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
脆弱的复苏
编者按
现在看来,对于中国经济复苏的共识,几无争议。
在我们此次经济半年报的调查中已有佐证。比如,无论是环渤海、长三角还是长江内河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均有明显回暖表现。
但问题在于,复苏因何获得?经济回稳的“筑底”是否可靠?
上半年的两个重要数据可以解释:一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二是人民银行公布的上半年新增贷款达到7.36万亿元。
显然,超预期的信贷刺激规模强力拉抬了投资,投资引擎带动了增长。据专家估算,上半年投资拉动GDP增长高达6.2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贡献率为87.6%。
坚固经济复苏的基础,不应是量的进一步扩张,应是质的改进。
如何引导质的改进?
在我们的采访中,多数专家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只有经济转型后的复苏才是真正的复苏。未来最有潜力的内需在消费和服务业,应尽快制定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包括金融、电信、铁路、民航、城市公用事业、医疗、教育等领域。
只有这样,才有可靠的“筑底”。
本报记者 耿雁冰 实习生 张定红
北京报道
“从上半年公布的宏观数据看来中国经济已经率先复苏,但由于一段时间内需无法完全代替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复苏态势依然脆弱。”7月16日,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对本报记者说。
郑新立认为,上半年出口持续下降,GDP能实现7.1%的增长,7.3万亿贷款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下半年应该逐步放慢信贷增长速度,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避免信贷负面作用,尤其避免产生资产泡沫。
经过他的测算,内需难以弥补出口增速下降带来的影响,随着美国储蓄率不断上升,即使全球经济复苏,也很难恢复到过去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水平。
他建议,“在逐步扩大内需的同时,通过充足的外汇储备进行资本输出,着力创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改变对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
率先复苏但态势脆弱
《21世纪》: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我国全年能否实现保8目标?
郑新立: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进出口大幅度下降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一季度下降19.7%,二季度下降24.3%。出口大幅度下降,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今年能不能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取决于扩大内需的力度能否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取决于消费和社会投资的增长。
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的回升态势仍然是脆弱的,应当坚定不移的实施去年四季度以来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如果动摇了,那么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回升的态势就有可能逆转。
当前主要矛盾仍然是需求不足,要通过继续扩大内需,使国民经济走上稳定回升和持续较快增长的轨道。要努力保持住上半年经济回升的势头,力争三季度GDP增速回升到8%左右,四季度回升到9%左右,全年达到7.5%—8%左右,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复苏。
《21世纪》:我国处于经济回稳的“筑底”阶段,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有无需要警惕或者谨慎判断的方面?
郑新立:年初人大通过宏观调控八大指标:GDP增长速度、投资增长速度、信贷总规模、就业率、物价、国际收支、财政、出口。这八个指标形成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而且互相影响,各个部门作出努力共同实现这八个目标,比如财政部负责财政收支,银行管理信贷等等,这八个目标是一个整体,某一个指标发生变化,会对相关指标产生相应的影响,下半年来看,更应该关注贷款、就业率、财政三项数据。
上半年贷款比去年同期增加4万多亿,远远超过年初贷款规划5万亿,有人预测下半年增加贷款可能达到8万亿、9万亿。下半年贷款如何持续值得关注,贷款不能继续保持上半年增长速度,要通过逐步降低恢复原有水平,逐步让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来扩大生产。
要想办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自身行动起来,把企业储蓄拿来投资,银行贷款占比就会逐步减少。
《21世纪》:根据央行数据,今年6月新增贷款1.5万亿,上半年已经达到7.37万亿,天量贷款会不会引发通胀?
郑新立:贷款高速增长是一把双刃剑,上半年出口回落40%,影响总需求13%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能够达到7.1%,二季度能够达到7.9%,7.3万亿贷款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对贷款的增加应持肯定态度。
但是也有负面影响,贷款增加过多,会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创造条件,如果一部分贷款流入资产领域,带来房价、股价的上升,会形成资产泡沫,从长期来看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害,所以现在既要把积极的一面发挥好,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避免负面作用进一步扩大,尤其避免产生资产泡沫。
比如说城市房地产价格,可以通过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避免房价过快上升,同时要采取措施,严格监督贷款流向,避免贷款流向股市,使贷款能够真正流向实体经济,流向小企业、个体户、农民。
内需难以弥补外需下滑
《21世纪》:下半年的经济能否保持增长,内需将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家电以旧换新、汽车补贴等,您认为今后内需能否替代外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郑新立:原来我估计,通过扩大消费和投资能够弥补出口增速下降的影响。后来经过测算,发现难以弥补出口增速下降带来的影响。去年海外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十万亿人民币,国内市场销售额十万亿多一点。出口相当于国内市场销售额的93%,几乎是一比一的关系。
今年出口受经济危机影响下滑40%。而且从长远来看,即使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也很难回到过去那样大量吸纳中国的进口商品的态势。比如,像现在美国在调整储蓄和消费的比例,美国储蓄率已经由过去-1.7%提高到现在6%了,居民消费率已经由72%下降到67%。外需的变化怎么样通过内需的增加加以弥补,这是一个大问题。
《21世纪》:如果在一定时期内需不可能完全代替外需,而现在总需求面临不足,我们该如何在扩大需求上发力?
郑新立: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多和工业生产能力富余,可以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创造出口需求。
通过增加对海外能源、资源投资,带动勘探开发设备和劳务出口;通过增加对外援助贷款,带动工程机械、建筑材料出口;通过鼓励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带动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通过对海外经营中国产品进口的企业给予人民币贷款,增加对中国商品的进口。
要调整出口地区结构,着力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改变对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
《21世纪》:上半年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初见成效,但是我们看到房地产市场价格在不断上涨,如何防止价格上涨对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阻碍?
郑新立:在内需上要保持房市、车市的繁荣局面。针对部分城市目前出现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应该贯彻国务院2007年下发的关于稳定城镇居民住房价格的意见,强化地方政府在稳定住房价格方面的责任,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把农民工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增加低价位住房土地供应,保持合理的房价收入比,确保住宅市场健康发展。
另外,要进一步为汽车市场的扩大创造条件,通过完善个人征信体系,扩大汽车消费信贷,改善汽车使用条件,使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持久不衰的支柱产业。
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的补贴品种,降低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关税,把部分加工贸易出口产品转为内销。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21世纪》:考虑到下半年的财政收支状况、货币信贷规模,新的政府投资计划似乎不太可能出台,那么如何延续投资,拉动经济回升?
郑新立:上半年投资、消费的增长,对拉动经济的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政府、政策带动起来的,它不是市场自主自发的事情。一旦政府的投资撤出了,政策的因素没有了,那么我们经济的增长还能不能达到这样一个速度,很难说。
所以要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培育、发展针对小企业、个体户和农民提供贷款服务的融资平台,由市场自己的要素来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样才能使经济回升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21世纪》:除了融资问题,民间资本面临更多的是准入制度上的障碍,而且最近频频出现的地王,让我们在稀缺资源领域似乎看到了更多国有资本的手,在这种条件下,吸引企业和民间投资的空间有多大?
郑新立: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34.3%,在城镇投资中占49.5%。民间投资还是占有相当的比重的。下一步要通过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强化行业内部竞争。包括金融、电信、铁路、民航、城市公用事业等,都应分别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步骤。鼓励全民创业。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