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小国办大赛,在尴尬中力求成功(组图)

2009年07月05日07:3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 关闭国际大体联把第25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放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选择。记者在大会开始前几天抵达贝尔格莱德后,就不断听到各类人士发出的抱怨声,即使是一向较为克制的中国代表团,也对当地组织工作颇有微词。


  小国办大赛条件有限

  中国大运会女足在抵达贝尔格莱德时,托运的行李被航空公司落在了中转站。由于大运会组委会安排的接站工作人员只有三四人,而当时各国代表团正在陆续抵达贝尔格莱德机场,几名接站人员早已忙得焦头烂额,对如何解决中国女足行李的问题,工作人员直到4个小时后才给出方案。这令中国代表团的相关工作人员火冒三丈。

  在入住大运村后,本届大运会的简陋条件也让不少运动员暗暗叫苦。7月2日,中国跆拳道队运动员谢潇、张丽莎、冯路参加女子品势团体决赛,并夺得银牌。走下赛场的3位姑娘喘着粗气,看起来非常疲惫,原来,3名队员居然都没有吃午饭。谢潇介绍说:“大运村餐厅每天都是人满为患,等餐通常都要排队半小时以上。对于当天就有比赛的运动员来说,与其排半个小时队,还不如在房间里休息。”

  本届大运会的大运村,是塞尔维亚政府为举办大运会新建的最大工程,也是为数不多的新建项目之一。不过,住宿条件并不理想。

  据中国代表团一位官员介绍,大运村内,每个房间住两到三人,一个套房内差不多有八九个人,卫生间却只有一两个。在用厕、洗浴的高峰时段,有的人最多要等待1个多小时。房间内的硬件设施也比较简陋,除了狭小的单人床,简单的衣柜之外基本没有别的家具。此外,所有的房间都没有电视,代表团成员无法在宿舍内观看大运会的电视转播。

  在各国代表团陆续抵达贝尔格莱德后,越来越多的问题反映出来。比如志愿者的配备数量明显不足,中国代表团这样一个人数超过400人的大型代表团,组委会仅安排了3名随团志愿者。组委会还在车辆使用上开源节流,原本承诺给中国代表团配备8辆汽车,但最后被削减为4辆。车辆的使用也不是由代表团自由掌握,而是被限定为每天只能出车4次。

  对于记者而言,本届大运会也可以算得上是所有采访过的大型运动会中硬件条件最差的了。所有比赛场馆基本都是利用贝尔格莱德现有的设施,它们分布在贝尔格莱德的东西南北。记者采访一场比赛常常要在路上花费1小时以上。依照惯例,大型运动会通常会在记者工作间放置一些茶点,因为记者们忙于发稿,很难顾及到吃饭,但在本次大运会上,记者们的这点待遇也被完全取消了,一天工作下来往往已是饥肠辘辘。

  因陋就简实属力不从心

  贝尔格莱德大运会如此简朴的办赛条件,对于东道主来说实属不得已。据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提供的信息,上世纪90年代前南斯拉夫分裂之后,塞尔维亚一直处于战乱和国际争端中,加上受到国际经济制裁,原本经济发达的前南斯拉夫地区,经济状况直线下滑。塞尔维亚直到几年前经济状况才有所好转,但去年以来又饱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内外交困的双重打压,对于国土面积仅有半个河南省大小、人口与天津市相当的塞尔维亚来说,举办规模仅次于奥运会的全球第二大综合性运动会,确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为了利用有限的投入办好本次大运会,塞尔维亚政府实施了多种举措,比如减少雇员,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开销等。同时缩了小比赛规模,本次比赛仅设15个比赛项目,比赛规模是近几届大运会最小的一届。另外,让现有场地物尽其用,本届大运会新建的比赛场馆只有一个,其他比赛和训练场馆全部利用贝尔格莱德以及周边城市的现有设施,包括征用了贝尔格莱德世界贸易中心改建为击剑、跆拳道等室内项目的比赛馆,把萨瓦会议中心的一部分改建为主新闻中心等。对于需要大量比赛场地的足球、篮球项目,很多比赛场地都是利用社区体育场馆,场地条件看起来十分简陋。

