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2009年07月26日13:5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在长沙县召开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完成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还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为继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金融危机背景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是对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检阅。

  第一部分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一、全国县域经济单位

  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2008年底),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二、县域经济强县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十强县,共有310个。

  1、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量规模是: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84%;县域总面积约108.6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31%;人口约为2204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638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为3500亿,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2.22%,见图-1。

  2、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5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468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见图-2。
图-1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在全国经济中格局

图-2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全国发展水平对比图

  县域经济强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的现象也反映出县域经济强县是处在中心城市和一般县域的中间层级,“城市水平”比不上中心城区,“农村水平”好于一般县域。如何加强县域经济强县的地位和发挥县域经济强县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县域经济强县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先行者,其地位高、作用大。县域是城乡融合区域,也是“三农”的集中区域。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集合。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和新切入点。把“三农”问题放在一个县域上来考虑,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非农”和“区域”两个手段。可以说“县域问题”是一个“大三农问题”。

  3、县域经济强县成为保增长的生力军

  在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强县成为一大亮点。县域经济强县扎根国土,体现国情,运系国脉,危中求机,外拓内联,上接下达,城乡联动,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

  县为国之基。金融危机下,外向度较大的中心城市经济首先受到冲击,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县域。县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区域。县域经济发展为解决“县域问题”提供了基础。县域经济强县表现突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3。
图-3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图

  一些省份发布的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也显示:在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下,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整个省域经济。2008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陕西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当年价比)高于全省2.79个百分点,重庆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

  4、县域经济强县效应

  (1)集聚导向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部分,具有区位或资源等比较优势,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导向。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空间分布图为金融、经贸等机构在县级层次的分支机构设置提供了向导。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空间分布见附页。

  (2)区域崛起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区域崛起的先锋队。强省必先强县,省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深层次上是县域经济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在省(市、区)间的分布也说明这一点。县域经济强县将会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中扮演先锋队角色。

  (3)科学示范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的前列,县域经济强县发展道路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一是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发展营造了全国县域经济“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引导全国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省域内县域经济冠亚军竞争激烈,在第九届评价中,山东龙口市、山西孝义市、宁夏灵武市都赶超为省内第一位。二是县域经济强县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形成了“只能做好”的无形压力。对县域经济强县进行“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评价,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强县科学发展的先导性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三是县域经济强县对体制改革的突围,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探索空间。“强县扩权”、“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释放活力。

  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1、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5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7个,浙江省26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8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1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宜兴市、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广东增城市首次进入前十强。“以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增城市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8个:河南永城市、湖南望城市、吉林延吉市、江苏句容市、江苏邳州市、江西贵溪市、山东博兴县、陕西靖边县。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2.9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67.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0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84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75%、16.63%(当年价比,下同)、19.10%、16.52%、13.29%、11.59%。

  2、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变化特征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序变化比较大。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可以分老牌百强县和新兴百强县。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百强县的行列。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新兴百强县具有以下特点:江苏省百强县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百强县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出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已大开发出6个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3、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百强县对比

  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占的比例最大,各有特点。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特点是“集体经济+规模经营+资本市场”,区域统筹条件比较突出;浙江县域经济人口规模小,百强县相对富裕程度高、差别小,特点是“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城乡统筹条件比较突出;山东县域经济单位众多,差异性大,百强县突出性不足,特点是“政府主导+经济协作+多种模式”,区域经济协作比较突出。三省相比,山东省百强县的居民收入水平最低,百强县的相对富裕程度较弱,在发挥市场机制在县域经济的作用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在第九届评价中,江苏省百强县数量最多,百强县排序提升明显,20升7平;山东省百强县16升6平4降;浙江省百强县13升5平8降。

  四、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十二个省(市、区)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1、第九届西部百强县评价

  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10个省(市、区)中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个、广西壮族自治区9个、重庆市7个、四川省23个、贵州省5个、云南省10个、陕西省9个、青海省2个、宁夏回族自治区3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个。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四川双流县、内蒙古准格尔旗、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陕西神木县、陕西靖边县、云南安宁市、四川郫县、四川西昌市、内蒙古鄂托克旗。

  新进西部百强县(市)有9个:内蒙古固阳县、广西博白县、四川会东县、四川宜宾县、重庆梁平县、云南蒙自县、陕西府谷县、陕西定边县、陕西高陵县。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54.9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5.7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3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5%、24.10%(当年价比,下同)、27.83%、15.79%、14.07%。

  2、西部百强县变化特征

  “西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数量增加比较多,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从第一届的8个增加到第九届的20个,陕西省的西部百强县从第一届的1个增加到第九届的9个。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数量下降比较多,四川省从第一届的29个减少到第九届的2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从第一届的19个减少到第九届的9个(有5个变成市辖区)。重庆市的西部百强县已变成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云南省和贵州省的西部百强县数量变化不大,见表-1。
表-1西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

  五、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县(市、区)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1、第九届中部百强县评价

  第九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6个、安徽省11个、江西省10个、河南省40个、湖北省11个、湖南省17个。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湖南长沙县、河南巩义市、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山西孝义市、湖南浏阳市、山西河津市、湖南宁乡县、江西南昌县、江西贵溪市、湖南望城县。其中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六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中部第三位。

  新进中部百强县(市)有7个:山西长治县、山西山阴县、山西沁源县、河南临颍县、江西分宜县、湖南常宁市、湖南涟源市。

  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3.2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3.6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3%、23.03%(当年价比,下同)、25.60%、17.03%、17.04%。2、中部百强县变化特征

  “中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山西省和江西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增加,湖北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减少,其他三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变化不大,见表-2。
表-2中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

