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悼念季老的社会各界人士。 本报记者 郭建政 摄 |
本报北京7月12日讯 季羡林说,他不愿意让人们称他为“国学大师”、“国宝”,但在签名簿上,人们写得最多的还是“大师千古”。7月12日,季羡林先生追思会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大讲堂举行,一批批晚辈后学排着长长的队伍,深情缅怀大师季羡林。
12日上午10时,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摆放鲜花和花圈,灵堂正中央挂着季先生的照片,他身穿中山装,戴着帽子,亲切、和蔼地向远处微笑,让每一个前来吊唁的人,在悲痛之余还能感受到来自长者的温暖。
10点半开始,陆续有人赶来,等待追思会正式开始。
11点钟,百年纪念大讲堂门外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龙,人们顶着烈日,默默地等待。
11点半,灵堂正式向公众开放,排队的人们在统一安排下佩戴白花,缓缓地步入灵堂,对着季老的遗像行礼。季老的儿子季承,带着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来了,季老74岁的独子和未满周岁的孙子一起站在他的遗像前,让人唏嘘不已。
北大东语系58级、60级的学生来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还是要走到老师的遗像前深深鞠躬。
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季先生的学生、同事、邻居,更多的是从来没有上过他的课:从来没有见过他的年轻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