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陈洁/文王晓莹/漫画
红火的股市,掀起越来越庞大的高管减持潮。从5月份至今,见得到的上市公司高管减持已超过400笔,套现超过10亿元,这一数字超越今年1-4月的总和。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更将高管减持推向高潮——其6月减持2759.4万股,套现2亿多元。耐人寻味的是,很多高管减持后并没及时将减持信息告知中小股民,甚至长期秘而不宣。高管频频减持意味着什么?究竟高管们该怎样减持才能减少对普通投资者的伤害?
减持潮愈演愈烈 三公司减持高管成亿万富翁 随着限售期的到来,很多高管逐渐将他们的纸上富贵通过二级市场套现,变为真正的财富。
这一动作在近两个月表现突出。
5月份高管减持了1600万股,套现2.1亿元。6月份这一数字增加到超过4000万股,高管们当月从二级市场上套现8.7亿元。
如果仅从两市的成交量上看,这个数目确实不算高。然而,考虑到这两个月至少有1/10的上市公司高管从二级市场或大宗交易上套现,称之为高管减持潮并不过分。6月份还出现了多例大幅减持的例子,首当其冲就是紫金矿业。
在上市仅仅一年之后,紫金矿业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公司高管和大小非们的提款机。撇开股东减持不谈,6月12日,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通过大宗交易所减持公司2759.4万股,套现2.52亿元。这一套现数额,创下今年以来单位高管一日套现的新纪录。
除紫金矿业之外,6月初金风科技的7位高管也上演了一出集体套现的好戏,短短5个交易日卖出1813.91万股,套现金额超过6亿元。其中,公司董事长武钢和总裁郭健套现金额均超过亿元。这家上市也仅仅一年半的公司,让多位高管成为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上市以来造福的究竟是谁,已经不言而喻。
另一个极端案例是莱茵生物。这家股价连续涨停、不断停牌、然后继续连续涨停的个股,可以说是管理层越查、股价越涨的典型。在股价暴涨的过程中,莱茵生物的前高管杨晓涛在6月18日高位减持323万股,套现1亿元。
规避监管规定 高管辞职前大幅套现 根据规定,上市公司高管在买入股份后,所持股份在6个月内不能减持。同时,在离职后半年内,高管所持的股份也不能减持。为了规避这些规定,不乏辞职前先减持的高管。
今年5月份,大华股份副董事长王增锹在三个交易日抛售了49.6875万股大华股份,套现超过2000万元。然后在6月1日,公司即发布王增锹请求辞职的消息。为了规避离职后6个月内不能减持的规定,王增锹辞职前大幅套现接连减持。
和辞职前先减持的高管相比,违规减持的上市公司高管更令投资者头痛。
6月23日,深交所发布谴责公告,对康强电子副董事长刘俊良减持不告知的行为进行批评。刘俊良自2008年10月29日至2009年2月6日期间减持公司股份442.9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28%,成交金额高达1806万元。然而,投资者直到半年以后才知道这么一回事,因为刘俊良并未将减持事宜上报。
股价高出基本面 套现比持股更合适 为何步入5月份以来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蔚然成风,甚至想尽办法也要减持?分析人士指出,高管频频减持,其首要原因就是认为公司股价已经高出基本面,因此套现比持有股票合适。
“如果我认为我工作的上市公司股票值100元,我肯定不会在股价才8元的时候减持。但是如果我知道我们公司的价值仅仅只有四五元,那么股价已经到8元了,我当然要减持。”私募基金经理吴国平表示。
民族证券分析师刘佳章也表示,高管减持的首要原因就是上市公司股价偏高。“相比一般的投资者,高管对自身公司的了解更为深刻,因此高管频频减持很多都是认为股价过高。比如说金风科技,目前的股价已经预支了公司未来三年的业绩增长,那几位高管套现也正常。”
事实上,2008年底的情况和现在完全相反。当时,上市公司高管频频增持大举买进,甚至出现增持远超减持的情况。上市公司高管增持减持,清晰反映了他们对上市公司股价的看法。
“如果仅有一位高管减持,可能并不算什么,但是如果出现多位高管减持,这就能够表明上市公司高管普遍认为股价过高。”中信建投分析师刘杨表示。
高管持股成本低 套现当然要选股价高时 导致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套现欲望,而这一欲望的来源是持股成本的低廉。
“上市公司高管肯定是有套现欲望的,否则此前就不会持有股权,也不会有这么多人争抢着要上市。”吴国平表示。