  六、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东北三省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东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市),简称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中国东北十强县(市)是:辽宁瓦房店市、辽宁海城市、辽宁普兰店市、辽宁庄河市、辽宁大石桥市、黑龙江肇东市、吉林延吉市、辽宁东港市、吉林前郭县、吉林磐石市。

  中国东北十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8.0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1.8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33%、22.45%(当年价比,下同)、27.33%、14.72%、13.80%。

  在第九届评价中,吉林延吉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二部分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是从“城乡、区域统筹”、“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等三方面来开展的。

  一、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县域是区域统筹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统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城市群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律,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或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淡化相邻经济强县的非正常竞争,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二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促进“强县”与“富民”相统一;三是打破行政区划,推动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四是有利于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五是促使县(市)在大区域中正确定位,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现在比较成熟的“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有:苏南组团(无锡江阴市、苏州昆山市、苏州张家港市、苏州常熟市)、苏中组团(南通通州市、南通海门市、南通启东市)、苏北组团(盐城东台市、南通如东市、南通海安县、南通如皋市、泰州兴化市、泰州姜堰市、盐城大丰市)、中原组团(洛阳偃师市、郑州新郑市、郑州荥阳市、郑州新密市、许昌禹州市、郑州登封市)、胶东组团(青岛即墨市、青岛胶州市、青岛胶南市)、浙北组团(嘉兴海宁市、嘉兴桐乡市、嘉兴平湖市、嘉兴嘉善县、嘉兴海盐县、湖州长兴县、湖州德清县)

  浙江省嘉兴市和湖州市城乡统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县域内的城乡差距非常小,均在1.9-2.1之间,并且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31。二是县域之间的差距小,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均是A+级I类。

  二、开展“强县富民一致性”评价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强县”与“富民”的统一,进行“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是以“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结合消费、储蓄、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等方面来开展反映富裕程度的测评工作。相对富裕程度为全国的区域统筹发展工作提供参照尺度。

  在第九届评价中,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共310个,其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布是:A+级91个,A级64个,A-级99个,B级56个。报告显示:第九届的“强县富民指数”为109.82,比上届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强县富民一致性”得到改善;同时“强县”与“富民”不一致的情况还继续存在。

  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江阴模式”,就是江阴市在强县富民基础上“建设幸福江阴”,提高“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在江阴的实践和探索。陕西省神木县推行“全民免费医疗”,一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社会公共事业从相对落后状况迅速跨越到相对领先局面的“神木现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总结和积极评价的现象。

  三、开展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是通过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来进行。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要求县域经济不仅要发展,还要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初步从考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着手。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坚持“一票评价制”,即若一个方面出现“A-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县域为“A-级”。

  现在纳入“科学发展环境”评价的信息主要有:国家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国家生态县(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信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信息以及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关注的信息。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分布是A+级46个,A级261个,A-级3个。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坚持“公开、专业、客观”的原则,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信息需要更多一些。一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强对重要媒体关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继续建立和完善评价信息网络。

  第三部分 全国县域经济评价说明

  一、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现已完成九届。采用县域经济公开性、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核心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的特点是“公开、客观、可比”,评价坚持的原则是“三不原则”(不收费、不发证、不授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在于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第一届评价工作,

  于2001年底结束,发布于2002年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2001)》中。

  第二届评价工作,

  于2002年12月结束,发布于2002年12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2002卷)》中。

  第三届评价工作,

  于2003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3年1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2003卷)》中。

  第四届评价工作,

  于2004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4年1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4卷)》中。

  第五届评价工作,

  于2005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5年12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卷)》中。

  第六届评价工作,

  于2006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6年12月,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6-2007卷)》中。

  第七届评价工作,

  于2007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7年8月召开的“2007年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交流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6-2007卷)》中。

  第八届评价工作,

  于2008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8年7月召开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将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8卷)》中。

  第九届评价工作,

  于2009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9年7月召开的“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将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9卷)》中。

  全国所有县(市)评价结果可以浏览中国县域经济网。

  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

  中郡指数,即县经指数,是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指数。R后的数字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数;T后的数字为在该年度评价中,参加评价的全国县域经济单位总数。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总数为2001个。

  竞争力动态,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排位在本届和上届评价中的动态变化情况。竞争力动态分上升、相对稳定、注意等三种情况。

  竞争力等级,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强弱等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由强到弱分十个等级,即由A级到J级。

  三、地区相对富裕程度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以人均数为核心指标,考察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强国富民”和“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是区域统筹发展的基本尺度,根据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等级和类型,地区具有不同的统筹导向。

  1、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A+级、A级、A-级、B级等四级,各级规范:

  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发达地区

  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地区

  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地区

  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地区

  A级和A-级为全国中等水平地区。

  2、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类型分I、II、III、IV类,各类规范:

  I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I类:居民富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III类:居民富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V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指标体系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指标体系采用五类三级23个指标。五类指标包括人口类指标、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地区发展类指标、财政统筹类指标。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集合,地区发展类和财政统筹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集合。详细材料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有关内容。

  四、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评价初步从考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着手。现在纳入“科学发展环境”评价的信息主要有:国家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国家生态县(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信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信息以及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关注的信息。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坚持“一票评价制”,即若一个方面出现“A-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县域为“A-级”。

  五、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科学发展评价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所侧重、有所区别、有所促进。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的区域经济属性,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约束条件。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是对县域经济方面的评价,评价结果揭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考察的是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规律。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与县域的资源秉赋、地理区位、人文历史、发展基础甚至外部政策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在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同时,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考察,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因素。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因素就是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比如城乡统筹、强县富民、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

  六、详情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WWW.CHINA-COUNTY.ORG)。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内涵。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
第九届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完成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还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为继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金融危机背景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是对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检阅。

