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在德国当“媒体使者”经历记 面对面的直接交锋

2009年07月14日07:5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2008年9月中旬到12月中旬,我应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之邀前往德国参加了首届“中德媒体使者”交流活动。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泡”在德国媒体圈中,不仅努力尝试着以一名普通媒体人的身份去了解德国同行,更努力尝试以一名中国记者的身份,告诉德国同行们一个真实的中国。


  学新闻:课堂内外的聆听与思考

  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基金会,在近年与中国的交流方面一直主要涉及科技、教育等领域,媒体方面的具体交流项目2008年是首次。

  项目选择了汉堡媒体学校这样一所高校作为执行主体,学习课程的涉猎面非常广泛。例如,媒体概况讲座从德国报刊、广播、电视谈起,进而拓展到媒体从业人员、纸媒发行和广电制度等;政治新闻采编从德国政治体制和欧盟入手,进而具体到政治新闻的采写;经济新闻采编则从德国经济产业出发,进而结合当前的经济危机细致分析媒体报道。此外,还有广播和电视媒体的相关课程,不仅讲授广播和电视节目的采编和制作,也有专业采访设备的使用等技术课程,还有外出采访录制到后期制作配音的实践课程。

  前来讲课的讲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德国各媒体请来的一线采编人员,而非学者或研究人员。而正因为此,我们在学习之余一些思考的结果,就有了直接的反馈对象,课堂上我们甚至会反客为主与德国同行们交流。

  课程的设置还紧密结合走访实地调研,包括德国联邦议会外交委员会、外交部、汉堡州政府、汉堡世界经济研究所,以及德新社、《时代》《德国金融时报》等等。每到一地,聆听之外的提问与有关相应中国情况的介绍,都成为固定环节。中国话题在德国各处之热,常常令我惊讶;然而不少德国人对于中国情况了解之肤浅也总是令我感叹。

  这样的情形,与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现代社会各方面了解的欠缺是类似的,也值得反思。在我们向世界展示形象时,究竟有哪些不足?我们的对外宣传、文化输出还有多少潜力可挖?

  做新闻:德新社全方位体验

  在一个月集中学习之后,我们各自被分配到相应的德国媒体去实习,“像一名普通德国记者一样去工作”。由于我来自通讯社,德新社自然就成了首选,我也顺利如愿以偿。

  鉴于自己有过近十年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在德国工作过,因此我不愿简单地前往某一编辑部在文字堆里度过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而尝试将自己定位为一名观察者,希望能全方位了解德新社。经过和联系人、德新社总编室的马克先生几轮拉锯之后,我终于获准在德新社多个编辑部“转圈”实习,几乎把德新社跑了个遍。

  我实习的第一站,从混合新闻编辑部。由于科技新闻是我的老本行,因此自然首先就去德新社的科技编辑那取经了。几天观察、交流下来,发现他们的工作流程不仅高效,而且非常强调后方的指挥、策划。面对没有专业科技记者的窘境,几位科技编辑每天的任务要四处搜寻大量新闻线索,然后分门别类,或指定前方记者前往采写,或干脆自己动手写稿播发。“我们什么都得自己来,因为科技新闻这块一直缺人、缺钱(采访经费)……”,编辑胡默尔女士的话,引起了我的共鸣。

  接下来前往经济新闻编辑部和国际政治编辑部,赶上全球金融危机和美国大选这些话题,自然又为我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学习素材:经济编辑们每天关注中国,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经济数据之后,立刻有人招呼说,“潘,快帮我们看看!”消息之后是综述,报道详细而具体;政治编辑们不停连线驻美国记者,人物、言论、特写、花絮、分析,各类稿件令人眼花缭乱。

  两个月下来,德新社的总社、分社、子公司我一共跑了七八个部门。马克先生也说,“据我所知,我们虽然常常有交流人员,但还从来没有哪个有机会像你一样跑这么多部门!” (来源:中国记者)
(责任编辑:杨建)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