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品油裸价远超美日
油价快速上涨 炼油成本不透明 专家指我国定价时给石油公司预留的利润空间太多———
从6月1日到30日,国际原油期价从每桶68.06美元涨至69.89美元,上涨2.7%;在此期间,北京汽油价格却从每升5.89元上调至6.37元,涨幅8.1%。
油价快速上涨
去年10月开始北京93号汽油价就超过美国
一些消费者抱怨说,作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却要承受比世界发达国家还高的汽柴油价格。那么,在全球成品油价格分布曲线上,多高的价格才是比较合理的位置呢?
“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消费水平,中国成品油价格偏高了。”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他指出,按照目前每公升6.37元的油价,剔除政府税收后石油公司真正拿到的销售收入约4.08元。以美国新泽西州为例,30日油价为2.524美元,折算后每公升约4.56元,剔除税收后石油公司拿到3.64元;英国国内油价在12.2元时,剔除税收后石油公司拿到3.294元;日本国内油价在7.5元时,税后石油公司实际拿到3.4元;此外德国石油公司的企业销售价格一般也在3.05元左右。
从剔除政府税费后的成品油“裸价”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成品油价格确实比美国高。另一方面,从石油公司拿到的销售收入来看,中国的石油公司拿到的钱是最多的,甚至高于部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韩晓平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石油企业仍宣称面临亏损压力,只能说明其经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高于美国并非此次调价后的结果。从2008年10月开始,北京市93号汽油价格就超过了美国价格,其间的差价一直保持在每升2元左右。2009年5月,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两者之间的差价缩小。5月31日调价前,北京汽油价格比美国普通汽油价格平均高1元,5月31日调价后,较美国汽油价格平均高出1.33元。
“德国成品油政府税率高达120%,但是德国所有的公路不收过路费,而中国的物流成本较高,除了批零环节的税费,还要缴纳过路费、过桥费等,如果把这些费用加进来,中国消费者实际承担的成品油价格更高。”韩晓平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邓郁松认为,美国油价不是政府定价,而是企业自主来定价。相比而言,我国成品油市场竞争性不强,所以还不能完全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定价。简而言之,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
“油价高过美国无所谓合理不合理,但涨价的背后折射出制度设计有待于改进的方面。”韩晓平解释说,粗略地看,目前国际原油价格按70美元计算,每公升价格约为2.49元,也就是说,北京6.37元的汽油价格中仅有2.49元以内的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相关联。过去一个月国际原油价格每公升上涨了0.13元,而此次北京汽油价格却上调了0.48元。
“此外,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有些成本是不会短期变动的,如固定成本和国内原油开采成本等,如果把这些成本也混同国际油价一起上涨,等于是把石油公司运作与石油投机绑定在一起,这种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有待于商榷。”韩晓平说。
成本构成复杂
国际油价下跌2.75元 国内油价只降0.76元
一项关于成品油价格的权威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表示对一个月连续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感到“不适应”。有关专家解释说,这种“不适应”感的产生除了连续涨价带来的消费压力,更多的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消费者焦虑。
按照5月8日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国内成品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和适当利润确定”。不过,文件中并没有明确国际原油价格基准、国内平均加工成本、适当利润的具体内容。
如今成品油价格形成依据的国际原油价格基准应该是多少?“这个没有人告诉你。”韩晓平说,2008年6月20日国际原油价格为130美元时对应的国内油价是每升6.20元;到2008年12月19日国际油价降至40美元时,我国将成品油价下调到每升5.44元。其间,国际油价每公升下跌2.75元,国内油价只下调了0.76元,即使加上0.8元的燃油税,仍给石油公司预留了1元以上的利润空间。
“这也是造成油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即当初定价时给石油公司预留的利润空间太多了。”韩晓平说,既然价格形成的原点参考价格虚高,那么无论国际原油价格是涨是跌,国内油价可能始终维持一个相对的高位。
关于定价中的基准价格是高还是低?邓郁松认为:“如果这个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有关方面协同解决。”
对于定价机制中的成本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王炜瀚指出,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本质上还是2007年初实行的“原油加成本”机制,由于成品油质量低于国际市场、炼油成本不透明、垄断企业本质上缺乏控制成本的动力的因素,油价中的运输、仓储和加工费用仍被大型石油企业所控制。
王炜瀚说,新的定价机制除了原油价格水平,即“原油”部分的计算同以往不同,国内石油企业的成本依然缺乏透明度,这就使得国内市场油价高于国际水平成了一种常态。
国内石油企业加工的原油有相当部分是自产的,如果全部成品油价均“以国际原油价格为基础”进行调整,国内外原油成本差异如何在成品油价中体现?
针对这些疑问,业内人士呼吁,权威部门应该给出成品油价换算公式,通过这个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国内成品油价,这样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出来的成品油价格才会更加透明。
■制表/黎石
改革道路曲折
油价改革应扩大消费者参与 提升社会认同
“油价在一个月内调了两次,这说明国内油价的调整频率明显在加快,这也预示着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实际中得到了更加严格的执行。”东方油气网首席分析师钟健说。
尽管社会舆论对此次油价上涨议论纷纷,但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方向已经得到了消费者认同。为此,有专家呼吁,在成品油价格改革过程中应当扩大消费者参与度,例如通过进一步公开价格信息,使消费者更多地了解价格形成机制,以增加对这一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启动后,在坚持市场化方向的基础上,新的定价机制进一步突出了对各方利益的兼顾,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例如,根据新的定价机制,当国际油价高于每桶80美元以上时,逐步扣减加工利润率,压缩供应方利润空间。当高于每桶130美元时,实行限价。当国际油价高于一定水平时,逐步压缩供应方利润空间,由石油企业共担买卖风险,“这也是出于保护消费者的考虑”。
此次油价调整所公布的价格都是最高限价,而不是最终价格,各个石油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灵活调整。这种灵活调整的区间为国内石油企业间竞争提供了空间。
“当前油价问题,更需要探讨的是如何推动实际市场价格低于最高限价,如何得到最终的合理价格,使得各方利益都得到满足。”邓郁松说。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随着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越来越深入,调价区间会逐渐缩短,这是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文/新华社记者 叶书宏 任芳
王昊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