  第一部分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一、全国县域经济单位

  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2008年底),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二、县域经济强县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十强县,共有310个。

  1、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量规模是: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84%;县域总面积约108.6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31%;人口约为2204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638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为3500亿,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2.22%,见图-1。

  2、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5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468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见图-2。
图-1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在全国经济中格局

图-2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全国发展水平对比图

  县域经济强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的现象也反映出县域经济强县是处在中心城市和一般县域的中间层级,“城市水平”比不上中心城区,“农村水平”好于一般县域。如何加强县域经济强县的地位和发挥县域经济强县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县域经济强县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先行者,其地位高、作用大。县域是城乡融合区域,也是“三农”的集中区域。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集合。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和新切入点。把“三农”问题放在一个县域上来考虑,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非农”和“区域”两个手段。可以说“县域问题”是一个“大三农问题”。

  3、县域经济强县成为保增长的生力军

  在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强县成为一大亮点。县域经济强县扎根国土,体现国情,运系国脉,危中求机,外拓内联,上接下达,城乡联动,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

  县为国之基。金融危机下,外向度较大的中心城市经济首先受到冲击,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县域。县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区域。县域经济发展为解决“县域问题”提供了基础。县域经济强县表现突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3。
图-3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图

  一些省份发布的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也显示:在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下,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整个省域经济。2008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陕西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当年价比)高于全省2.79个百分点,重庆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

  4、县域经济强县效应

  (1)集聚导向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部分,具有区位或资源等比较优势,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导向。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空间分布图为金融、经贸等机构在县级层次的分支机构设置提供了向导。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空间分布见附页。

  (2)区域崛起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区域崛起的先锋队。强省必先强县,省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深层次上是县域经济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在省(市、区)间的分布也说明这一点。县域经济强县将会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中扮演先锋队角色。

  (3)科学示范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的前列,县域经济强县发展道路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一是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发展营造了全国县域经济“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引导全国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省域内县域经济冠亚军竞争激烈,在第九届评价中,山东龙口市、山西孝义市、宁夏灵武市都赶超为省内第一位。二是县域经济强县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形成了“只能做好”的无形压力。对县域经济强县进行“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评价,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强县科学发展的先导性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三是县域经济强县对体制改革的突围,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探索空间。“强县扩权”、“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释放活力。

  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1、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5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7个,浙江省26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8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1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宜兴市、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广东增城市首次进入前十强。“以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增城市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8个:河南永城市、湖南望城市、吉林延吉市、江苏句容市、江苏邳州市、江西贵溪市、山东博兴县、陕西靖边县。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2.9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67.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0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84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75%、16.63%(当年价比,下同)、19.10%、16.52%、13.29%、11.59%。

  2、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变化特征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序变化比较大。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可以分老牌百强县和新兴百强县。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百强县的行列。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新兴百强县具有以下特点:江苏省百强县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百强县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出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已大开发出6个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3、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百强县对比

  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占的比例最大,各有特点。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特点是“集体经济+规模经营+资本市场”,区域统筹条件比较突出;浙江县域经济人口规模小,百强县相对富裕程度高、差别小,特点是“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城乡统筹条件比较突出;山东县域经济单位众多,差异性大,百强县突出性不足,特点是“政府主导+经济协作+多种模式”,区域经济协作比较突出。三省相比,山东省百强县的居民收入水平最低,百强县的相对富裕程度较弱,在发挥市场机制在县域经济的作用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在第九届评价中,江苏省百强县数量最多,百强县排序提升明显,20升7平;山东省百强县16升6平4降;浙江省百强县13升5平8降。

  四、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十二个省(市、区)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1、第九届西部百强县评价

  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10个省(市、区)中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个、广西壮族自治区9个、重庆市7个、四川省23个、贵州省5个、云南省10个、陕西省9个、青海省2个、宁夏回族自治区3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个。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四川双流县、内蒙古准格尔旗、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陕西神木县、陕西靖边县、云南安宁市、四川郫县、四川西昌市、内蒙古鄂托克旗。

  新进西部百强县(市)有9个:内蒙古固阳县、广西博白县、四川会东县、四川宜宾县、重庆梁平县、云南蒙自县、陕西府谷县、陕西定边县、陕西高陵县。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54.9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5.7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3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5%、24.10%(当年价比,下同)、27.83%、15.79%、14.07%。

  2、西部百强县变化特征

  “西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数量增加比较多,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从第一届的8个增加到第九届的20个,陕西省的西部百强县从第一届的1个增加到第九届的9个。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数量下降比较多,四川省从第一届的29个减少到第九届的2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从第一届的19个减少到第九届的9个(有5个变成市辖区)。重庆市的西部百强县已变成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云南省和贵州省的西部百强县数量变化不大,见表-1。
表-1西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

  五、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县(市、区)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1、第九届中部百强县评价

  第九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6个、安徽省11个、江西省10个、河南省40个、湖北省11个、湖南省17个。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湖南长沙县、河南巩义市、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山西孝义市、湖南浏阳市、山西河津市、湖南宁乡县、江西南昌县、江西贵溪市、湖南望城县。其中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六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中部第三位。

  新进中部百强县(市)有7个:山西长治县、山西山阴县、山西沁源县、河南临颍县、江西分宜县、湖南常宁市、湖南涟源市。

  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3.2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3.6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3%、23.03%(当年价比,下同)、25.60%、17.03%、17.04%。2、中部百强县变化特征

  “中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山西省和江西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增加,湖北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减少,其他三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变化不大,见表-2。
表-2中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

