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复原北京山水间

2009年07月06日16:4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王勇想做的,不过就是把北京庙堂与江湖共同拥有的山水,通过构建的 “ 赛笛芭诗 ” 尽量复原给想要看到它的人。”
王勇想做的,不过就是把北京庙堂与江湖共同拥有的山水,通过构建的 “ 赛笛芭诗 ” 尽量复原给想要看到它的人。”

  如果选择一种醉的方式,文人的去向一定只在山水间。从东晋的竹林到今日的后海,空气中让人迷醉的并不是酒香,而是淡淡的笔墨味道。好久不见王勇,再见他时,他就那样闲散地靠在他那位于前海北沿 15 号的会所里,看鸟戏残荷,听鱼掠金波。只有偶尔朱红大门上的铜环被叩响,王勇才会暂时跳脱出这让人迷醉的山水间,缓步过长廊,引人别喧嚣。即使这门环,也并不会随意被叩响,因为,王勇的后海会所并不轻易对世开放,在他的构思里,这一所在只能容纳专属于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 “ 身近意远,任性自然 ” 。

寻找真实的北京

  不少人知道王勇,是因为他琢磨了一个 “ 新乌托邦 ” 式的项目 ——“ 赛笛芭诗 ” ,这是音译,英文原文则是: City Bus Tour 。如果不是多了一份诗意的音译,而选择意译这三个英文单词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并不太新鲜的事物,然而,正是这个项目,让王勇这位有着文化情结的中年男人在激动不已的同时,感叹连着感慨。

  在王勇心中, City Bus Tour 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项目。在北京,它虽还谈不上绝后,但至少也是空前的。“我经常想,现在那种普及版的一日游真的是在给那些坐在大巴上的人呈现北京吗?从一个酒店或者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出发,赶命似的冲向城外,在熙熙攘攘中和几个明信片景观合影,听导游讲几个离奇的传说,再买上一只真空包装的烤鸭和几斤果脯,然后就理解什么是北京了?”后来,这些一直埋藏于王勇心底的疑问终于在他 2006 年的一次纽约 City Bus Tour 之行后爆发了。

  “当时,我有了一天的空闲时间,就想理解一下什么是纽约,酒店的人为我推荐了当地的 City Bus Tour ,全程下来,我好像一下就真的了解了这个对我而言还很陌生的城市。那不是简单的自由女神像加摩天楼,纽约是一种生活方式,独有的,不仅在美国,在世界也就只此一个。但这种表达,不是通过一件纪念圆领衫,或是一包爆米花可以诠释的,这需要这条 City Bus Tour 的线路制作者对纽约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需要导游专业的讲解,需要让你看到这个城市以前是怎样呼吸的,现在是怎样呼吸的。在这个意义上,华盛顿也只此一个,多伦多只此一个,上海只此一个,北京同样只此一个。”正是那一次的亲身感受,让王勇有了一种冲动,也看到了把这种冲动变成现实的可能。

  从纽约回来之后,王勇就在第一时间注册了与北京 City Bus Tour 有关的所有网络域名。当时他只有一个想法:一定给想要了解北京的人,呈现一个唯一的北京。不过,随着理念逐渐清晰,问题也随之而来, 唯一的北京究竟是什么样子?从故宫午门进、神武门出,走景山、过北海,最终站在长廊里看昆明湖这样的主流旅游线路究竟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北京?

  面对这个并没有唯一性的标准答案的问题, 王勇思前想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几乎所有人都会把北京文化等同于皇城文化,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极致化,北京 City Bus Tour 的线路就不会和现在的一日游有太大区别,先看皇上活着曾经呆的地方 —— 故宫,再看皇上死了呆的地方 —— 十三陵。但庙堂是庙堂,江湖是江湖。主宰北京灵魂的其实是灵动的市井。”

