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北京享受奥运空气遗产
文/东林
近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奥运会是“有史以来污染最为严重的一届奥运会”。
此研究结论并没有得到中方科学家的支持。
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中国登上了被世界聚焦的舞台,北京的空气质量在世界媒体的放大镜下被审视与传播是一个正常现象。
这种聚焦,事实上也使北京空气质量的改进得到了肯定。2009年3月30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第八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上,北京获得了国际奥委会首次颁发的体育与环境奖。国际奥委会国际合作与发展部主任西托雷说:“北京成功履行并超越了其作出的‘绿色奥运’承诺,为北京、中国、奥运会和世界留下了丰富的环境遗产,这就是授予北京这个奖项的理由。”
奥运期间,北京市为保障空气质量采取了众多临时措施,实行了机动车分单双号上路行驶;北京及周边省市的部分工厂和建筑工地也在奥运期间停产停工。这些措施使人们对北京的空气质量产生了新的期待,并自然对能否持续保持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心存疑虑。
令人欣慰的是,奥运会后,北京市政府采取了长远的节能减排措施:例如,取消单双号限行后,又推行了新的措施,机动车按其车牌尾号,一周有一个工作日不上路行驶;北京实施与欧洲相同的机动车排放和燃料质量标准,禁止高污染车辆上路;同时,首都钢铁厂按计划实施整体搬迁。
以上这些措施必将对北京的空气质量产生持续性良性影响。
事实上,来自北京市环保局网站的最新数据表明:北京空气质量仍在持续改善,没有出现滑坡。截至2009年6月30日,北京市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累计达到146天,比去年同期多23天,达标天数是自2000年以来同期最高。
一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影响要素包括两大类:一是空气污染产生的根源,如城市化、机动化、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耗的增加;二是空气质量管理的能力,包括监测能力、预防和控制能力等。
在中国,第一种因素中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北京市的实践表明,空气污染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和积极干预而递减的。这就是全体北京市民在共享奥运空气遗产时所得到的共同的启迪。□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