  六、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东北三省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东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市),简称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中国东北十强县(市)是:辽宁瓦房店市、辽宁海城市、辽宁普兰店市、辽宁庄河市、辽宁大石桥市、黑龙江肇东市、吉林延吉市、辽宁东港市、吉林前郭县、吉林磐石市。

  中国东北十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8.0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1.8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33%、22.45%(当年价比,下同)、27.33%、14.72%、13.80%。

  在第九届评价中,吉林延吉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二部分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是从“城乡、区域统筹”、“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等三方面来开展的。

  一、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县域是区域统筹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统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城市群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律,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或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淡化相邻经济强县的非正常竞争,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二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促进“强县”与“富民”相统一;三是打破行政区划,推动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四是有利于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五是促使县(市)在大区域中正确定位,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现在比较成熟的“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有:苏南组团(无锡江阴市、苏州昆山市、苏州张家港市、苏州常熟市)、苏中组团(南通通州市、南通海门市、南通启东市)、苏北组团(盐城东台市、南通如东市、南通海安县、南通如皋市、泰州兴化市、泰州姜堰市、盐城大丰市)、中原组团(洛阳偃师市、郑州新郑市、郑州荥阳市、郑州新密市、许昌禹州市、郑州登封市)、胶东组团(青岛即墨市、青岛胶州市、青岛胶南市)、浙北组团(嘉兴海宁市、嘉兴桐乡市、嘉兴平湖市、嘉兴嘉善县、嘉兴海盐县、湖州长兴县、湖州德清县)

  浙江省嘉兴市和湖州市城乡统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县域内的城乡差距非常小,均在1.9-2.1之间,并且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31。二是县域之间的差距小,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均是A+级I类。

  二、开展“强县富民一致性”评价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强县”与“富民”的统一,进行“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是以“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结合消费、储蓄、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等方面来开展反映富裕程度的测评工作。相对富裕程度为全国的区域统筹发展工作提供参照尺度。

  在第九届评价中,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共310个,其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布是:A+级91个,A级64个,A-级99个,B级56个。报告显示:第九届的“强县富民指数”为109.82,比上届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强县富民一致性”得到改善;同时“强县”与“富民”不一致的情况还继续存在。

  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江阴模式”,就是江阴市在强县富民基础上“建设幸福江阴”,提高“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在江阴的实践和探索。陕西省神木县推行“全民免费医疗”,一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社会公共事业从相对落后状况迅速跨越到相对领先局面的“神木现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总结和积极评价的现象。

  三、开展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是通过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来进行。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要求县域经济不仅要发展,还要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初步从考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着手。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坚持“一票评价制”,即若一个方面出现“A-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县域为“A-级”。

  现在纳入“科学发展环境”评价的信息主要有:国家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国家生态县(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信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信息以及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关注的信息。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分布是A+级46个,A级261个,A-级3个。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坚持“公开、专业、客观”的原则,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信息需要更多一些。一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强对重要媒体关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继续建立和完善评价信息网络。

  第三部分 全国县域经济评价说明

  一、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现已完成九届。采用县域经济公开性、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核心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的特点是“公开、客观、可比”,评价坚持的原则是“三不原则”(不收费、不发证、不授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在于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第一届评价工作,

  于2001年底结束,发布于2002年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2001)》中。

  第二届评价工作,

  于2002年12月结束,发布于2002年12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2002卷)》中。

  第三届评价工作,

  于2003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3年1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2003卷)》中。

  第四届评价工作,

  于2004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4年1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4卷)》中。

  第五届评价工作,

  于2005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5年12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卷)》中。

  第六届评价工作,

  于2006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6年12月,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6-2007卷)》中。

  第七届评价工作,

  于2007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7年8月召开的“2007年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交流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6-2007卷)》中。

  第八届评价工作,

  于2008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8年7月召开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将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8卷)》中。

  第九届评价工作,

  于2009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9年7月召开的“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将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9卷)》中。

  全国所有县(市)评价结果可以浏览中国县域经济网。

  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

  中郡指数,即县经指数,是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指数。R后的数字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数;T后的数字为在该年度评价中,参加评价的全国县域经济单位总数。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总数为2001个。

  竞争力动态,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排位在本届和上届评价中的动态变化情况。竞争力动态分上升、相对稳定、注意等三种情况。

  竞争力等级,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强弱等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由强到弱分十个等级,即由A级到J级。

  三、地区相对富裕程度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以人均数为核心指标,考察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强国富民”和“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是区域统筹发展的基本尺度,根据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等级和类型,地区具有不同的统筹导向。

  1、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A+级、A级、A-级、B级等四级,各级规范:

  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发达地区

  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地区

  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地区

  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地区

  A级和A-级为全国中等水平地区。

  2、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类型分I、II、III、IV类,各类规范:

  I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I类:居民富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III类:居民富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V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指标体系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指标体系采用五类三级23个指标。五类指标包括人口类指标、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地区发展类指标、财政统筹类指标。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集合,地区发展类和财政统筹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集合。详细材料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有关内容。

  四、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评价初步从考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着手。现在纳入“科学发展环境”评价的信息主要有:国家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国家生态县(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信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信息以及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关注的信息。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坚持“一票评价制”,即若一个方面出现“A-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县域为“A-级”。

  五、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科学发展评价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所侧重、有所区别、有所促进。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的区域经济属性,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约束条件。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是对县域经济方面的评价,评价结果揭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考察的是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规律。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与县域的资源秉赋、地理区位、人文历史、发展基础甚至外部政策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在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同时,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考察,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因素。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因素就是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比如城乡统筹、强县富民、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

  六、详情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WWW.CHINA-COUNTY.ORG)。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内涵。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
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完成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还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为继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金融危机背景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是对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检阅。

