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中国外交部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亲自为大家讲解建国以来的外交历程。 中新社发 侯宇 摄
7月26日上午,参加外交部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北京史家小学学生刘钰秋向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提出“我国为何不尽快与一些未建交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外交官对此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答。中新社发侯宇 摄
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六日电(张蔚然)在二十六日举行的中国外交部公众开放日活动上,外交部干部司副司长吕凡向公众和媒体介绍了六十年来外交官培养情况。他用外交部六十年的经历向公众说明,外交这个职业的艰辛与迷人之处。
外交部成立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首任外长是周恩来。不仅如此,吕凡介绍,建国后的第一批使节都是赫赫有名。他们当中,有驻苏联首任大使王稼祥,第二任大使张闻天,这两人都担任过中共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另外还有十名将军大使,他们参加过长征,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经验,一直活跃在外交一线。
除了老将之外,新的外交人才成长也很快。外交部建部时只有一百七十三人,年底增加到二百四十八人。而现在,单是二00八年,外交部就新招入了二百四十八名工作人员,相当于一九四九年全部人数总和。目前外交部人员数量约有五千一百人,其中两千五百人驻外使领馆,平均年龄三十八点八岁,青年非常多。
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外交部人才队伍呈现出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特点。吕凡介绍,外交部人才队伍涵盖六十多个语种,很多语种估计很少有人知道,比如在阿富汗使用的普什图语,在以色列使用的希伯来语。
在谈到外交人员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时,吕凡说,外交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外交人员需要在国内和国外交替工作,他们长期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经受着恶劣自然环境、核污染、战火、恐怖袭击的威胁,忍受着与亲人别离之苦。
吕凡动情地提到几位亲身体验外交艰辛的外交官:距离任还有几天、马上就要回国却死于突发心脏病的前驻几内亚使馆参赞李建国;几度出使伊拉克,面临枪林弹雨临危不惧的孙必干大使。
他提到了在被称为“世界外交官坟墓”的波利维亚,有中国的外交官边工作边吸氧,在高原地区工作对身体损害非常大。还有一位大使所驻国家发生战乱,他在撤离时被流弹打中,子弹一直在体内留了二十年才被发现。
外交工作充满艰辛,然而吕凡最后强调,“正如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所言,"外交是迷人的职业。如果给我第二次人生选择的机会,我还会从事外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