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流”还是“不可取代”?蒋方舟(资料图片)
19岁的蒋方舟自认是个不安分的典型中国青年,对世事缺少经验,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她7岁那年开始写作,9岁出版第一本书,此后陆续写出了更多小说。
尽管蒋属于早熟的孩子,但像她这样的作家在中国并不罕见。在迅速变迁的当今社会,一批稚气未脱的作家取得了成功,他们对青少年焦虑情绪的描写吸引了年轻读者。蒋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说:“许多人的评判标准反复无常,所以我继续在我的书里关注个人价值观,试图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好坏。
”她不久前刚读完大学一年级。
中国的作家根据出生或成名年代被归类,如今“80后”乃至“90后”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占据畅销书排行榜。另外一位作家郭敬明刚刚26岁,他被认为是中国作品销量最高的作家。他经常描写青少年自杀、暴力和当代价值观堕落的阴暗故事。据中国书籍市场调查公司OpenBook的调查,2008年郭敬明的作品占当年文学书籍销量的20%,这样的成功鼓舞了更多年轻作家。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教授马相武说:“这些作家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和他们所属年龄群的价值观。其他年龄群写不了这些,这是不可取代的。”不久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王晓国(音译)表示,年轻作家的书表达了像他这类人的心声,他本人对就业市场机会渺茫和父母要求他结婚的压力感到沮丧。“它们与众不同。它们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作品,表达了年轻人的一些感受。”23岁的王在北京一家书店浏览时说。
但随着出版商纷纷出版这类作家的作品,围绕这些少不更事作家作品的文学成就引发了辩论。许多批评家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是商业化时代的产物,互联网使得不入流的作家容易走红。蒋方舟坐在北京清华大学的简陋学生宿舍里,翻阅着自己写的有关青少年焦虑的几部小说、童话时说:“我最担心的是现在的读者。如果他们见多了坏的东西后,如何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没有标准。”
她自己的焦虑或许跟她小时候受到的压力有关。她7岁开始写作,之前她的当老师的母亲(曾梦想当作家)对她说,如果小孩读小学时不能出书就要被警察带走。“每次听到屋前有汽车来,我就害怕极了。”此后她就成为了她的作品所面向的焦虑年轻读者的缩影。她说,她把无数时间花在写作上,以致无法融入同龄人当中,想到爱情也让她恐惧。
蒋从来不看在世作家的作品,更喜欢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书,这或许代表了她本人对当代作家的终极批评。马教授说,当今年轻作家的作品是否持久有待观察,但他认为每一代都会有作家描写当时的主要时代精神。“这些小说有点像是快餐,但有时候人也需要吃快餐的。”他说。
(作者 Dan Martin 译者 朱庆和 法新社7月16日)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