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基佐沃大市场的关闭,无疑给中国商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受到伤害的还有普普通通的俄罗斯百姓。
“不只是切尔基佐沃一个市场,莫斯科那么多的大市场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普通俄罗斯人?因为45%的俄罗斯人对此有需求,他们没钱购买更昂贵的商品。
”俄罗斯社会政治独立学院副院长奥夫恰罗娃最近一针见血地指出。
“想取缔集装箱市场?我们必须决定:我们在我们的国土上、在我们的企业当中,能否找到合法的、含所有税款并且以同样价格出售的商品?我可以明白地告诉你,答案是找不到。”奥夫恰罗娃强调说,“即使现在我国出现一批"不奉公守法"的制造商,他们的产品仍然会比"中国制造"贵。”
“如果我们想以低廉的价格让人们穿上光鲜亮丽的衣服,那么,一方面必须提高那些去市场买东西的45%人口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实行全方位的合法化,引导中国制造的商品进入文明贸易的领地。”奥夫恰罗娃这样建议。
“中俄贸易十几年的"灰色清关"问题,靠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来解决,既有伤两国民间和气,更有损俄方的声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一位长期关注中俄贸易问题的专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由于“灰色清关”导致俄罗斯大量税收流失,俄政府的打击力度近年来在不断加大。当前,俄罗斯深受金融危机冲击,更不能眼睁睁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收不上来。这被外界认为是俄罗斯政府此次对切尔基佐沃市场“痛下杀手”的主因。
有专家分析说,切尔基佐沃市场被关闭后,不仅将会令广大华商利益受损,而且也必将给俄罗斯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近期俄罗斯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种判断。
7月8日出版的《共青团真理报》刊文写到,7月7日早晨约200名阿塞拜疆人,还有少数塔吉克人试图堵塞切尔基佐沃市场对面的晓尔科沃公路,以此抗议关闭该市场。
7月11日,俄罗斯《生意人报》在一篇报道中称,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后面临着“爆炸性危险”。该报援引俄联邦移民联合会领导人拉希德的话说:“资料表明,有十多万人由于市场关闭而失业。许多人状况悲惨,情况有一触即发的架势。”拉希德强调,市场上销售的不全是走私商品,因此关闭市场损害了诚实商人和小商贩的利益。这些人目前不打算离开莫斯科,因为在市场中有他们的货物和财产。
俄联邦移民联合会会长阿明称,因市场关闭失去工作的既有在市场工作的人,也有俄各地从市场进货的商贩以及生产商。“这些绝望的人现在连房租都交不起,晚上只能露宿街头”。在谈到将非法移民驱逐出境问题时,阿明表示:“那些触犯了行政法的百姓们成了替罪羊,而真正的罪犯却逍遥法外。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官员、一个商人被拘捕。”
而俄罗斯7月11日出版的《观点报》则称,俄罗斯政治分析中心专家萨林表示,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另外,造成大量移民滞留也是个严重的问题,应当通过协商努力解决。
7月11日,俄联邦移民局就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引发的移民问题召开工作会议。俄社会局也称,将于近期致信移民局局长,建议给这一市场中的所有外来移民以合法身份。社会局表示,移民局不应只是开列非法移民名单,他们也应协助这些人获得打工所需的合法身份。
据了解,7月6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召集莫斯科华人华侨各协会负责人和部分华商代表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这位负责人说,中俄民贸在近20年发展中为两国经贸合作做出了应有贡献,其历史作用不容否定。但与其伴生的“灰色清关”和腐败团伙走私等问题的确也严重阻碍了中俄民间贸易的健康发展,致使一些不法之徒像“吸血虫”一样依附在中俄民间贸易这个机体上,过着“寄生虫”一般的生活。这些人既吸食着中国企业和华商的血,又造成俄罗斯国家税收流失。
该负责人强调,中俄两国政府在打击走私、惩治海关腐败、治理“灰色清关”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即坚决反对任何“灰色清关”的走私行为。为了避免因此而蒙受经济损失,“华商要尽量采取合法手段报关,利用俄罗斯法律保护自己。”
“切尔基佐沃事件再次给在俄华商重重地敲响了警钟。”一位分析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该分析人士认为,“灰色清关”的贸易方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俄两国民间贸易的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俄罗斯国内“灰色清关”这张看不见的大网中,华商却是利润率最小、风险性最大、稳定性最差的一环。所以,俄高层每次清剿“灰色清关”之时,损失最大的都是华商。
俄罗斯远东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巴锦新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仅在华商身上下工夫并不能治本。“俄罗斯有关当局应当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不给靠"灰色清关"发财的官员以可乘之机,严厉打击那些借此发财的官员。另一方面也要为华商的转型创造条件,帮助华商从“灰色清关”中解脱出来,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经商环境。”
巴锦新认为,事实上,没有一个华商愿意长年累月如此提心吊胆地做生意。对广大华商来说,也应及时改变在俄经商的观念。虽然正常清关的手续更复杂,费用可能也更多,但从长远来看,要在这个市场中站住脚,有更大发展,就不能只按“潜规则”来办事,就不能只想着占小便宜。
“在俄华商真的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巴锦新说,只有正视现实,摒弃传统的灰色渠道,更多注重产品质量、营销策略、品牌效应,开展正规清关,真正实现人员、货物、经营“三个合法”,华商才能从“大市场”走向“大商场”,才能不用再整天“提心吊胆”地做生意,才能理直气壮地面对俄方的执法行为,才能最终在俄罗斯市场站稳脚跟,取得长远的发展。
“当然,俄罗斯人也不应当忘记,当年华商将价格低廉的中国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俄罗斯,帮助俄罗斯人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这样的民间贸易也使双方同时获益。”巴锦新说。
可是近年来,俄罗斯却频繁传出华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消息。
“如果不改变这样的对待华商的态度,华商对俄罗斯的市场就不会有信任感,中俄贸易也就很难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该分析人士认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