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书写在“冰山之父”脚下的忠诚(组图)

2009年07月15日08:0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解放军报
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

  帕米尔高原最著名的山峰是慕士塔格峰,号称“冰山之父”、“万山之祖”。在慕峰脚下,一座边境口岸正在兴起。

  7月8日,当记者冒着雪雨来到距中塔边界阔勒买山口14公里、海拔4368米的卡拉苏口岸时,不禁为这里的设施简陋而吃惊——没有气派的联检大楼,有的只是一栋简易平房;没有接通输电线路,有的只是轰鸣的柴油发电机的声音;边防检查站前哨班官兵没有宿舍,有的只是一台宿营车……然而,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挡住中塔两国友好交往的步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卡拉苏口岸”几个大字前,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不畏风雪,见证着中塔两国和平、合作的历程。

  卡拉苏口岸是国家级一类口岸,2004年4月临时开放后,有力地增进了中塔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谊,促进了中塔两国经贸的交流与合作。如今,这个季节性口岸年过货量已从临时开放之初的700多吨增长为9.6万吨,年通关人数由500多人提高到1万余人。中国向塔吉克斯坦出口货物的品种,已由一般的日用小百货,发展到现在的小型汽车、建筑材料、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纺织产品、家用电器、家具和办公用具以及水果、蔬菜、鸡蛋等农副产品。据统计,卡拉苏口岸过货量的95%以上为出口,中国为塔吉克斯坦提供着生活必需品和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与设备,以至于塔总理曾说:“卡拉苏口岸通道就是塔吉克斯坦的重要经济命脉!”

  中塔两国边贸的迅速扩大,使得卡拉苏口岸的开放时间在延长,由原来的每年5—10月的每个月后半个月开放,调整为每年5—11月的全月开放。新的口岸机构也在积极兴建之中:根据规划,新的卡拉苏口岸将后迁至海拔3820米的314国道旁,投资960万元兴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联检楼,口岸总面积将达12.63公顷,设计年过货量约为30万吨,年出入关人数4.5万人次。

  巍巍慕士塔格,黢黢喀喇库力,见证着一个口岸的新兴,也记录着帕米尔军民的忠诚。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一批坚守边关口岸的奉献者,尽管职业不同、着装各异,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扎根边关的一腔赤胆忠心,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发展中塔睦邻友好默默地奉献着……

  扎根边关的“扎书记”

  “我叫扎依提,"扎根"的"扎","依靠共产党、解放军"的"依","提高"的"提",是喀什地区口岸管理委员会的党委书记。我们口岸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代表地委、行署对口岸进行综合管理,协调、仲裁。忙是忙,但还比不上联合国秘书长……主要是搞好服务。服务搞好了,解放军就可以安心守边,更好地为我们地方的同志发展经济保驾护航。”

  听到这样幽默风趣的开场白,记者不禁对眼前这位面色黝黑、刻满皱纹的塔吉克族长者充满了好奇。

  扎依提今年10月份就满60岁了。他15岁时被党送到乌鲁木齐市上学,曾经因为家庭出身原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畜种站当过饲养员和伙食管理员。“文革”结束后,他担任过团县委副书记,1980年被选到中央团校学习,结业后回到南疆,进入喀什地委组织部工作。1996年,他来到口岸管理委员会,先后担任副书记、书记,从此与口岸发展结下不解之缘。

  尽管在特殊的年月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但扎依提对党的感情忠贞不渝。“我是1974年7月6日宣誓入党的,本来应该是7月1日,但因为一些原因放在了6日……”听他这样说,记者心中一阵感慨,不是所有党员都能记住自己是哪一天宣誓入党的。特殊的记忆,蕴含着特殊的情感。

  “我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塔吉克族在全国仅4万多人,但是我们受到了共产党的特别关怀。我的老父亲88岁了,是个农民,有了共产党,才过上了好日子。所以,他总说,跟着共产党,不会有烦恼。”

  扎依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4年卡拉苏口岸开通时,扎依提到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参加开通仪式,塔吉克斯坦有的官员问他:“听说中国对少数民族不好,欺负少数民族,是真的吗?”

  “你听谁说的?”

  “"美国之音"嘛。”

  扎依提严肃地说:“你看看我们这个代表团,就可以判断出它的话是真是假。我们一共9个人,其中6人是少数民族,我更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你们不能光听"美国之音",应该多听听"中国之声"嘛!”

