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700亩大白菜烂在地里该怨谁 新华网昆明7月5日电(记者陈鹏)最近几天,昆明市嵩明县菜农心急如焚——近700亩大白菜烂在地里,每公斤只卖1角至2角仍很少有人问津,一个村庄的经济损失就能达到数十万元。
昆明各县所产的大白菜主要销往沿海地区,但今年这些地区大多风调雨顺、白菜丰收,原本错开季节的昆明大白菜突然外运受挫,加上深加工不足,冷藏跟不上,大量白菜只能眼睁睁贱卖、烂掉。
嵩明县的农作物已经不是头一回烂在地里了。早在6年前就发生过西红柿产量过剩、严重滞销的惨剧,全县损失近1000万元;两年前,雪莲果再次扮演了产量过剩的悲剧主角,让数万农民欲哭无泪。去年、今年又轮到大白菜,这不能不令人感慨:怎么又是嵩明?
无论西红柿、雪莲果还是大白菜,滞销的主因不外乎菜农在往年好价钱的诱导下盲目跟风、广泛扩种,又不注重结构调整,造成品种单一。这种“一哄而上”必然导致供过于求,血汗换来的丰收成了“灾害”。
但滞销背后不仅有菜农的热情,当地职能部门严重缺位也是重要原因。农民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产带有盲目性,政府引导和服务不可缺少。当农民种植某种作物积极性高涨时,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供服务信息并帮助农民拓展市场,尤其在已连续出现过多次滞销“惨剧”后,更应该构建和完善市场信息服务渠道,帮助农民多元种植、及时销售。但很遗憾,一再出现“滞销”的嵩明县缺少抵御农产品风险的良策,没有建立农业产业的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
同样在云南,蔬菜大县元谋就做得比较好。当地政府引导农民成立各类蔬菜行业协会,在种植与市场之间搭建桥梁。在协会指导下,菜农们知道当年该种什么、能种多少。如果嵩明县也能这么做,大白菜怎么会烂在地里?丰收怎么会成“灾害”?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