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大名无名归未名(图)

2009年07月20日03:2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 关闭

  7月19日,孙宁璐小朋友(中)和父母一起专门从山东赶来,参加季羡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98岁的季羡林先生一如既往地穿戴着众人熟悉的布衣线帽,静静地躺在翠柏黄菊中。这段时间,“季荷”正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中盛开。只是,亲手种植它们长大成“荷”的主人,再也不会如往常一样,徘徊在荷塘边,欣赏荷之高洁了!

  今天上午,季羡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此前,北京大学在其网站上向社会公告,参加季老遗体告别的社会各界人士于7月19日8点50分从校内出发。
8点30分左右,记者赶到北大,写有“14号”字样的大巴车已快坐满。工作人员在车下催促:快,满一辆走一辆。

  不到9点,殡仪馆外已经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群众默默地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小白花和介绍季老生平的小册子,安静地等在殡仪馆外,准备见季老最后一面。

  殡仪馆外,高悬着“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的横幅,两侧的柱子上挂着一副描述季老生平的挽联: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

  原定10点开始的遗体告别仪式,提前到9点举行。在吊唁的通道入口处,一位女士知道季老喜欢荷花的高洁,特地买来多枝荷花,分发给身边等待悼念的民众,让大家通过敬献荷花来表达对季老一生高洁的敬意。

  刚上小学4年级的孙宁璐专程从山东济宁赶到北京送季爷爷一程。在妈妈的推荐下,她读了季老的许多散文,《老猫》、《清塘荷韵》、《月是故乡明》都是她的最爱。“我喜欢季爷爷的文章,特别喜欢季爷爷和他的猫。”孙宁璐说。

  更多的公众与孙宁璐一样,知道季老是写就《风风雨雨一百年》等散文随笔的文化老人,熟悉多国语言,而季老真正的学术成就,其专业之冷门,很多人并不了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黄燕生拿着一枝荷花,在排队的人群中缓缓前进。她跟着季老的弟子学梵文,与季老只有一面之交。她最钦佩季老的是,季老做学问不为周围左右,也不受世俗利益诱惑。

  几年前,社会各界给予季老很多荣誉。季老主动要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泰斗”、辞“国宝”。

  季老不爱虚名,也不爱当官,碰见那些爱摆官谱的人,更是理不也理,连招呼也不打。他的学生、北京大学教授王邦维说,季老是北大东方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也曾经担任过北大副校长。后来卸去官职的季老一身轻松,与很多人对官位的依依不舍不同,没有官位的季老反而更坦然。“因为季老知道,自己的价值并不在此。”王邦维说。

  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学术研究如何潮起潮落,季老始终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外界通过散文认识的季老和季老本人是不一样的。”季老的学生、北京大学教授段晴说,“从学者角度而言,季老很有学术眼光。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知道学术高点在哪里。”

  1981年,季老开始写作一本科技史——《糖史》,很多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季老并不在乎旁人的议论,他认为:这是由糖的传播而出现的文化交流现象,不仅可由此探索出中印文化交流的轨迹,还可沿此道路探索下去,找到人类文化交流的轨迹。

  为了写作这本书,1993至1994年,80多岁的季老用两年,除了星期天休息,天天来回跋涉五六公里,跑一趟北大图书馆,查《四库全书》,硬是把一部《二十四史》翻了一遍。

  与很多人认为的老古板不同,段晴说,季老是很鼓励年轻人出国的。季老明明白白地告诉年轻人:“你们出国的目的不是为了赞叹人家多么伟大、富饶和先进,而是为了发现我们的优势。”

  在今天的送别队伍中,一位老者感慨:北大未名湖后那盏亮得最早的灯再也不会亮起了。以后,多少人还能如同季老一样做学问做人呢?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