  口岸开通后,塔吉克斯坦官员来喀什、乌鲁木齐参观,深入了解了中国发展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关系的政策,对此大加赞赏。讲到这里,扎依提加重语气说:“不管大民族小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都有维护国家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扎依提记性奇佳,对口岸业务相关数据张口就来。他介绍说,塔吉克斯坦是个多山的国家,与中国有457公里共同边境线;近年来,塔吉克斯坦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接近4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8%;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中塔贸易额为7.32亿美元,同比增长56.6%……这一个个数字,扎依提明显烂熟于心,一连串蹦出来,让记者都来不及记录。

  扎依提还有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时期的拥军情结。1965年,当时正在乌鲁木齐市农机学校读中专的他,曾给共和国国防部长写信要求参军。国防部长办公室专门给他回信称,你还是学生,应该安心学习,学到生产技能同样可以建设国家。

  虽然没有当成兵,但是他一直对解放军崇敬有加。所以,说到卡拉苏边防连时,扎依提反复强调:“解放军是我们的保护神!他们最能忍耐,最能吃苦,最能奉献,也最能战斗。没有强大的解放军、武警、公安干警,外经贸事业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第 1 2页

  
翱翔在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

  身穿军装的“外交官”

  “边防无小事,有事就通天。边防会谈会晤必须为国家的外交工作服务。”

  在海拔4300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卡拉苏边境会谈会晤站,站长张勇向记者谈起他的5年军事外交生涯,有说不完的话题。

  身材高大的张勇是兵团军垦的后代,1982年参军入伍,来到塔什库尔干边防一干就是27年。5年前卡拉苏口岸开通后,他出任口岸边境会谈会晤站站长。

  “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挑战。”说起这个被边防官兵称为“外交官”的岗位,张勇极为认真。

  前些年,中国与塔吉克斯坦457公里共同边境线上没有一座会谈会晤站,边境地区出现情况都是通过中吉边境方向的伊尔克什坦边境会谈会晤站代理,由吉方军人转告塔方。2004年,张勇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通过有关部门与塔方接洽,始终以平等、协商、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工作,建立起中塔边防军代表定期开展会谈会晤机制,约定双方定期交流信息等制度,为日后会谈会晤站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会谈会晤工作不能有一点闪失!会谈会晤站的每一名军人,代表的都是国家和军队的形象。如果因为我们某个礼节礼貌不到位而影响国家和军队形象,就是我们最大的失职!”这是张勇上任后对全体人员强调最多的一句话。

  这种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张勇27年扎根高原边防、默默奉献青春积淀下来的坚毅、责任、果敢是分不开的。双颊被高原红深深浸染的张勇告诉记者,在他27年的戍边生涯中,中塔边防所有巡逻道路、执勤点位的军事要素都熟记于心,被战士们称为“塔什库尔干防区的活地图”。上世纪90年代,南疆军区机关多次调他去海拔较低的喀什工作,但始终割舍不下的边防情愫一次又一次把他拴在了高原。

  “能代表国家和军队与外方进行会谈会晤,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呀!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神圣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懈怠。”张勇初涉外事工作时,经常到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口岸边境会谈会晤站学习取经,还请红其拉甫口岸边境会谈会晤站老站长传经送宝,使自己和全站官兵很快掌握了国家的大政方针、边防政策和边境会谈会晤的基本制度规定,同时也锤炼了面对各种复杂问题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

  翻译小张刚来会谈会晤站工作时,现场俄语翻译不是很熟练,张勇亲自培养,在国界勘察、联合军演等重要军事交流活动中鼓励他积极参与,每次回来后认真分析得失。2006年,中塔两军在塔吉克斯坦境内举行联合军演,小张由于表现出色,受到中方指挥部和塔方人员的高度评价。翻译李麦是一名从地方大学毕业后入伍的干部,为了培养他的军人素养和气质,张勇专门为他开小灶,一个标准的敬礼动作就反复几十次,练军姿一站就是2个小时,直到满意为止。如今,李麦的军人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会谈会晤站作为涉外单位,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为口岸和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2007年5月的一天,由于开放、关闭口岸的时间没有协商好,中方开关了,塔方却迟迟没有开关,导致大量出境车辆滞留在中方口岸。口岸机构找到边境会谈会晤站,张勇火速通过会谈,给塔方讲清我方的要求,很快塔方人员就到位开关,避免了因此带来的不必要经济损失。

