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项刊登于美国《自然》杂志封面的科研成果吸引了全世界相关领域的目光:南京师范大学沈冠军教授,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潜心于质谱铀系测年法的研究十余年,最终将北京人的骨质年龄框定在77万年,从理论上更新了北京猿人“距今四五十万年”的这一推论,被国际学界评价为“意义极其深远的科研发现”。
这是该校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顶天立地”工程中的硕果之一。笔者通过探访发现,南师大正是将“科学发展观”熔铸进学校的各项事业之中,着力开展人力资源建设、统筹学科专业创新、大力强化教学科研,如椽大笔,绘就了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壮丽图景。
以人为本:打造“人力资源高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南师大一直将人才建设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打造“人力资源高地”,发挥“人才效应”。早在“九五”时,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喊响“人才兴校”的口号,通过“特聘教授”制度、“杰出人才资助”计划、“讲座教授”制度、“青蓝工程”、“333工程”、“830工程”、“百千万工程”、“教学名师工程”等主渠道,坚持培养、稳定与引进并举,使教师队伍规模稳步增长,职称、年龄、学历及学缘结构明显改善。
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教科院青年教师共产党员候晶晶,1998年在校党委的直接关心下,进入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短短几年间,由一个残疾的女学生成长为我国第一个轮椅上的女博士;地科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汪永进,担任所在学科特区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学科于200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他带领的团队评上了教育部“创新团队”,同时,在国际顶级杂志《科学》等刊物累计发表论文数十篇,学术成果丰硕;文学院教授马景仑,几十年工作如一日,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
目前,全校1715名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436人,副高职称80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名,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6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学名师3名。学校的“环境演变与现代过程”学术团队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是江苏省属高校中第一支教育部创新团队。
统筹兼顾:“特色学科”固本求新 面对“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南师大认为“既要坚持和彰显"师范"特色,又要坚持综合性和教学科研两手抓,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水平,从优化学科结构入手,另辟一条"统筹兼顾、创新融合"的具有南师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这才是科学发展!”
在巩固和拓展传统的师范类学科方面,南师大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实行师范专业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如汉语言文学教育、地理教育、英语教育、美术教育等品牌师范类学科纷纷拓展学科方向,变终结式师范教育为发展性师范教育。同时学校加大科研力度,先后完成了教育部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农村教育状况调查等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完成对人文社会学、国际金融学等5个学科的重点研究中心的整合与改造,在教师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固本,更要求新。学校首先瞄准国内外前沿领域,更新改造现有学科,创新和创建新兴学科和跨专业学科群。其次以创新为导向,大力推进学科群建设,生命科学、经济学等7个学科之间组建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外国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学共建的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十一五”以来,该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由3个增加到6个,省级重点学科由12个增加到21个;新增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个增加到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43个增加到8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由94个增加到168个。
全面协调:教学科研“持续走强”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走出教学质量可持续提高的"特区新路"”。从去年6月开始,南师大在部分院系试点“教学特区”,坚持让学科带头人、科研专家走进课堂,实行专业主干课程“双讲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是南师大在全面协调教学、科研,使之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大手笔”。
据了解,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现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特色专业5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各1个,以及4个省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或金奖,2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现已初步实现了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到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教学框架,向“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同时,南师大并没有停滞科研创新的步伐。据了解,“十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和课题464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获得授权专利28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1项(其中2项成果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2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1项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南师大还本着“立足江苏、服务江苏”的方针,积极推进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等高层科研孵化院所,十几所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此扎根结果。该校和泰州市政府联办的南师大泰州学院被社会赞誉为“名校名城结连理的优质结晶”。
战略转型:“五大方略”勇立潮头 作为江苏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高校,南师大正在努力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深化内涵建设。近日,随着学习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一份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学校战略转型的“五大方略”已经新鲜“出炉”:
——实施深化改革方略,创新强校。以“制度创新”为关键,不断改革和优化办学体制,创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以“更新理念、转变方式”为主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科建设;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着力推进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创新科研机制,搭建创新平台,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实施以人为本方略,人才强校。树立学校工作以师生为本、教学工作以育人为本、人才培养以质量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大学生发展计划”,全力帮助学生成才创业,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适度扩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重点做好制订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提供服务的工作。
——实施贡献社会方略,服务强校。必须立足现实,面向社会,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历史性、时代性呼唤,把学校发展融合到国家和江苏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去,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贡献率,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实施合作共建方略,开放强校。拓宽办学视野,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各界及海外高校的联合与合作,汲取和打造优质办学资源,在开放、竞争的氛围中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彰显优势方略,特色强校。继续抓住现有特色和优势加以坚持和强化,决不动摇。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型。同时努力凝炼新的办学特色,倾力打造学校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特色领域,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南师大党委书记文晓明介绍:“随着这五大方略的正式实施,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统筹协调凝聚人心,科学发展彰显特色,我校将继续勇立时代潮头,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高教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