刘杨则表示,上市公司高管希望变现,和套现后实现高额盈利有关。“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很多上市公司高管的持股,是上市公司股东为了进行奖励而白送的,基本上没有成本。另外一部分上市公司高管,则直接是上市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此前的持股成本仅有1元,经过了送股分红,成本可能已经是负的了。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套现变得很有吸引力。”
刘佳章则认为,高管的持股可能是由股权激励、增持、配售、发起等原因而来的,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计算成本。“但是可以说,高管的持股成本一般比普通投资者都要低。”
上市公司高管持续不断的减持,令部分投资者和分析人士心惊胆战——尽管高管的减持和整个市场的成交量相比微不足道。因为,高管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实际价值和股价的关系。
“高管减持,这是投资者应该非常注意的信号。因为高管对公司肯定了解更多。”刘佳章表示,“一个公司的股价涨跌有很多因素,并不是说高管减持上市公司的股价就一定会下跌。然而,如果减持普遍出现,则可以说明公司的股价已经偏高。”
目前来说,由于A股市场有充沛的资金面,因此高管减持大多未冲击上市公司股价,不少公司股价在减持后仍继续上行。“但是,一旦市场不再如此火爆,那么高管的减持就可能成为问题。”刘杨表示。
即使是目前,高管的频频减持也很难说没对公司股价造成伤害。比如拓邦电子,5月份该公司的多位高管轮番减持,减持累计达到21次。公司股价也在5月底开始连续下滑,从21元一路跌到17元。
因此,对上市公司而言,高管减持并不是个好事。不少投资者也表明了他们的担忧,表示对高管减持的上市公司会谨慎投资。
套现后拖延公告 我国高管减持规定过松 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来说,上市公司高管减持都是难以抑制的。在规则下减持自身公司的股票,也是上市公司高管所应该具有的权利。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高管更加规范,对普通投资者伤害更小?
刘杨认为,从目前的制度上来说,整个高管减持的体系是不完善的,并没有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根据规定,高管减持必须达到上市公司股份的1%才会公告,这个规定过于宽松。按照国外的规定,上市公司高管就算减持比较低的数目,一般也会公告,即使不公告管理层也会监督。”
而且,如果上市公司高管减持没有达到一定比例,投资者只能够在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诚信记录中看到。但事实上,很多投资者根本不知道有这个记录,也根本不知道上市公司的高管曾经减持。
同时,本报记者翻阅上市公司诚信记录时,发现不少高管减持时间和诚信记录上公告的时间有较长的差距——这是由于高管减持后并没及时告知。比如,士兰微的监事宋卫权,今年5月26日在二级市场上减持公司1.49万股股票,但是直到6月22日才填报上交所知晓。这也是由于规定较为宽松。
还有一个更夸张的例子,益佰制药的董事甘宁,在2008年12月16日减持了20.97万股,2009年1月16日减持了22.6万股,4月30日减持了25万股,半年来共减持近70万股,而上述信息直到6月18日才填报上交所知晓(注:信息由各上市公司自行填报,仅供参考)。
保护中小股民 建议建立减持提前申报制 分析人士指出,除了使高管减持的规定更为严格外,另一个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举措是建立减持提前申报制度。
“我认为,高管不能只闷头减持,应该在减持前提前公告,让其他投资者清楚高管将在何时减持、减持的比例是多少。”刘佳章表示。
事实上,上市公司的高管们本身就比普通投资者更清楚公司的情况,在买卖股票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同时,作为上市公司的高管,持有公司股票的成本也基本上都低于普通投资者。在这样的情况下,让高管减持这一“利空”在减持完成后才被告知,二级市场的普通股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高管减持买单,这很难说是合理的。
吴国平也赞同在高管减持前提前公告,不过他认为规定没必要过于细化。“如果高管减持几千股,这没有必要提前公告,对市场影响也不大。如果规定高管减持超过上市公司多少比例就需要提前公告,也不尽合理,因为大盘股数额庞大。我认为,应该要规定一个金额,比如说高管减持股票的市值将超过500万元,则必须提前公告。”
作者:陈洁/文 王晓莹/漫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