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一石二鸟拟收购澳新农
如成功收购,其国际农化产业链布局将更加完善
本报记者 骆 毅 北京报道
7月24日,澳大利亚新农(Nufarm)在其网站发表声明称,该公司正在与中国中化集团(SinoChem)就收购事宜进行接触,该交易目前建立在保密和初步的基础上,目前还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诉记者,“事情还在谈,还没有更进一步的结果。”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如果中化集团收购澳新农成功,其在世界农化产业链上的布局将更加完善。”
新农的“魅力”
新农的声明表示,董事会将考虑任何可行的交易,并及时让股东了解事态的进展。
受收购消息的刺激,新农股价近日来已持续上扬。7月24日,澳新农收盘价为每股11.12澳元。
事实上,对中国业界而言,新农并非一张陌生的脸孔。
2007年底,中国化工集团曾联合黑石与Fox Paine Management对新农提出了30亿澳元(当时约合人民币205亿)的正式收购要约,但最后却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有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称,此次中化集团已聘请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为此次收购提供咨询,而新农则选择摩根大通作为财务顾问。甚至有媒体给出了澳新农的收购成本——按照最新收盘价计算,新农公司的总市值为24亿澳元(合19.5亿美元)。
这个价格比两年前中国化工集团(ChemChina)的报价低了六分之一,但由于新农并未宣布是否停牌,因此还有上涨的空间。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律先认为,收购要看收购对象的价值。新农将来的发展和技术力量,目前的产品性质、世界的地位等等,都需要考虑。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农药厂商,新农是世界仿制农药龙头企业之一。
国信证券联席研究总监、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邱伟指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仿制农药公司数量要远远多于研发型企业,最大的两家公司是以色列的马克西姆—阿甘(MAI)和新农。
2009年财年上半年,澳新农销售额上涨25%至12.4亿澳元,息税前利润(EBIT)达到12020万澳元,较去年同期的8230万澳元上涨46%。
财务数据还反映出一张世界性营销网络——澳新农这些收入28%来自大洋洲,20%来自欧洲,29%来自北美,23%来自南非。
此外,作为仿制农药的龙头生产企业之一,定位于中低端市场的新农在研发已有独到之处。
新农负责公司战略和外部事务的总经理罗伯特·瑞斯曾对记者表示,“新农在澳洲、法国、美国、巴西拥有四大产品开发中心,进行非专利农药的开发。”
“在全球范围内,新农都被认为是品牌和营销能力很强的公司。”罗伯特·瑞斯补充说。
农化产业链
农药是个回报稳定的行业。银河证券分析师陈雷指出,农民对农药的需求非常稳定,对农药的价格相对并不敏感。
通过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化国际(600500.SH),中化集团已在农化产业链上进行了布局。
2006年中化国际取得孟山都“农达”产品的国内独家总经销。随后,中化开始跳出纯粹的农药贸易业务。2007年,中化国际通过转让获得江山股份28%的股权,成功搭建了产业平台。
此后,中化开始通过资本运作将农药业务铺向海外市场。
2008年上半年,中化完成了孟山都东南亚6个国家和1个地区农药业务的收购。同年9月,中化印度、中化菲律宾公司相继开业,海外农药经营初具规模。
兴业证券研究员方磊认为,随着孟山都发展重点逐步转向种子业务,将逐步淡出传统农药领域,中化国际抓住机遇深化和美国孟山都的合作关系,标志着公司农药业务国际化经营启动。
2008年11月,中化国际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将股权比例上升到29.19%,从而成为江山股份的第一大股东。
陈雷在分析报告中指出,江山股份具有中化国际发展农化业务所需的技术优势、生产能力和管理经验,而中化国际拥有江山股份发展业务所需的分销渠道和品牌支持,特别是在东南亚的销售网络。因此公司对江山股份的增持是在打造农化产业链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化集团此次向新农出手可谓一石二鸟之计——其目标除了农药生产能力,也包括是新农已经建立起来的全球农药渠道资源。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一致看好新农的价值。
一位曾参与评估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新农事宜的专家对记者表示,虽然中国化工曾看好新农在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但在尽职调查之后,新农出售的真实资产质量尚不好判定。
这位专家还认为,“新农也有自身的局限,在专利农药产品研发上力量不足使它很难成长为先正达、拜耳这样的农药巨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