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吉展示勋章。 |
在开国大典上当“标兵警卫”
“放下枪杆拿起锄头,我还是个农民”
83岁的老人,干起庄稼活来身子骨依然硬朗,讲起故事来表达依然清晰,鹤发童颜的李连吉老人,健康状态令人羡慕。
初见李连吉老人,记者大吃一惊。沈阳市苏家屯区林盛堡镇南树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刚进院门,见一位老人在侍弄菜地,看那硬邦邦的身子骨和干活的灵巧劲,以为是李连吉的女婿,“我们是沈阳晚报记者,找您岳父。
林盛堡是李连吉老家,10岁开始,全家人就给地主放牛、扛活,苦熬了一年还是难以糊口。1948年沈阳解放,22岁的李连吉参加了解放军,“我在四十七军第十纵队,领了一套土布棉军装,一双棉鞋,一支枪,我们就跟着部队开拔了。徒步行军20多天,每天至少走一百五十里路。经常风餐露宿,有时住在老百姓家,部队有纪律,一定要给老百姓家扫院子、挑水和劈柴。”进驻北京后,李连吉所在部队改编为内防军,后称公安部队。李连吉在六二〇团二营,住在娘娘庙胡同,执行北京城各大城门的把守任务,“我曾在安定门站岗,后来又到西直门,白天在城门楼下边站,晚上在城门楼上边站。”
1949年10月1日前几天,部队接到命令,将担任天安门广场标兵和警卫的任务。“开始我们不明白啥叫标兵,后来领导告诉我们就是一动不动地站在一个位置上,给受阅方阵当坐标,起到参照物的作用。我们夜里到天安门广场练习过几次,10月1日一大早,就来到天安门广场找站位,一米远站一个人,两个人一组,三个小时轮换一次,站了一整天。”李连吉站的位置离金水桥约100米。“领导告诉我们注意看有没有可疑人员,见到闹事的就抓起来。可是那天广场上没有任何意外发生,过后了解到,那些企图在国庆大典上制造事端的特务分子,已经被提前制服了。”
1950年,李连吉离开北京,先后随队到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地,可是部队有纪律,一直没允许与家人联系。大字不识的李连吉在部队参加了扫盲班,“那时我发现没文化不行,学习特别刻苦,20多天就学会了2000多常用字,可以读书看报写信了。”1952年至1956年,李连吉参加了抗美援朝,依然是炮兵,1956年复员回到了林盛堡老家,“那时可以留在沈阳城里,可是我觉得自己是农民出身,放下枪扛起锄头,我还是个农民。”回到家乡,党组织安排李连吉在南树村成立党支部,李连吉任第一任村支书,直到1975年卸任,回家做起了地道的农民。
每天除了种地,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看报,“我过去学的是繁体字,现在简体字总得查字典,已经翻烂好几本了。”记者看到桌上摆的是《影响中国100年人物》《生活百科知识》,还有一本《新华字典》,“只要有字的书报他都看,他总告诉孩子们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人的女儿又拿出几个军功章和军功册,“我爸对国家有贡献,这些都是证明,我们让他拿这些东西去找组织要待遇,他说啥也不肯去。”“老提那些干啥,我看着那些战友成片地在我身边倒下去,我活到了今天,还要啥待遇,告诉你们,咱扛枪上前线,就没想过为了待遇!”老人此刻来了倔脾气,他不允许子女撺掇他去要待遇。(本报记者 高晓红 摄影 王晓辉 实习生 夏铭阳)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