  交流带来理解,信任促进友谊。张勇从事边境会谈会晤工作5年多来,尽管塔边防军负责人一年一换,但中塔双方军人的交流仍在不断加强,互信不断升温。2007年8月,阿克陶县木吉乡牧民价值5万元左右的16头牦牛误入塔方境内,张勇把有关情况向对方通报后,塔边防军人当场表示一定全力协助查找。一个月后,塔方将16头牦牛一头不少地移交给中方。

  父子两代的“戍边情”

顶风冒雪守卫在界碑前的卡拉苏边防连前哨班战士。

  14年前,某边防团的参谋长将自己14岁的儿子带上高原,本想让孩子见识一下高原官兵的生活,不料却在儿子心中埋下了信念的种子——他发誓要像父辈那样,也做一个高原戍边军人;

  14年后,当年的团参谋长已经转业,而那个孩子却果真子承父业,来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成为慕士塔格峰脚下的卡拉苏边防连指导员。

  在海拔4360米的卡拉苏边防连,记者见到了这位指导员。他叫李俊旻,人如其名,英俊敏捷,谈吐大方,富有当代青年的气质。

  李俊旻高中毕业后考入乌鲁木齐陆军学院,2002年来到边防连任排长,2007年任指导员。“你爸爸明知这儿苦,为什么还要让你来这儿当兵?”北京《法制晚报》的一位记者发问。李俊旻从容应答:“不是父亲的安排,是我自己的选择。”

  李俊旻高考时填报什么志愿,当年在家里也有争论。妈妈认为,父亲在高原戍边半辈子,弄得家没个家样,不想让儿子重蹈老子的覆辙;爸爸则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儿子有志从军,考军校有什么不好!李俊旻家有个好习惯,遇事讲“民主”。关键时刻,李俊旻和爸爸形成“联盟”,妈妈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了。

  李俊旻如愿以偿上了军校,毕业后走上帕米尔高原,成为像爸爸一样的戍边军人。高原的景色依然美丽如画,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羊群……不时演绎出新的神奇。然而,由于角色发生了变化,昔日哨所上的客人变为主人后,似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海拔5042米的哨所里,寒冬季节,烧着火炉夜里睡觉还得穿戴“三皮”。更为奇特的是,4吨重的水箱前一天晚上还安安稳稳放在那里,第二天起来却不见踪影,原来是被大风刮跑了……

  李俊旻求教父亲:“如此环境,20多年您是怎么走过来的?”

  “想明白你为什么要上高原戍边,这个谜就不难解开了。”父亲告诉他,比起当年住地窝子,现在边防连队的条件改善了许多。为国戍边是一项神圣伟大的事业,把责任看得高于一切,行动上就会自觉,就没有什么吃不了的苦。

  响鼓不用重锤敲。2007年任指导员以来,李俊旻带领官兵一边着力改善连队的内部小环境,一边着力提升官兵的思想大境界。今年4月,李俊旻结合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官兵徒步4个多小时爬上已经废弃的5042哨所,踏访故地,重温入党誓词和军人誓言。大学生士兵金永涛一度不够安心,想通过考军校离开高原。但是,参观过5042哨所后,他说:想一想当年的地窝子、土坯房和执勤巡逻使用的落后工具,看一看今天的生活设施和执勤乘坐的巡逻车,觉得很内疚。如今,网络、电话直通哨所,点位除巡逻到达外还可通过视频监控,宿舍安装了暖气,床头装上了吸氧面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戍边呢?!

  思想根基扎牢靠,理想旗帜高扬起。卡拉苏口岸开通后,边防连的职责从原先的固守边防,拓展为巩固国防与服务经济建设相结合。卡拉苏口岸边防检查工作由红其拉甫口岸边检部门代管,未在边境一线设边检前哨班。驻守在海拔4653米的卡拉苏边防连前哨班,就担负起部分边检工作,为过往商旅提供热情服务。由于塔方边检站距83号界碑有70多公里,时不时会有入境人员办完手续赶到边界线上时,却遇上通关时间已过、边界已经封闭的情况。每每遇到这些在阔勒买山口的风雪中忍饥挨冻的中塔两国人员,卡拉苏边防连前哨班官兵都会将他们接到宿舍,安排吃住,用满腔热忱搭建起一座温暖的高原爱心驿站。(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李东航、特约记者向文军摄)

  第 1 2页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