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疆伊宁7月14日电(记者宫一栋)“昨天咱们吃的是拌面,今天换个口味吧。”晚上7点,巴哈古丽拉上卷帘门,招呼着比她小11岁的洪琰,一起走出霍尔果斯互市贸易中心。这对共同经营、共同生活的维汉姐妹虽然来自两个家庭,但从相识到相知,她们互相扶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今年47岁的巴哈古丽曾是新疆副食品公司的一名下岗职工。2007年初,她带着12岁的小儿子,从乌鲁木齐来到了霍尔果斯,在互市贸易中心租了一个店面,卖起了汽车零部件。
在伊宁出生的洪琰也曾在乌鲁木齐生活多年,在私立学校做过几年汉语老师。后来,她决定在商界闯荡一番,于是学了俄语,在2007年底带着女儿,来到了670公里之外的霍尔果斯。
初来乍到的洪琰在霍尔果斯四处寻找工作的机会,在农产品国际会展中心、霍尔果斯口岸国际商贸中心等地方转了一圈。后来,她邂逅了正在招聘俄语翻译的巴哈古丽。“我觉得巴哈古丽人品很好,就留了下来。”洪琰回忆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发现彼此越来越投缘。“洪琰人很实在。”巴哈古丽说。于是,她开始毫无保留地给没做过生意的洪琰传授各种技能。
再往后,惺惺相惜的两个人萌生了合伙经营的想法。“我们的丈夫都在乌鲁木齐做生意,所以我们两个女人在一起互相照应,不是更好吗?”巴哈古丽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今年3月,两个人各自拿出了5万块钱,开起了第一个汽配店。因为经营有方,生意日渐红火,她们又接连租下两间脸对脸的门面,销售汽车座垫和配件。
如今,三个店铺,巴哈古丽和洪琰各自负责照看一间,另外还雇了一个人,照看第三间。
生意上的问题,两个人通过协商来解决。一个原则是,如果有不同想法,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统一意见。两个人从投资到分成,所有经营生意的钱都放在一起,完全按照对半原则,期间没有产生过任何不和。
这种生意上的亲密合作,也延伸到了生活中。
她们在邻近店铺的一个新盖的小区,租了一套年租金8000元的房子。“贵是贵了一点,不过我们从外地来,都不容易,所以都想住得好一点。”巴哈古丽笑着说。洪琰和女儿睡里间的一张床,巴哈古丽和儿子则睡外间的两张床。
四个人每月的生活费有1000多元,巴哈古丽拿得略微多一些,“因为我儿子正在上初一,正是饭量大的时候,而且外间的房子也更大一些。”她拉开柔软的粉红色落地窗帘,落日的余晖照了进来。
每天早上,洪琰把女儿送到学前班,巴哈古丽就在家里准备早饭。吃完饭后,两人一起下楼去店里上班。生意忙,中午没有时间回家,两人就蒸米饭,就着早上带来的菜一起吃。
两个人的饮食也没有任何不习惯。“我是在伊宁出生的,周围生活的都是少数民族邻居,我从小就是被他们带大的,所以一直爱吃清真食品。”洪琰说。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洗衣服这些家务活,她们也都是一起做。
巴哈古丽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哥哥,洪琰则有一妹一弟。她们觉得,彼此的相处,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没有什么区别。“古丽比我年龄大,所以总是很照顾我,教了我很多东西。”洪琰说。巴哈古丽则谦虚地说:“我很懒,她照顾我更多一些。”
乌鲁木齐“7·5”事件后,巴哈古丽和洪琰的生意,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跟以前相比,来霍尔果斯口岸的哈萨克斯坦客人明显少了很多。巴哈古丽说,在过去一个星期里,她们就亏了八九百元钱。
但两姐妹还是相信情况会好起来,并决定在现有的基础上,把生意“继续做大”。按照她们的打算,巴哈古丽可以利用语言的优势,负责进货、联络等外部事情,洪琰则主要看管摊位等。“她跑外,我主内,这多好。”洪琰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