  大运会成塞尔维亚重振载体

  对于贝尔格莱德这座欧洲名城、曾经的国际大都市以及整个塞尔维亚来说,近20年的持续衰落使得它太需要一个载体来重振形象。

  据当地华人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作为富裕发达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在欧洲的地位完全可以和伦敦、巴黎、罗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相媲美。那时的贝尔格莱德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体育、艺术等各类国际大型活动经常在这里举办。

  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前南斯拉夫开始分裂,内乱和战争降临贝尔格莱德,经济发展停滞,整个城市也失去了它昔日的风采。2003年以后,塞尔维亚的经济状况开始恢复,但战乱、落后等令人生畏的名词已成为这片土地的形象标签。

  现在,对于很多打算前往塞尔维亚的外国人来说,安全成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实际上,这里的一切与外界贴给它的标签并不符合。记者在贝尔格莱德的这几天,已经感受到这是一座安全、文明、热情的城市。大多数当地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英语都比较流利,显示出当地的教育水平和曾经的开放程度。当记者需要帮助时,很多当地人都会热情地伸出援手,令人感动。另据当地华人介绍,即使是在遭到轰炸的那段“黑色”岁月,这里的生活秩序也保持着稳定,当地人热情、乐观的性格也没有改变。

  现在看来,尽管塞尔维亚的经济状况仍处于低谷,在贝尔格莱德难得一见现代化的新式建筑,但当地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热情、开放的性格,就是这里最亮丽的风景。

  只是这一切,很少有人了解,甚至很多人还存有偏见。塞尔维亚需要重新树立国际形象,贝尔格莱德也希望找回它昔日的国际大都市地位,举办大运会正是极好的载体。这正如本届大运会组委会主席德杰里科所说:“我们以从未有过的决心和努力来举办本届大运会,塞尔维亚需要、也一定能够向世界展示它更美好的形象。”

  大体联相信节俭办赛也能成功

  大运会是当今世界规模仅次于奥运会的全球综合性运动会,有着“小奥运会”之称。尽管饱受非议,但国际大体联对贝尔格莱德能成功举办本届大运会却有着坚定的信心。

  国际大体联副主席章新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运会的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但大运会不会奉行奥运会的发展路线,即举办城市必须是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国必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纵观近几届大运会的举办地可以看出,国际大体联非常重视公平原则,国力并不强大的国家以及名声并不响亮的城市,同样有可能举办大运会。”

  正如土耳其的伊兹密尔、泰国的曼谷、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这些城市不太可能举办奥运会,因此,大运会给了他们向世界展示自我的舞台。

  考虑到大型运动会的举办成本越来越高,国际大体联也希望将办赛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给举办国增加过重的经济负担。

  章新胜表示:“与奥运会庞大的商业开发体系相比,大运会的商业收益显然有很大差距,但大运会不是把商业开发作为主要目标的赛事。其次,对于大运会的举办地,国际大体联会根据情况给予经费补贴,比如这次大运会,国际大体联就向贝尔格莱德组委会提供了全套计时设备以及其他一些资助。”

  从办赛宗旨来说,国际大体联也一直强调,“避免让大运会成为金钱堆积的运动会”。章新胜介绍说,本届大运会节俭办赛的方式受到国际大体联的认可。当然,这届赛事之所以办得节俭也有举办地经济状况不佳的原因。章新胜表示,国际大体联之所以认可本届大运会,是因为大运会作为以大学生为参赛主体的运动会,办赛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会产生影响,“节俭本身就应该是青年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节俭办赛对大学生具有启示作用。”国际大体联还对本届大运会简单却富有寓意的开幕式十分赞赏,章新胜说:“这再次说明,一个赛事办得好不好,成本预算并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意义和内涵。”

  从这个层面上说,开幕4天的贝尔格莱德大运会尽管看起来是一届比较寒酸的大运会,但仍然是一届成功的赛会。而从东道主向世界展示国家新形象的期望看,达成愿望将只是时间问题。

  本报贝尔格莱德7月4日电

色彩斑斓的大运会开幕式。凌云供图

青春靓丽的大运会志愿者。凌云供图

大运村餐厅。本报记者慈鑫摄

大运村正门。本报记者慈鑫摄

精彩的大运会女足比赛。凌云供图

大运会女足比赛使用的社区体育场。本报记者慈鑫摄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