  第一部分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一、全国县域经济单位

  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2008年底),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二、县域经济强县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十强县,共有310个。

  1、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量规模是: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84%;县域总面积约108.6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31%;人口约为2204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638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为3500亿,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2.22%,见图-1。

  2、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5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468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见图-2。
图-1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在全国经济中格局

图-2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全国发展水平对比图

  县域经济强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的现象也反映出县域经济强县是处在中心城市和一般县域的中间层级,“城市水平”比不上中心城区,“农村水平”好于一般县域。如何加强县域经济强县的地位和发挥县域经济强县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县域经济强县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先行者,其地位高、作用大。县域是城乡融合区域,也是“三农”的集中区域。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集合。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和新切入点。把“三农”问题放在一个县域上来考虑,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非农”和“区域”两个手段。可以说“县域问题”是一个“大三农问题”。

  3、县域经济强县成为保增长的生力军

  在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强县成为一大亮点。县域经济强县扎根国土,体现国情,运系国脉,危中求机,外拓内联,上接下达,城乡联动,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

  县为国之基。金融危机下,外向度较大的中心城市经济首先受到冲击,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县域。县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区域。县域经济发展为解决“县域问题”提供了基础。县域经济强县表现突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3。
图-3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图

  一些省份发布的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也显示:在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下,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整个省域经济。2008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陕西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当年价比)高于全省2.79个百分点,重庆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

  4、县域经济强县效应

  (1)集聚导向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部分,具有区位或资源等比较优势,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导向。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空间分布图为金融、经贸等机构在县级层次的分支机构设置提供了向导。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空间分布见附页。

  (2)区域崛起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区域崛起的先锋队。强省必先强县,省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深层次上是县域经济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在省(市、区)间的分布也说明这一点。县域经济强县将会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中扮演先锋队角色。

  (3)科学示范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的前列,县域经济强县发展道路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一是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发展营造了全国县域经济“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引导全国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省域内县域经济冠亚军竞争激烈,在第九届评价中,山东龙口市、山西孝义市、宁夏灵武市都赶超为省内第一位。二是县域经济强县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形成了“只能做好”的无形压力。对县域经济强县进行“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评价,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强县科学发展的先导性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三是县域经济强县对体制改革的突围,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探索空间。“强县扩权”、“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释放活力。

  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1、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5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7个,浙江省26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8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1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宜兴市、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广东增城市首次进入前十强。“以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增城市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8个:河南永城市、湖南望城市、吉林延吉市、江苏句容市、江苏邳州市、江西贵溪市、山东博兴县、陕西靖边县。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2.9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67.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0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84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75%、16.63%(当年价比,下同)、19.10%、16.52%、13.29%、11.59%。

  2、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变化特征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序变化比较大。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可以分老牌百强县和新兴百强县。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百强县的行列。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新兴百强县具有以下特点:江苏省百强县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百强县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出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已大开发出6个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3、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百强县对比

  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占的比例最大,各有特点。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特点是“集体经济+规模经营+资本市场”,区域统筹条件比较突出;浙江县域经济人口规模小,百强县相对富裕程度高、差别小,特点是“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城乡统筹条件比较突出;山东县域经济单位众多,差异性大,百强县突出性不足,特点是“政府主导+经济协作+多种模式”,区域经济协作比较突出。三省相比,山东省百强县的居民收入水平最低,百强县的相对富裕程度较弱,在发挥市场机制在县域经济的作用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在第九届评价中,江苏省百强县数量最多,百强县排序提升明显,20升7平;山东省百强县16升6平4降;浙江省百强县13升5平8降。

  四、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十二个省(市、区)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1、第九届西部百强县评价

  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10个省(市、区)中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个、广西壮族自治区9个、重庆市7个、四川省23个、贵州省5个、云南省10个、陕西省9个、青海省2个、宁夏回族自治区3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个。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四川双流县、内蒙古准格尔旗、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陕西神木县、陕西靖边县、云南安宁市、四川郫县、四川西昌市、内蒙古鄂托克旗。

  新进西部百强县(市)有9个:内蒙古固阳县、广西博白县、四川会东县、四川宜宾县、重庆梁平县、云南蒙自县、陕西府谷县、陕西定边县、陕西高陵县。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54.9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5.7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3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5%、24.10%(当年价比,下同)、27.83%、15.79%、14.07%。

  2、西部百强县变化特征

  “西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数量增加比较多,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从第一届的8个增加到第九届的20个,陕西省的西部百强县从第一届的1个增加到第九届的9个。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数量下降比较多,四川省从第一届的29个减少到第九届的2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从第一届的19个减少到第九届的9个(有5个变成市辖区)。重庆市的西部百强县已变成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云南省和贵州省的西部百强县数量变化不大,见表-1。
表-1西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

  五、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县(市、区)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1、第九届中部百强县评价

  第九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6个、安徽省11个、江西省10个、河南省40个、湖北省11个、湖南省17个。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湖南长沙县、河南巩义市、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山西孝义市、湖南浏阳市、山西河津市、湖南宁乡县、江西南昌县、江西贵溪市、湖南望城县。其中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六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中部第三位。

  新进中部百强县(市)有7个:山西长治县、山西山阴县、山西沁源县、河南临颍县、江西分宜县、湖南常宁市、湖南涟源市。

  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3.2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3.6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3%、23.03%(当年价比,下同)、25.60%、17.03%、17.04%。2、中部百强县变化特征

  “中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山西省和江西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增加,湖北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减少,其他三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变化不大,见表-2。
表-2中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

  六、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东北三省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东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市),简称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中国东北十强县(市)是:辽宁瓦房店市、辽宁海城市、辽宁普兰店市、辽宁庄河市、辽宁大石桥市、黑龙江肇东市、吉林延吉市、辽宁东港市、吉林前郭县、吉林磐石市。

