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杨大昕
就在众多考生热盼一纸大学通知书时,各种“加分”丑闻频频见诸报端。“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一系列事件,让执行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面临信任危机。有人提出,为了公平起见,应该取消所有高考加分项目,让考生全部“裸考”。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某网教育频道,进行的专项调查(4608人参加)显示,57.4%的人赞同“裸考”提议,因为“无论怎么加分都难免舞弊,有害公平”;36.7%的人则表示反对,认为“体现国策的加分项目是必要的,强化监督即可”。
最受认可的是“见义勇为者加分”,但支持率也未过半 去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子琦惊异地发现自己的一位同学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我印象中她的分数上人大有点悬啊,后来才知道她是凭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加了20分。可什么时候评的,因为什么条件,谁来评的,我们同班同学谁都不知道。”
“现在各地的加分政策五花八门,搞个发明可以加分,跑两下可以加分,优秀学生干部可以加分,有些地方甚至独生子女也能加分,太混乱了。”北京邮电大学学生陈笑天说。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表示,过多过滥的高考加分损害了教育公平。如果教育机会可以用金钱购买或用权力交换,教育就不再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而异化为制造和扩大社会差距的帮凶。
“回归"裸考"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杨东平说,坚决取消那些已经变质的考试加分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加分项目、降低必须保留的加分项目的分值,让绝大多数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是录取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看来,高考加分在目前仍有存在的必要性,需要完善,而不是取消。“为什么要加分?初衷还是对弱势群体的倾斜。目前只能通过加分来实现,少数民族加分、烈士子女加分都属于这个范围。真正的公平并不仅仅指机会平等,还有一个公正的问题。有人认为大家都不加分就是公平了,实际上这是对公平的误解。”
“但是后来加分政策就走样儿了,成了一块唐僧肉,谁都来咬上一口。有的部门还当成了完成任务的途径,把原来确定的弱势群体照顾范围扩大了,这一扩大,好经就念歪了。”周洪宇说。
在众多高考加分项目中,有哪些较受公众认同?调查发现,“见义勇为者加分”成为首选,但支持率也未过半(40.3%)。接下来是:“科技发明加分”(39.7%)、“体育、艺术特长加分”(37.3%)、“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加分”(31.2%)、“奥数等竞赛加分”(22.3%)、“少数民族考生加分”(15.4%)。同时,20.2%的人不认同所有加分项目。
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被曝光后,少数民族加分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如何让少数民族考生的利益在高考中得到真正的保护?调查显示,49.5%的人建议,可限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必须达到一定比例,不用通过高考加分;39.8%的人建议,加分政策只适用于自治区、州、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考生;10.6%的人表示应该让所有的少数民族考生都可享受。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认为,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政策是从整个少数民族群体利益出发,而不是单独针对因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少数民族,这项政策不能因噎废食,在操作监管环节应更为严格。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