五到神七,从空中为主到后来的储存模式,到神七目前为止空间搜救航天员,地面出次返回舱,然后分工明确,保证我们在第一时间,包括神六是船落人到,神七是目测返回舱,从开伞到着陆的全部过程,直升机和他同步着落,我们一次比一次的成功经验拓展了我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或者说激励着我们更好地工作。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责任编辑:杨建)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