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蕾
每周星期一,退休音乐教师廖昱总是准时来到同德社区的声乐教室,教同德合唱团的团员们唱歌。身为川籍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的姐姐,廖昱在退休后又多了一重身份:成都市同德社区文化艺术中心主任。
通过整合社区艺术队伍,外聘教师培训社区居民,组建文化艺术中心……成都市一些社区纷纷使出新招,引领社区文化提升水准、走向高雅。
调查
资源整合,社区艺术团“变身”
“晚上7点是坝坝舞,晚上9点是拉丁舞,此外还有瑜伽、民族舞……每到傍晚,群众自发组建的文艺团队会把社区广场挤满。”廖昱告诉记者,以前由于缺乏管理,各路文艺团队常常是“抢地盘”练习、大音量扰民,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大好事变成了一件大烦恼。
同德社区于是在2008年春成立了社区文化艺术中心,将各支队伍收归旗下,一方面,为各路队伍提供排练场地,另一方面还邀请专业教师来指点。
家就在同德社区、有着30多年音乐教学经验的廖昱,第一个被请来执教。“社区文化一方面应向专业水准靠拢,另一方面也应保持多样化。”初来乍到,廖昱有点犯难,如何把这些看上去杂乱无章的队伍整合起来呢?
经过调研,廖昱把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分为三大类——声乐、舞蹈、器乐,于是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应运而生,队伍只招收文艺骨干,“让大家珍惜跟专业老师学习的机会。”
然后就是专业教学,比如爱唱歌的就跟着音乐老师学习独唱、重唱、表演唱。当这些队员“出师”后,可以在三大队伍下的各个分支小队中起到传、帮、带作用,提高社区文艺队伍的整体水平。
免费,对社区居民来说是一顿不错的“午餐”,然而,请专业老师上课,却给社区增加了一笔额外的开支,那么,如何平衡“收支”,让艺术中心不至于昙花一现?
廖昱揭了谜底:“现在不少社区都要搞交流活动,有其他社区的居民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学,我们会适当收取一些费用;此外,我们还准备开一些更高端的课程,例如歌剧表演,社区居民可以用市场培训价的一小半的价格来学习。”
在康庄社区,百姓组织起自己的文体协会,群众会员超过300人;办起了“社区讲坛”,让有一技之长的社区居民成为主讲;为了提升水准、增强凝聚力,还专门请住在社区的作曲家为社区打造了一支主题歌。
还有不少社区,为了引导文艺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还在拓展活动内容上下功夫,像金沙公园东社区就不满足于唱唱跳跳,组织起了摄影协会,用镜头记录居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点评
让社区自己“长文化”
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馆长张中信:同德社区构建文化艺术中心、组织专业文艺培训的做法,值得大力推广。他们以中心为培训基地,弥补了文化馆人手不足,不能“面面俱到”指导每一支社区文艺团队的缺陷。青羊区已准备在全区14个街道办搞14个这样的培训基地,在全区组建10支以上水准较高的群众特色文艺团队,培养100个以上文艺人才,每年在城乡社区开展1000场以上中小型文化活动。此外,政府还应为优秀的群众文艺演员“搭台”,比如组建文化惠民巡演团,让“草根”队伍都参与进来。最终实现市民自己在家门口“办文化”,在社区自己“长文化”。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