  当然,仅仅是在确定了“市井”这一中心主题之后,问题依然会层出不穷,那些 曾经的胡同吗、城墙或是牌楼就是北京的标志物吗?更何况,太多的胡同、城墙和牌楼早已是物非人是的景象了。 对此,王勇有着自己的思考:“留在今天的那几条胡同有哪一条能代表北京?在所谓的 “ 四合院 ” 里包一顿饺子就算尝到了 “ 北京 ” 的市井味道?”在诸如此类的一连串反问句之后,王勇说,他所体会到的北京的市井感觉其实有些类似易中天所描述的那个样子: “ 尽管北京有着高大的城门和城墙,但它们与其说是城乡之间的界限,不如说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在北京城城墙大体完好、城楼巍然高耸的年代,古朴的城门把庄严的首都和恬静的乡村浑然一体地联系起来。巍峨的城墙下,是田野,是河流和湖泊,是羊只和鸭群们的天地。那里浓荫密布,岸柳低垂,芦苇丛生,荷花盛开,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情调,而这种情调在北京各城门附近是屡见不鲜的。登上箭楼远眺田畴,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尽收眼底,古老帝国的悠长韵味便在你胸中回肠荡气。是啊,世界上有几个古都可以提供如此开阔的无建筑地面,可以在其城区内看到如此纯粹的田园生活。 ”

  还原山水间的北京

  当王勇一口气复述完上述一大段话时,他脸上闪现着追忆往昔的神情,也许,在这样的文字中,他真切地想起了自己儿时的北京,或者说,是那个在他心中最本真的北京。他觉得,和北京旧时的容貌相比,当今的北京已经有了太多不同。而在这诸多的变化中,最令他耿耿于怀的一点则是,北京人生活中的平民味儿淡了。在王勇心中,这种市井味儿正是最为正宗的北京味道,同时,它也是北京最让人怀念和难以忘怀的东西。他说:“没有太多的人在乎北京的皇帝、官僚和学者(个别特别有名的例外),也没有多少人记得满汉全席(也许根本就没吃过),但记得天桥的把势、厂甸的庙会,记得八月十五的兔儿爷,更记得北京曾经的山、曾经的水。而我想做的,不过就是把北京庙堂与江湖共同拥有的山水,通过我构建的 “ 赛笛芭诗 ” ,尽量复原给想要看到它的人。”

  王勇一字一句地描述着自己的理想,对于北京的变化,他虽然痛心,却也无力改变,只能接受。如今,越来越快的变化则更加凸显了其 “ 赛笛芭诗 ” 项目的价值所在。“如果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那我所做的事情就没有意义。因为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没有发生偏差,更没有遗漏,也不需要解释。但正因为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了,我才要做这件事。”

  在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王勇看来,现在,不要说是外国人、外地人,就是连北京人自己也几乎没有多少能真正理解古人布局北京时所留下的山水,所以,他一鼓作气,近乎有些执迷不悔地坚持着他的 “ 赛笛芭诗 ” ,因为他害怕如果这件事再不做,等像沙滩儿、河沿儿等这些老北京留下的地名都一个个消失了,那就真的几乎没有机会去呈现真正的北京了。

  其实,不少朋友也都曾为王勇出过各种各样的主意、点子。 比如开个私人博物馆,或者弄个北京沙盘,再配上些影像资料,摆上几件文物。说到这些,王勇坚定地摇着头,因为,他说自己并不想做一个 供人凭吊的老北京城。“我曾经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文物都拿回来,我们怎么处理?那一定得建一个全面超越大英博物馆展示水平的博物馆去存放展示这些珍贵的文物。还要细分,比如可以按年代分,也可以按地域分。其实,假如有一个 “ 北京馆 ” ,那也一定是极其灿烂和辉煌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当一个人置身其中的时候,这些 “ 北京馆 ” 里陈设的文物究竟和北京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在馆里照一张照片,谁又分得清这是在世界哪个博物馆里拍摄的呢?比如四只避水兽,趴在后海的桥边,中国人特有的朴素追求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便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如果把同样的这四只避水兽摆到玻璃柜里,味道就全都变了。所以,我觉得,有时我们拼命在强调博物馆里的单体,却往往习惯性地忽视了博物馆这个载体本身。其实,这很重要。”