  中国东北十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8.0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1.8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33%、22.45%(当年价比,下同)、27.33%、14.72%、13.80%。

  在第九届评价中,吉林延吉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二部分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是从“城乡、区域统筹”、“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等三方面来开展的。

  一、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县域是区域统筹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统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城市群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律,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或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淡化相邻经济强县的非正常竞争,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二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促进“强县”与“富民”相统一;三是打破行政区划,推动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四是有利于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五是促使县(市)在大区域中正确定位,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现在比较成熟的“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有:苏南组团(无锡江阴市、苏州昆山市、苏州张家港市、苏州常熟市)、苏中组团(南通通州市、南通海门市、南通启东市)、苏北组团(盐城东台市、南通如东市、南通海安县、南通如皋市、泰州兴化市、泰州姜堰市、盐城大丰市)、中原组团(洛阳偃师市、郑州新郑市、郑州荥阳市、郑州新密市、许昌禹州市、郑州登封市)、胶东组团(青岛即墨市、青岛胶州市、青岛胶南市)、浙北组团(嘉兴海宁市、嘉兴桐乡市、嘉兴平湖市、嘉兴嘉善县、嘉兴海盐县、湖州长兴县、湖州德清县)

  浙江省嘉兴市和湖州市城乡统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县域内的城乡差距非常小,均在1.9-2.1之间,并且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31。二是县域之间的差距小,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均是A+级I类。

  二、开展“强县富民一致性”评价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强县”与“富民”的统一,进行“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是以“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结合消费、储蓄、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等方面来开展反映富裕程度的测评工作。相对富裕程度为全国的区域统筹发展工作提供参照尺度。

  在第九届评价中,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共310个,其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布是:A+级91个,A级64个,A-级99个,B级56个。报告显示:第九届的“强县富民指数”为109.82,比上届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强县富民一致性”得到改善;同时“强县”与“富民”不一致的情况还继续存在。

  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江阴模式”,就是江阴市在强县富民基础上“建设幸福江阴”,提高“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在江阴的实践和探索。陕西省神木县推行“全民免费医疗”,一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社会公共事业从相对落后状况迅速跨越到相对领先局面的“神木现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总结和积极评价的现象。

  三、开展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是通过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来进行。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要求县域经济不仅要发展,还要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初步从考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着手。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坚持“一票评价制”,即若一个方面出现“A-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县域为“A-级”。

  现在纳入“科学发展环境”评价的信息主要有:国家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国家生态县(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信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信息以及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关注的信息。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分布是A+级46个,A级261个,A-级3个。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坚持“公开、专业、客观”的原则,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信息需要更多一些。一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强对重要媒体关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继续建立和完善评价信息网络。

  第三部分 全国县域经济评价说明

  一、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现已完成九届。采用县域经济公开性、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核心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的特点是“公开、客观、可比”,评价坚持的原则是“三不原则”(不收费、不发证、不授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在于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第一届评价工作,

  于2001年底结束,发布于2002年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2001)》中。

  第二届评价工作,

  于2002年12月结束,发布于2002年12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2002卷)》中。

  第三届评价工作,

  于2003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3年1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2003卷)》中。

  第四届评价工作,

  于2004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4年1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4卷)》中。

  第五届评价工作,

  于2005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5年12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卷)》中。

  第六届评价工作,

  于2006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6年12月,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6-2007卷)》中。

  第七届评价工作,

  于2007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7年8月召开的“2007年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交流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6-2007卷)》中。

  第八届评价工作,

  于2008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8年7月召开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将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8卷)》中。

  第九届评价工作,

  于2009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9年7月召开的“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将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9卷)》中。

  全国所有县(市)评价结果可以浏览中国县域经济网。

  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

  中郡指数,即县经指数,是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指数。R后的数字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数;T后的数字为在该年度评价中,参加评价的全国县域经济单位总数。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总数为2001个。

  竞争力动态,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排位在本届和上届评价中的动态变化情况。竞争力动态分上升、相对稳定、注意等三种情况。

  竞争力等级,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强弱等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由强到弱分十个等级,即由A级到J级。

  三、地区相对富裕程度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以人均数为核心指标,考察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强国富民”和“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是区域统筹发展的基本尺度,根据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等级和类型,地区具有不同的统筹导向。

  1、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A+级、A级、A-级、B级等四级,各级规范:

  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发达地区

  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地区

  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地区

  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地区

  A级和A-级为全国中等水平地区。

  2、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类型分I、II、III、IV类,各类规范:

  I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I类:居民富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III类:居民富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V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指标体系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指标体系采用五类三级23个指标。五类指标包括人口类指标、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地区发展类指标、财政统筹类指标。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集合,地区发展类和财政统筹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集合。详细材料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有关内容。

  四、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评价初步从考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着手。现在纳入“科学发展环境”评价的信息主要有:国家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国家生态县(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信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信息以及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关注的信息。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坚持“一票评价制”,即若一个方面出现“A-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县域为“A-级”。

  五、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科学发展评价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所侧重、有所区别、有所促进。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的区域经济属性,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约束条件。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是对县域经济方面的评价,评价结果揭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考察的是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规律。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与县域的资源秉赋、地理区位、人文历史、发展基础甚至外部政策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在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同时,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考察,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因素。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因素就是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比如城乡统筹、强县富民、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

  六、详情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WWW.CHINA-COUNTY.ORG)。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内涵。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
第九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完成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还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为继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金融危机背景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是对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检阅。

  第一部分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一、全国县域经济单位

  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2008年底),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二、县域经济强县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十强县,共有310个。

