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弓长岭区委书记、区长年“车补”分别达7.6万元和8万元,被冠以“最牛车补”的名头,置诸舆论的风口浪尖之后,宣布“车补”暂停发放,当是一个可以想见的结局。(7月25日《长江日报》)
车改本来就是公众热议的话题,在诸如此类的改革尝试中,做到不偏不倚,经得起历史和公众舆论的考验,的确殊非易事。
以辽阳两区的车改实践来说,尽管其“最牛车补”难脱“借改革名义权力自肥”等嫌疑,但是笔者以为,车改的大方向不无值得肯定之处。
在车补惹祸之后,现在这两个区宣布车补暂停发放,宣布对车改试验进行总结、调整,宣布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诚如此,亦堪称一个积极的姿态。不过现在看来,能否将车改之路在争议之中继续下去,甚至于能否进而诞生一个完美的车改样本,前景恐怕不容乐观。根据权力的保守习惯和权力在舆论监督面前故步自封的作派,笔者有理由担心,车改可能再次成为车补事件的替罪羊,在官员惯有的舆论焦虑面前,好不容易形成的车改试验氛围有再次陷入停顿的危险。现在许多地方的官员也许要一边享受着公车消费的逍遥浪漫,一边庆幸从来就不起车改念头是多么的“一贯正确”了。
实际上,在辽阳两区车补惹祸后,如何继续车改之路,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中国式车改历程上的标志性事件。而要想车改试验不成为车补事件的替罪羊,要想对舆论和社会公众有所交待,要想在车改领域再树形象,叫停之后当务之急莫过于纠偏。比如,辽阳市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参照经济远比辽阳发达的杭州市车补标准,重新拿出公众可以接受的一个车补方案,并且按新的车补标准对过去饱受舆论质疑的“抢钱式车补”予以追溯清算,不失为一个着力拨乱反正的方向。
诚然,车改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拿出一个合理的车补测算标准,不至于是一个无法破解的世纪难题。既然辽阳两区车改已在中国车改之路上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那么在眼下这个“公车改革最紧要的关头”,除涉事两区之外,上级有关方面乃至于“上头的上头”也不宜静观其变坐观成败,在解剖麻雀、把握方向、纠偏补漏、推广试验方面,更应该积极作为。(掀髯一笑武汉公务员)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