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北京莫斯科餐厅:在怀旧中选择“复古”

2009年07月04日08:5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4日电(记者李亚红)经营了55年的北京莫斯科餐厅从6月开始停业装修,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第一家对外开放的西餐厅将重回55年前开业时的“苏式旧貌”。“复古”后的餐厅将于9月重张迎客。

  拐进北京展览馆旁通往莫斯科餐厅的小路,马路上的喧闹声顿然小 了。
已经停业的餐厅仍然保持着古典的魅力。

  复旧工程将依据老图纸和照片进行。施工人员用架子和毛毯把有55年历史的绿色大理石墙壁和四根大铜柱包裹起来,一点都不能损坏。恢复后的莫斯科餐厅将再现1954年刚开业时大厅顶部的雪花图案,大厅正前方的喷水池也将恢复。餐厅的功能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比现在有更多的座位和空间,还可以举办大型酒宴。

  大厅里随处可见的苏式建筑线条雕饰,让人不由想象50多年前客人用餐的情景:轻柔的俄罗斯民歌响起,客人在高背椅子上轻声细语,偶尔传来刀叉碰撞的声音。

  “当然还是原来的样子经典,有味道。”30多年前来过这里的周老先生说。

  莫斯科餐厅被顾客亲切称为“老莫”。在这里,不少中国人第一次触碰到“叉子和刀”,也见证了很多普通中国人的浪漫故事。55年了,“老莫”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烙印在人们的内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去过“老莫”,无论和谁说起来都能引来羡慕的目光。那个年代吃西餐还是很“前卫”的事情,这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有身份和品位的象征——顾客必须持有“展览馆莫斯科餐厅收据”才能在这里就餐。

  “一开始设立莫斯科餐厅就是作为北京展览馆招待宾客的配套设施。”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的餐厅副经理张春燕说。

  北京展览馆是苏联建筑专家帮助设计建造的,当时主要用于展示前苏联的建设成就。1954年这里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周恩来总理出席,并在莫斯科餐厅招待苏联贵宾。

  最初“老莫”的客人多是留学过苏联的知识分子,或者苏联驻华使馆人员。再后来,逐渐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来“开洋荤”。

  张春燕说:“当时到这里吃饭是要排队的,那队很长,人流在餐厅外绕了几个回形圈。”

  至今,曾经的老顾客带动了家里的三代人都去“老莫”坐一坐,他们怀念“那宽敞美丽的大厅和那股浓浓的奶油香气”。已到中年的纪先生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老莫”吃得那顿“好是好,但觉得没吃饱”的西餐。

  莫斯科餐厅曾举行过“一起走过的日子”征文活动,老顾客们踊跃投稿,回味那段青春记忆。

  老顾客罗亚滨在“一起走过的日子”征文活动中,投来了10篇文章细数他与莫斯科餐厅的情缘。当年,罗亚滨的父母从事接待外国来华专家的工作,他也因此有机会到这里就餐。他仍然记得,第一次就餐“金属的刀叉取代了中国人习惯用的木制筷子,玻璃杯中棕色的咖啡取代了茶水”。

  罗亚滨在文章中写道:父亲手把手教我“左手用叉,右手用刀和勺”,切割放在盘中的熟肉,刀和叉在手里一直不听话,而且主食是面包,而非馒头。

  当然,也有普通中国人在这里见证了自己的浪漫姻缘。1955年,穆先生用攒了3个月的钱请女朋友在“老莫”吃饭,他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向女朋友求婚。结婚30周年,穆先生带着妻子第二次来到“老莫”吃同样的菜。举起酒杯时,妻子的泪水伴着穆先生《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歌声流了下来。

  2000年“老莫”进行了开业以来的第一次大型改造,装饰风格上杂糅了很多其他元素,从俄罗斯到西欧的装饰风格都能找到。重新开业后,罗亚滨到这里想找回曾经的记忆,他要了一杯可乐,躲在大厅的墙角,觉得眼前的一切熟悉又陌生。

  对于那次改造,张春燕说:“做过一些改动,也是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吧!”

  随着中国逐步对外开放,时尚、便捷的快餐文化在中国成为新的潮流。现在,在“老莫”方圆100米内,汇聚着肯德基、麦当劳等各式快餐店。

  在时尚的潮流中,“老莫”选择了“复古”,在餐厅里“突出俄式文化元素”。张春燕说,老顾客们多年来一直建议餐厅恢复到老样子,“他们的影响力很大”。

  “完全回到原来的样子也不可能,肯定会有新元素注入。”工作人员单瑛说,“毕竟时代不同了。”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