  1、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量规模是: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84%;县域总面积约108.6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31%;人口约为2204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638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为3500亿,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2.22%,见图-1。

  2、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5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468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见图-2。
图-1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总量规模在全国经济中格局

图-2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全国发展水平对比图

  县域经济强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的现象也反映出县域经济强县是处在中心城市和一般县域的中间层级,“城市水平”比不上中心城区,“农村水平”好于一般县域。如何加强县域经济强县的地位和发挥县域经济强县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县域经济强县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先行者,其地位高、作用大。县域是城乡融合区域,也是“三农”的集中区域。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集合。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和新切入点。把“三农”问题放在一个县域上来考虑,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非农”和“区域”两个手段。可以说“县域问题”是一个“大三农问题”。

  3、县域经济强县成为保增长的生力军

  在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强县成为一大亮点。县域经济强县扎根国土,体现国情,运系国脉,危中求机,外拓内联,上接下达,城乡联动,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

  县为国之基。金融危机下,外向度较大的中心城市经济首先受到冲击,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县域。县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区域。县域经济发展为解决“县域问题”提供了基础。县域经济强县表现突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3。
图-3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与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图

  一些省份发布的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也显示:在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下,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整个省域经济。2008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陕西省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当年价比)高于全省2.79个百分点,重庆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

  4、县域经济强县效应

  (1)集聚导向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部分,具有区位或资源等比较优势,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导向。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空间分布图为金融、经贸等机构在县级层次的分支机构设置提供了向导。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空间分布见附页。

  (2)区域崛起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区域崛起的先锋队。强省必先强县,省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深层次上是县域经济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在省(市、区)间的分布也说明这一点。县域经济强县将会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中扮演先锋队角色。

  (3)科学示范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的前列,县域经济强县发展道路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一是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发展营造了全国县域经济“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引导全国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省域内县域经济冠亚军竞争激烈,在第九届评价中,山东龙口市、山西孝义市、宁夏灵武市都赶超为省内第一位。二是县域经济强县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形成了“只能做好”的无形压力。对县域经济强县进行“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评价,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强县科学发展的先导性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三是县域经济强县对体制改革的突围,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探索空间。“强县扩权”、“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释放活力。

  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1、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5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7个,浙江省26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8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1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宜兴市、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广东增城市首次进入前十强。“以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增城市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8个:河南永城市、湖南望城市、吉林延吉市、江苏句容市、江苏邳州市、江西贵溪市、山东博兴县、陕西靖边县。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2.9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67.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0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84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75%、16.63%(当年价比,下同)、19.10%、16.52%、13.29%、11.59%。

  2、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变化特征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序变化比较大。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可以分老牌百强县和新兴百强县。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百强县的行列。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新兴百强县具有以下特点:江苏省百强县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百强县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出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已大开发出6个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3、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百强县对比

  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占的比例最大,各有特点。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特点是“集体经济+规模经营+资本市场”,区域统筹条件比较突出;浙江县域经济人口规模小,百强县相对富裕程度高、差别小,特点是“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城乡统筹条件比较突出;山东县域经济单位众多,差异性大,百强县突出性不足,特点是“政府主导+经济协作+多种模式”,区域经济协作比较突出。三省相比,山东省百强县的居民收入水平最低,百强县的相对富裕程度较弱,在发挥市场机制在县域经济的作用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在第九届评价中,江苏省百强县数量最多,百强县排序提升明显,20升7平;山东省百强县16升6平4降;浙江省百强县13升5平8降。

  四、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十二个省(市、区)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1、第九届西部百强县评价

  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10个省(市、区)中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个、广西壮族自治区9个、重庆市7个、四川省23个、贵州省5个、云南省10个、陕西省9个、青海省2个、宁夏回族自治区3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个。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四川双流县、内蒙古准格尔旗、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陕西神木县、陕西靖边县、云南安宁市、四川郫县、四川西昌市、内蒙古鄂托克旗。

  新进西部百强县(市)有9个:内蒙古固阳县、广西博白县、四川会东县、四川宜宾县、重庆梁平县、云南蒙自县、陕西府谷县、陕西定边县、陕西高陵县。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54.9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5.7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3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5%、24.10%(当年价比,下同)、27.83%、15.79%、14.07%。

  2、西部百强县变化特征

  “西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数量增加比较多,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从第一届的8个增加到第九届的20个,陕西省的西部百强县从第一届的1个增加到第九届的9个。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数量下降比较多,四川省从第一届的29个减少到第九届的2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从第一届的19个减少到第九届的9个(有5个变成市辖区)。重庆市的西部百强县已变成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云南省和贵州省的西部百强县数量变化不大,见表-1。
表-1西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

  五、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县(市、区)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1、第九届中部百强县评价

  第九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6个、安徽省11个、江西省10个、河南省40个、湖北省11个、湖南省17个。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湖南长沙县、河南巩义市、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山西孝义市、湖南浏阳市、山西河津市、湖南宁乡县、江西南昌县、江西贵溪市、湖南望城县。其中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六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中部第三位。

  新进中部百强县(市)有7个:山西长治县、山西山阴县、山西沁源县、河南临颍县、江西分宜县、湖南常宁市、湖南涟源市。

  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3.2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3.6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3%、23.03%(当年价比,下同)、25.60%、17.03%、17.04%。2、中部百强县变化特征

  “中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山西省和江西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增加,湖北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减少,其他三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变化不大,见表-2。
表-2中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

  六、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东北三省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东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市),简称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中国东北十强县(市)是:辽宁瓦房店市、辽宁海城市、辽宁普兰店市、辽宁庄河市、辽宁大石桥市、黑龙江肇东市、吉林延吉市、辽宁东港市、吉林前郭县、吉林磐石市。