  王勇所说的重要,是因为它和自己对于 “ 赛笛芭诗 ” 的构想恰好截然相反。因为在创建者王勇心中, “ 赛笛芭诗 ” 的目标是让人看到北京原本的一切。没有玻璃柜,有的只是精心的设计,比如大巴有一段会从西四慢行至白塔寺,很短的一段路,但这绝对是北京曾经山水文化的精髓,这是以往任何旅游项目不会涉及到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性价比的市场测评中,一点存在的价值都没有。但王勇却觉得,类似这样的地方才正是北京的价值所在。

  与理想有关的 “ 赛笛芭诗 ”

  俗语说,希望是美好的 , 道路是曲折的,而实现美好理想的过程则是漫长的。就 “ 赛笛芭诗 ” 项目而言, 北京现有的硬件都已经摆在那里,如果真的要做到王勇所期待的 “ 复原 ” ,则需要很强的软件配置。 甚至连原本已经做好了充足心理准备的王勇也表示,没想到实现理想的过程会如此艰难。

  仅仅为了解决导游这一个环节,公司就用了两年的时间。王勇要求 “ 赛笛芭诗 ” 的导游在上岗前,都要进行一年以上的岗位培训,而且必须通过岗位考试,考试很简单,就是按照公司设定的三小时旅游线路,从头到尾给这位项目创建者讲解一遍。不过,以这种方式考评下来,真正能上岗的导游却已是凤毛麟角。“现在的市场现状是,相当多的导游只会带着客人 “ 扎店 ” ,推销商品是他们最拿手的本事,此外还会讲几个荤段子。但是,‘赛笛芭诗’途中没有购物,留在我们公司的合格导游的年薪接近 20 万元,我认为这也是还原北京山水的一个侧面。”因为有了如此之大的投入和付出,有些人在质疑王勇能不能做 “ 赛笛芭诗 ” 这件事,也有些人则更加直接地关注着王勇为什么要做 “ 赛笛芭诗 ” 这件事,对于这些,王勇觉得无所谓: “ 我不能被打造北京名片的使命累死,更不能被别人的口水淹死,做一件事,我觉得有意义最重要。 ”

  现在, “ 赛笛芭诗 ” 三小时车程的票价为 380 元,对于这样的价格,不少业内人士都在质疑王勇的盈利模式,能不能挣钱也成了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王勇却并不急于辩解, 他说,做事情不能总用经济两个字去衡量,北京不只是商人的北京,更是文人的北京。

  随后,王勇为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我们公司所用观光大巴,选用的都是世界最顶级的,每辆车的价格接近 280 万元,这还不算我的人工成本投入。两年的时间,近千万元的投入,我觉得我投资什么都比干这件事挣钱。我做这件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做出一个事关品质的标准。到底北京该给人看什么,怎么看?北京旅游该给人看什么,怎么游? 380 元是一个标志,一个标准。”

  在王勇看来,持续扩大盈利规模并不是一件难事,也算不上头等大事。早在几年前,他推出城市公共单车服务业务时,就有很多人在质疑他能否将餐饮盈利模式转借到租赁市场上来,但王勇说,自己其实压根儿就没有这样想过。“当年我的想法就很单纯:一、北京需要公共单车这一绿色出行方式;二、公共单车能为 “40 、 50 人员 ” 安排就业机会。”所以,如今的 “ 赛笛芭诗 ” 也是一样,王勇说:“有的时候赚钱并不应该是唯一目的。我做事的感觉是:凭自己的能力,该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了总比不做好,有了总比没有强。现在,‘赛笛芭诗’能让我体会到还原北京山水间的快乐,如果别人通过这件事,也乐于北京的山水间,我就满足了。”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平日里总会带着标志性笑容的王勇一副较真的样子,几乎只要聊到文化,聊到历史,他的脸就会立刻绷起来,神情也随之严肃起来。在许多成功的商人都忙于收购各种文物纪念品的时候,王勇却在为一件旁人看起来颇为 “ 费力不讨好 ” 的事情忙前忙后,而且是不停不止,不怒不笑,不慌张,不折腾。 (文/鲁克 图/陆中秋)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