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传统是现代的根基(组图)

2009年07月11日07:3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在东丽区农村妇女创业中心看到两本由东丽区杜庄中心小学和农村妇女创业中心编制的“中国结·中华情”、“大郑剪纸”校本课程,同时还看到了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中国结和剪纸作品,各个凝聚了孩子们的心思。据介绍,东丽区很多小学在素质教育中,为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与天津市农村妇女创业中心联合开展了“传统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活动,为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基本的手工技艺,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却越来越缺乏,曾经问过一些小学生,知道中国结是怎么回事吗?了解剪纸在中国的历史吗?很多孩子回答不上来。其实大人们又有多少真的了解呢?我们知道,在很多小学的手工课上都有编中国结和剪纸的课程。或许我们可以不把“手工课”单单设置为一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课程,而是加进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更能让孩子们的喜欢和接受。东丽区利用自有的文化资源,在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很受孩子们喜爱。

  传统不能丢,传统是现代的根基,民族的也才是世界的。这里就让我们从了解中国结、中国剪纸开始吧。

  利用现有资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东丽区农村妇女创业中心的一个副产品。东丽区农村妇女创业中心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是全国首家农村妇女创业中心,将孵化器模式引入农村妇女创业领域,创业中心具有妇女教育培训、妇女创业就业指导、培养孵化妇女创业带头人、安置妇女就业、招商引资等服务职能。目前已吸纳36家企业入驻,培养孵化农村妇女创业带头人50名,并依托入驻企业安置了600名妇女就业,有5家入驻企业与高校签订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企校牵手协议书,被认定为全国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120名女大学生提供了见习岗位。还建立了400平方米的天津市农村妇女创业中心华明分中心和华明街“半边天家园”。

  据了解,天津市农村妇女创业中心也是继天津市妇女创业中心成立并开展工作以来面向农村妇女建立的创业中心。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大力实施“创业发展、素质提升、权益保障、社会协同、强基固本”五大战略,市妇联研究制定了《天津市妇联关于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意见》,启动并实施了“天津妇女创业就业行动”。围绕妇女创业就业,市妇联下一步将要加强创业就业载体建设。其中,小额信贷要实现成功转制,注册资金6600万元、信贷规模可达近1亿元的天津渤海女子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在8月份正式挂牌营业,小额贷款业务向设施农业、手工编织、女大学生创意产业等项目延伸,到年底实现新增贷款户1500户,累计提供创业资金8500万元,贷款余额突破1500万元的目标。天津妇女创业中心要进一步提升妇女创业中心孵化功能,广泛开展创业项目征集活动,开发适合女性特别是女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创建“北方女子网上创业广场”,搭建网上项目、政策、资金交流平台;在部分条件成熟区县建立分中心,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手工编织业协会要建立天津市手工编织品交易中心,搭建稳定的展销平台,提高市场占有率,并新增从业人员两万人,实现年内吸纳就业总量达到8.2万人的目标。

  下半年集中精力重点推动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完成100场菜单式培训任务,再发展20个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扩大创业计划书大赛覆盖范围,加大“小老板成才计划”支持力度,培育更多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动农村妇女参与设施农业建设。抓资金支持,发挥妇联小额信贷、各区县妇女发展基金作用,积极协调社会机构贷款,支持农村妇女购置设施,起步发展;推广半边天家政服务业联盟。重点建立半边天家政服务业联盟并不断壮大,使“妇字号”家政服务业形成规模效应和精品效应,服务妇女就业增收。

  :

  中国情结

  剪纸文化

  中国情结

  中国结,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一个文化侧面。从结绳记事到时尚运用,中国结艺这一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很久以前便学会了打结。而且“结”也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结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重要性,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这可以从许多史料和传统习俗中见出端倪——

  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的遗迹中,就发现有“骨针”的存在。既然有针,便也一定有绳线,故由此推断,当时简单的结绳和缝纫技术应已具雏形。

  结,文字的前身

  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的华夏土地上,“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倍受人们的尊重。而在战国铜器上所见的数字符号都还留有结绳的形状,由这些历史资料来看,绳结确实曾被用作辅助记忆的工具,也可说是文字的前身。

  斗转星移,数千年弹指之间,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结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如今,在电脑的方寸之间,轻触键盘,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可以尽在眼前。小小彩绳早已不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绳结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结,情感的描述

  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儿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托结寓意,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的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如:结义、结拜、结盟、团结等等。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如:结亲、结发、结婚、结合等。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终,于是便有了“结果”、“结局”、“结束”。“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又如“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表达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结发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爱情永恒的行为,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

  结,服饰之用

  早期的服装没有今天的纽扣、拉链等配件,所以若想把衣服系牢,就只能借助将衣带打结这个方法。而且国人一向有佩玉的习惯,历代的玉佩形制上都钻有小圆孔,以便于穿过线绳,将这些玉佩系在衣服上。另外,还有一种成套的玉佩,是由好几种不同的玉佩组合而成,而其连接的方法当然也非靠穿绳打结不行了。

  总之,纵观中华服饰五千年的历史。从先民用绳结盘曲成“S”形饰于腰间始,历经了周的“绶带”,南北朝的“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到盛唐的“披帛结绶”、宋的“玉环绶”,再至明清旗袍上的“盘扣”及传世荷包(香囊)、玉佩、扇坠、发簪等无不显示了“结”在中国传统服饰中被应用的历时之久、包罗之广。

  中国结的取意如其他中国艺术般多利用形态、谐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结”、“馨结”、“鱼结”结合就成为“吉庆有余”的结饰品,以“蝙蝠结”加上“金钱结”,可组成“福在眼前”等。以此类推又有了“长寿安康”、“财物丰盛”、“团圆美满”、“幸福吉祥”、“喜庆欢乐”等祈福的内涵,被作为民间祝祷的符号,成为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

  中国结就像中国的书画、雕刻、陶瓷、菜肴一样,很容易被外国人辨认出来,可见中国结对中华民族的代表性。

  剪纸文化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

  剪纸,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等特点,更因为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而普遍受欢迎。剪纸不仅表现了百姓的审美爱好,还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合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画。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地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借助剪纸传达出来。

  祈求生命的观念为民间剪纸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纸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坚定乐观的信念和绵延不断的希望,剪纸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民间剪纸将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间活动中,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张扬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

  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生活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各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东丽区大郑剪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天津卫剪纸艺术,在近60年的传承发展中,大郑剪纸的艺术形式不断改良,它弃剪操刀,增加了剪纸的创作空间,使作品表现更为细腻,更具传统的民间气息。大郑剪纸刀法精细,通过剪刻,一切形象在玲珑别致的形式中被塑造和展现。作品多取材于民俗风情、旅游观光、历史故事、戏曲脸谱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中外友人喜爱,7米长卷《清明上河图》荣获“情系奥运中国手工编织网络大赛”巧手金奖,并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

  前不久,东丽区农村妇女创业中心利用大郑剪纸的优势资源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了“传统民间技艺进课堂”活动,聘请了大郑剪纸中心的刘长会姐妹到小学校免费教授剪纸,不仅弥补了校本课程的不足,更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