  中国东北十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8.0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1.8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33%、22.45%(当年价比,下同)、27.33%、14.72%、13.80%。

  在第九届评价中,吉林延吉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二部分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是从“城乡、区域统筹”、“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等三方面来开展的。

  一、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县域是区域统筹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统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城市群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律,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或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淡化相邻经济强县的非正常竞争,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二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促进“强县”与“富民”相统一;三是打破行政区划,推动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四是有利于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五是促使县(市)在大区域中正确定位,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现在比较成熟的“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有:苏南组团(无锡江阴市、苏州昆山市、苏州张家港市、苏州常熟市)、苏中组团(南通通州市、南通海门市、南通启东市)、苏北组团(盐城东台市、南通如东市、南通海安县、南通如皋市、泰州兴化市、泰州姜堰市、盐城大丰市)、中原组团(洛阳偃师市、郑州新郑市、郑州荥阳市、郑州新密市、许昌禹州市、郑州登封市)、胶东组团(青岛即墨市、青岛胶州市、青岛胶南市)、浙北组团(嘉兴海宁市、嘉兴桐乡市、嘉兴平湖市、嘉兴嘉善县、嘉兴海盐县、湖州长兴县、湖州德清县)

  浙江省嘉兴市和湖州市城乡统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县域内的城乡差距非常小,均在1.9-2.1之间,并且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31。二是县域之间的差距小,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均是A+级I类。

  二、开展“强县富民一致性”评价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强县”与“富民”的统一,进行“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

  “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是以“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结合消费、储蓄、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等方面来开展反映富裕程度的测评工作。相对富裕程度为全国的区域统筹发展工作提供参照尺度。

  在第九届评价中,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共310个,其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布是:A+级91个,A级64个,A-级99个,B级56个。报告显示:第九届的“强县富民指数”为109.82,比上届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强县富民一致性”得到改善;同时“强县”与“富民”不一致的情况还继续存在。

  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江阴模式”,就是江阴市在强县富民基础上“建设幸福江阴”,提高“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在江阴的实践和探索。陕西省神木县推行“全民免费医疗”,一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社会公共事业从相对落后状况迅速跨越到相对领先局面的“神木现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总结和积极评价的现象。

  三、开展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是通过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来进行。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要求县域经济不仅要发展,还要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初步从考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着手。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坚持“一票评价制”,即若一个方面出现“A-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县域为“A-级”。

  现在纳入“科学发展环境”评价的信息主要有:国家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国家生态县(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信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信息以及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关注的信息。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分布是A+级46个,A级261个,A-级3个。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坚持“公开、专业、客观”的原则,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信息需要更多一些。一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强对重要媒体关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继续建立和完善评价信息网络。

  第三部分 全国县域经济评价说明

  一、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现已完成九届。采用县域经济公开性、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核心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的特点是“公开、客观、可比”,评价坚持的原则是“三不原则”(不收费、不发证、不授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在于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第一届评价工作,

  于2001年底结束,发布于2002年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2001)》中。

  第二届评价工作,

  于2002年12月结束,发布于2002年12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2002卷)》中。

  第三届评价工作,

  于2003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3年1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2003卷)》中。

  第四届评价工作,

  于2004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4年11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4卷)》中。

  第五届评价工作,

  于2005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5年12月,《经济日报》独家报道,其他媒体转载,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卷)》中。

  第六届评价工作,

  于2006年11月结束,发布于2006年12月,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6-2007卷)》中。

  第七届评价工作,

  于2007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7年8月召开的“2007年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交流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6-2007卷)》中。

  第八届评价工作,

  于2008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8年7月召开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将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8卷)》中。

  第九届评价工作,

  于2009年7月结束,发布于2009年7月召开的“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全国报纸、期刊、网站等媒体统一报道,评价结果将编辑在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9卷)》中。

  全国所有县(市)评价结果可以浏览中国县域经济网。

  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

  中郡指数,即县经指数,是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指数。R后的数字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数;T后的数字为在该年度评价中,参加评价的全国县域经济单位总数。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总数为2001个。

  竞争力动态,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排位在本届和上届评价中的动态变化情况。竞争力动态分上升、相对稳定、注意等三种情况。

  竞争力等级,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强弱等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由强到弱分十个等级,即由A级到J级。

  三、地区相对富裕程度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以人均数为核心指标,考察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强国富民”和“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是区域统筹发展的基本尺度,根据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等级和类型,地区具有不同的统筹导向。

  1、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A+级、A级、A-级、B级等四级,各级规范:

  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发达地区

  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地区

  A-级:100-75,全国中等偏下地区

  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地区

  A级和A-级为全国中等水平地区。

  2、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类型分I、II、III、IV类,各类规范:

  I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I类:居民富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III类:居民富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V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指标体系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指标体系采用五类三级23个指标。五类指标包括人口类指标、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地区发展类指标、财政统筹类指标。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集合,地区发展类和财政统筹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统筹发展集合。详细材料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有关内容。

  四、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评价初步从考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着手。现在纳入“科学发展环境”评价的信息主要有:国家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国家生态县(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信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信息以及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关注的信息。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坚持“一票评价制”,即若一个方面出现“A-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县域为“A-级”。

  五、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科学发展评价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所侧重、有所区别、有所促进。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的区域经济属性,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约束条件。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是对县域经济方面的评价,评价结果揭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考察的是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规律。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与县域的资源秉赋、地理区位、人文历史、发展基础甚至外部政策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在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同时,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考察,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因素。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因素就是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比如城乡统筹、强县富民、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

  六、详情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WWW.CHINA-COUNTY.ORG)。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内涵。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
(责任编辑:廖恒)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