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秦始皇陵至今未发现通向地宫盗洞

2009年07月15日08:0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认为这是“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于是定尊号曰“皇帝”。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在他执政的短短11年中进行了一系列行政建设和文化建设,兴建了一大批建筑工程,其中之一就是营造骊山墓。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书刘向传》也说秦始皇陵“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上世纪80年代陕西的考古工作者用地球化学探矿方法——汞量测量技术对秦始皇陵封土堆及其周围地区土壤的含汞量进行了测量,果然发现封土堆中央土壤的含汞量异常偏高,超出正常状态十几倍,证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是真实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死于沙丘,九月下葬,秦二世又令后宫无子者皆从死。为了防止盗掘,“葬既已下,……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汉末刘向说,宫人和工匠因此而致死者“计以万数”。清人钱锴作《始皇陵咏》诗感叹道:“叩之空空但铜漆,复设机弩如警雷。骨枯何待工匠泄,羡门一闭万鬼哀。”

  秦末大起义,项羽在巨鹿击溃秦军主力后入主关中,当项羽退出关中东归时,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火三月不灭,但是项羽是否挖掘了秦始皇陵?几千年来众说纷纭。据《史记》、《汉书》记载,刘邦在广武与项羽对峙时指责项羽十大罪状,其中之一就是“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但是王充《论衡》说:“秦始皇葬于骊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太平御览》引《皇览》说是“关东贼发始皇墓”,但《水经注》说是:“项羽入关,发之,……关东盗贼,销椁取铜。”《三辅故事》则说:“始皇葬骊山……为项籍所发。”项羽发掘秦始皇陵的传说后来被一些文人墨客渲染得沸沸扬扬。

  关于秦始皇陵的被毁,《汉书刘向传》中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项羽掘墓以后,“牧儿亡羊,羊入其窟,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这种说法流传甚广,《水经注》、《三辅故事》、《三秦记》等文献都这么说,后世文人所作的咏史诗也多有论及此事的。

  秦始皇陵究竟有没有被盗掘过?还是要根据考古发掘的结果来确定。

  从秦始皇陵地面建筑的遗迹来看,寝殿、门阙、角楼、食宫、园寺、吏舍等遗址上多残留有红烧土、木炭和残砖断瓦,食宫遗址的铺地石中的木构都已成了木炭,大型板瓦和筒瓦都覆压在地下,这显然是整个屋面坍塌所致,可见当时火势之猛烈。

  发掘秦始皇陵1号兵马俑坑时发现木构建筑大都变成了木炭或灰迹,表明它曾被大火焚烧过,而且许多陶俑是被打碎的,兵器和车马器大都被拿走,连战车的轮子都被卸下取走,显然在焚毁前曾经遭到过人为的破坏。这种破坏决不是私人盗掘所为,而是与重大的政治变故有关。联系到陵园内地面上现在还堆积着很厚的被烧过的残砖断瓦和炭灰、红烧土,有人认为1号兵马俑坑和陵园的地面建筑就是被项羽焚毁的。

  然而根据秦始皇陵周围考古钻探所获得的资料表明,在地宫上口的外围墙以及通向地宫的墓道至今还没有发现足以通向地宫的盗洞。在秦始皇陵西侧的铜车马坑上面倒发现了2个盗洞,但深度还不到9米,连通道侧室的铜车马都没发现,距离地宫还很遥远。所以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经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完好,文献中关于项羽掘墓和地宫被焚的记载都可以予以否定。(叶文宪来源:天津日报)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探秘 尚存众疑点谜团

  六月十三日,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开始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时隔一个月后,记者探访了秦俑一号坑发掘现场。

  “秦俑之父”解惑答疑

  闷热的一号坑大厅里,考古发掘现场向隅一角,处于人声鼎沸的浪尖上。远远地,坑底晃动着的一头白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袁仲一,这位被尊称为“秦俑之父”的原秦俑博物馆馆长,年近八旬、行动缓慢。回答问题的思路却很清晰。

  第三次发掘时,考古人员在战车上发现一个圆形漆木环,直径达六十厘米,上面残存着零星的红色与绿色彩绘,时隔千年,彩绘色彩依然亮丽。近日,考古人员在漆木环上又发现另外一种颜色——白色。漆木环曾经在秦兵马俑陪葬坑也发现过,样子却大不一样。类似的疑点还有很多,执行领队许卫红常常会寻求“救兵”。

  袁仲一表示,三号坑也曾有木环,但中间还有圆形的盖子,“当时推测是华盖,级别较高的车上才会有华盖。”相似的木环是不是意味着一号坑将出土在“指挥部”出现过的华盖?但这个木环中间并没有盖子,脱离了原来位置,究竟是做什么用的,至今尚未定论。

  女考古学家快人快语

  许卫红,一个充满时代特征的名字,一段演绎传奇色彩的人生,一张具有东方古典美的面孔……她站在高高的土沿上,背景就是巨大的兵马俑军阵。

  “一听我的名字,就知道是文革中出生的。”许卫红说,考古是很有趣的事情,考古的最终目的是为考证历史而不是挖宝。在她看来,兵马俑考古虽然备受关注,但和任何一个平民墓地的地位是一样的,都能读出故事来。同时,考古又是很理性的,总是以实物形式出现,没有结束挖掘,谁也不知道究竟怎样。

  近日新发现的一个身着铠甲的高级军吏俑,俑身断裂成多节,经过表层土剥离后,发现其战袍的角上有一块彩绘,裤子上则零星分布着较大面积的彩绘,可用厘米来计算。专家对其进行颜料分析时,发现有因发现于中国汉代的器物上而被命名为“汉紫”的紫色硅酸铜钡。许卫红根据俑身上的铠甲不是将军惯穿的“鱼鳞甲”,分析出该俑属于将军与武士之间的军吏;她惊奇于当时色彩技术的高超,因为这种颜料在自然界中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人工合成又需要很强的技术手段。

  据了解,受家长的熏陶,许卫红的女儿也喜欢上了这一行,并一再要求报考考古专业。

  现场发掘“烤”热旅游经济

  七月流火,潮水般的游客被导游带到标有“挖掘现场”牌子附近,从其位置往下看,十几位身穿土灰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

  据了解,秦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活动,是展出和发掘同时进行的,游客参观不受影响。这种边展出边修复的展览形式非常少见。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部有二十多个人,分工很细。考古部主任刘占城告诉记者,兵马俑的发掘清理是一个既漫长又复杂的“细活”。目前两辆战车和八匹战马的碎片正在陆续清理中,只要陶片全在,修复起来并不困难。他还透露,“只有在地下坑内,才能找到一种职业的满足感。因为身临其境,因为隐蔽神秘,才真正感受到发掘工作中作出的决定和判断都必须非常严谨。”

  许卫红说,此次采取的是边发掘边开放的方式,他们非常注意着装,不管天气多热,也要穿工作服,被队员视为一大苦事。此外,计划是从东向西逐层出土,按照每层十厘米的样子,清理上面的回填土。为不影响游客参观的质量,只能晚上把土运出现场。(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冽玮)

(责任编辑:杨建)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