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留在谈判桌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小莹 实习记者 杨澜 顾晚成 上海报道
谈判桌上,谁来,谁往?
“胡士泰案”之前,2009年铁矿石谈判桌上尽管争论激烈,但面目清晰——中方以中钢协为代表,外方是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三大巨头组成的共同体。
昨日,本报记者从一位中钢协铁矿石谈判组成员处获悉,在胡士泰案发生之后,中方的主要谈判对象逐步倾向于巴西淡水河谷。
而中方的阵营也出现微妙变动,中钢协、大型钢企及中小钢企各自苦衷。据传,目前已有部分钢铁企业与外方自行达成了初步的铁矿石价格协议。
淡水河谷领先身位?
“力拓方面没有人可谈了。我们正在和巴西淡水河谷谈。”7月14日晚,几经周折,本报记者接通了一位中钢协铁矿石谈判组成员的电话。
该人士确认,在胡士泰被拘留之后,中方和矿山公司之间的铁矿石谈判并没有中止,而目前的谈判对象是巴西淡水河谷。
但来自澳大利亚的矿山公司力拓和必和必拓似乎并不完全同意中方的说法,其于7月15日分别公开表示依然继续参与中方谈判。
多方表述不一致的背后,仍是三个巨头都不愿放弃中国市场的利益。
在世界最大的三大矿山公司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中,巴西淡水河谷由于比澳大利亚距离中国更远,海运费用更高,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但力拓案之后,淡水河谷增加中国市场份额是有可能的,从价格、服务两方面下功夫。”中信证券首席钢铁分析师周希增对本报记者说。
原本淡水河谷采取了跟随战略。4月28日,巴西淡水河谷中国区总裁朱凯曾表达过今年放弃首发定价权的态度。
但这一切似乎都随着“胡士泰”案发生了变化。
力拓撤出?
原本在中国最为活跃的力拓,目前则更多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据本报记者了解,力拓上海办事处已出现了动荡,一名以上的分析师已经离开上海前往新加坡,或返回澳大利亚。
而在此前,必和必拓等公司的亚洲研发部门均设在新加坡,而力拓则显示出了更贴近中国的策略,其诸多分析师都在上海工作,且员工大都来自国内的各个钢企。
“间谍案对力拓的影响是肯定的,但是影响只是暂时的,力拓的矿石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卖不出去。”一位国内大型钢铁网站的内容主管对本报记者说。
淡水河谷和力拓“一进一退”的格局变化,或许是“胡士泰”案留下的商业遗产——原本已经放弃今年铁矿石首发定价权的巴西淡水河谷,成为可能与中国率先达成协议的矿山公司。而原本在中国最为活跃的力拓,则略有“退意”。
这个格局可能将迅速迎来阶段性的结果。此前,中方谈判组曾经提出过一个达成协议的时点,希望能在7月份达成协议。
而这个阶段性结果,是否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的铁矿石进口格局,则取决于“胡士泰”案的解决方略。
“说到底,三大矿山公司是有共同利益的,我们如果能突破一方的话,对突破他们的共同体制有帮助,达到预期降幅是有益无害的。”兰格钢铁研究员王国清对本报记者说。
谁的价格?
来自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暂定价格”,再一次使得“协议是否达成”成为一个谜。
路透社7月15日称,中国钢铁企业已和“两拓”达成协议,价格与日韩首发价格相同,降幅为33%。其同时称,有些合同是6个月的,有些合同是一年的。
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疑似价格”。事实上,这个价格是包括河北钢铁有限公司在内的中国部分钢企与三大矿山集团的“暂定价格”——以该价格先预订一部分铁矿石,等到协议价格出来之后,“多退少补”。
再上一次“疑似价格”,则是今年上半年近40家中国中小钢企联合与巴西淡水河谷签订的“长协价”。这个价格也同样与中钢协正在谈判的价格无关。
这些类似协议价格的出现,暴露出中钢协已经难以统一号令,各种不同利益主体正在分化。
“大家肯定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中钢协没有把中小钢企纳入进来,所以他们自己谈了一个进口价格。现在谈判迟迟没有结果,一些大型钢企也等米下锅,所以又会出来一个‘暂定价格’。”一位中型钢铁企业主对本报记者说。
“表面上看,这些价格都不是真正的谈判价格,但最后肯定会给谈判造成隐性的影响。”上述钢铁企业主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