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季老逝去中国再无大师 平易近人宛如“校工”

2009年07月11日22:4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季羡林先生也走了。网友跟帖道:“中国从此再无大师!”

  在一个任何东西都能拿来随意解构戏谑的年代,在任何肃穆新闻后多数跟帖的娱乐化倾向仍无所不用其极的语境下,在秋雨等“含泪大师”摩肩接踵鱼贯而出,在街上扔个包子就能砸俩大师的学术氛围下,这样一句显得中规中矩的跟帖,其实昭示了季老在国人心中那不可撼动的真正的大师地位。


  虽然他甚至患有“国学大师”的“称号恐惧症”——不像某些人厚颜无耻,甘冒侮辱天下人智商之“大不韪”,半推半就地讲自己从“老师”降格为“大师”——但这丝毫不妨碍,国人心中为其供奉的“中国最后的国学大师”的牌位。

  季羡林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初中时候,当时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宛如“校工”,没有一点学者架子,虽然那时我对学者的概念都很模糊。

  这一印象,源自初中读本里的一篇文章是,北大新生入校时,一名新生见路过的季老衣着朴素、戴着北大校徽,推断他为老校工,就请季老帮忙照看一下行李。季老愉快地答应了。结果该生一去好几个钟头,而季老则忠实地蹲守。后该生听路人向季老打招呼,才惶恐得知热心的“校工”,竟是闻名遐迩的学术泰斗季羡林。

  年龄稍长,渐渐接触到一些季老的文章和关于他的文章,也才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在他94岁寿辰之际,温总理去看望了这位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的前辈大师。各种评论于是风云聚会,不少人热衷于拿“国学大师”的噱头炒作。市场环境下,逐利热炒也无可厚非,但若对当事人的真实想法不闻不问,苦苦揪着一个九旬翁不放,又于心何忍?对一个老者的宽容,应是一个成熟社会最基本的人伦尊重。我无意为季老辩解什么,当局外人争得面红耳赤之际,当事人或许处之泰然。

  老先生是陶渊明的信徒,以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顺尽,无复独多虑”为座右铭,取儒道互补的人生态度。这也许就是智者的大智慧大境界。与世无争,胸襟博大。季老说自己喜欢“质朴,淳厚,诚恳,平易;不阿谀奉承……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他总以平和博爱的胸怀,待人对物,甚至“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这乐水”,季老无疑是如水的君子,性情中人!用“性情中人”来评价季老,真是恰如其分。他在“文革”中决意忍辱偷生后,为适应批斗,竟每天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这种无奈正显示了他坚韧不屈的个性。他不但宽容和谅解了“文革”中痛打和折磨过自己的人,且“反求诸躬”,为人称道。

  人们敬仰季老,不仅因为他的学识和思想,更因为他的人品。不论学术和人品,他都堪称大师级人物,且大德大智隐于无形。哲人语“伟大来自平凡。”这可在季羡林身上得到印证。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真话”,这就形成了季羡林人格的独特魅力。张中行曾经以“朴厚”二字来评价季羡林先生。也有人说,“季羡林的不寻常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平常"。”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笔者以为,季老真是卓而不凡,卓而亦凡,卓隐于凡。藏巧于拙与弄巧成拙是人生的两个境界,前者如季羡林认为:“大家称我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实属过誉之词。我实在不敢当,也不愿意人家这样称呼我……我只是一名普通教书匠。”)而弄巧成拙一派,则自有含泪大师一辈承袭。

  两相对比,实在令人喟叹。不过对于超然物外淡泊名利者而言,凡世俗名很难羁绊住那颗“平常心”,时间纷扰于我何碍?化用古诗,就是“野老不与人争席,海鸥不必再相疑。”

  季老西行,以此为悼。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