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无法抹去的记忆——重读《红岩》

2009年07月27日01:1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2009-07-27 00:34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化时代,重读《红岩》这样的“革命文本”,并重新审读文本的意义,对我辈来讲,实在是有些矫情。但是,毕竟一代人的童年是伴随着“苦难”“革命”这样的精神遗产走过的,如同今天的孩子伴随着“汉堡”与“可口可乐”成长一样。


  事实上,对这类小说的重新审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并对它们进行了重新界定。一些批评家越过了这类小说对一代人的巨大影响的事实,而直接从文学本体对其进行了批评,比如说,这类小说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的泛化,普遍价值的粗浅,人物塑造的概念化、类型化、神圣化等,表现手法的单一,诸如此类,而这些就足以使这类小说束之高阁。但是,在经过了“现代化”的对红色经典的审读不久,我们又迅速进入到了“后现代”。在消解了一切崇高和伟大后,我们迎来了什么?

  在过去30多年的精神变革与洗礼过程中,知识界总在不断地引进、吸收,同时在不断地否定,而后又不断地寻找,经过了巨大的震荡、反叛以及种种不成功的重建努力后,一切似乎都平静了。然而,新近发生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似乎又搅乱了这种平静。银行破产,企业倒闭,财富蒸发,员工失业……据说,美国也开始搞“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了。那么,我们的知识界还能平静吗?

  同其它类似的“红色经典”一样,《红岩》有着很大的时代局限,存在着相当大的艺术缺憾,这一点毋庸避讳。但是,《红岩》却无疑具备了伟大艺术的诸多要素,庞大的中国革命背景,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照,私人苦难与浩荡的革命胜利,原始野蛮的酷刑与生死不渝的忠诚,钢铁一样的意志与温情似水的柔情,成功与生离死别的交臂,最脆弱与最严酷,这样强大张力的情景,是诸多伟大小说都难以企及的。而江姐、许云峰、成岗、小萝卜头等人物形象无疑具备了史诗般主人公的一切潜质,遗憾的只是作者在心理上同那个时代贴得太近,无法将这一伟大题材升华为一部真正艺术意义上的杰作。

  再来看《红岩》中的人物。江姐的形象无疑是最耀眼的,她对一代人的影响是其它同类题材小说中的人物难以比拟的。今天,再来重新认识江姐,依然是荡气回肠,只是又加重了我对这个女英雄的人性化理解。在江姐的身上,几乎包含了那个黑暗时代最为悲惨的苦难。童年时代,父亲早逝,母亲为生活所迫投江自尽,沦为孤儿的江姐遭遇了漫长的流浪、饥饿和孤独的生活,投身革命后,又遭遇丈夫罹难,目睹丈夫血淋淋的头颅不久,随即被叛徒出卖入狱,一个柔弱的女子遭受了最为野蛮的酷刑,但她始终没有变节,最后在革命即将胜利时倒在了血泊中……这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悲惨命运孕育了一颗坚不可摧的灵魂,如此感天地、泣鬼神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当我们试图寻找江姐的私人苦难同她的革命经历之间的联系时,我们便找到了理解中国革命的钥匙。一个肩负着如此深重苦难的民族,其所蕴涵的革命力量,是所有的西方世界难以理解的,其革命的热情意志和爆发力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在《红岩》中,对英雄们的这些苦难履历似乎太过于轻描淡写了,当然我们无法苛求作者去描绘江姐的苦难历程和从事革命的心理过程。对英雄的“圣化”,本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对一个女英雄投入更多的人性关怀,在一个“圣女贞德”的背后,还有这样一张张面孔:一个孤独无助的女孤儿,一个柔弱的女子,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一个受尽酷刑摧残的“死囚”……失去了这些,便架空了英雄。对于个人苦难的忽视,对于“舍生取义”传统的过分张扬,影响了我们的英雄被世界的接受和理解。中国革命同任何国家的革命一样,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因而,我们需要以一种“全球化”的眼光来研究和理解中国革命,理解这些革命的圣徒。

  作为英雄人物的对立面,叛徒甫志高的形象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甫志高依然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因为在他的身上,凝结了人性的巨大的真实性。甫志高被捕时,作者只用了一个很小的情节,便洞穿了他的灵魂。他手里拿着的一块可能还发热的牛肉掉落了,仅此一个细节,就让我们看到甫志高对失去生存的恐惧和作为一个人的软弱。作为一名投机者,甫志高挑拣舒适的环境,舍弃不了同妻子的脉脉温情,同时又同江姐、许云峰闹矛盾,他投身革命没有任何圣洁的理想,只是幻想革命胜利后捞得一官半职,享受荣华富贵。他是一切革命中所包含的投机和负面力量的代表,甫志高的塑造使我们更能清醒地认识革命中的鱼龙混杂。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蕴涵着这种不能低估的负面力量,它所积蓄起来的腐败之力足以毁坏革命的战果。

  历史似乎总在矫枉过正中前进。《红岩》所表现的时代、所蕴涵着巨大的“革命”因素,使得我们对那段历史任何幼稚的解读都将使我们白白葬送掉其中所蕴涵的黄金般的“精神资源”。从苦难到革命圣洁,再到商品崇拜到市场迷失,这样的精神链条是如此的相近,这其间蕴涵着中国人怎样的精神秘密?经过漫长的历史淘洗,我们今天已经具备了平静而深入地发掘革命历史的各种能力了,因而对《红岩》、对江姐们的再次回想,又使我们多了一份对那个虽然粗糙、贫困,但却不乏纯真朴素时代的理解,也增强了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的认识。

  杜天生

  (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