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涨房跌:一个工薪族的购房苦旅
1998年7月1日,中国大陆的住房福利制度宣告结束。这一制度取消后,买房子,已经成为之后十余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一生当中最大的消费项目。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普通市民的购房历程。
购房之重
虽然在电视里见过超过几千万的现金,但是,在给房地产商交首付款前,陈辉真的不知道——16万元很有分量,居然可以塞满整整一个公文包。
“验钞机验了足足10分钟呢!”事后,陈辉眯着眼睛,给记者说道。
如果你有50万元,你会干什么?答案肯定各不相同。在兰州某公司上班的陈辉翘了翘嘴角——只能在城区买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这还不算入住费、装修费,算下来,这套房子的‘造价’将在60万以上。”
在决定买房子前,陈辉一家人对兰州楼市的高价位多少还是有所耳闻。“这座城市有些奇怪,2006年,兰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倒数第二,房价涨幅却雄踞西北之首。”陈辉挠着头说。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在36个大中城市中,2006年排在全国最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的三个城市分别为银川8834元,兰州8529元,西宁8146元。
2008年,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40元,相比2006年上涨2440.40元;而房价却在飞速上扬,其中城关区从2700元/平方米上涨到5000元/平方米左右。
“我一个月的工资,连一平方米都买不上,按照目前房价,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我要不吃不喝15年才能买得起。”陈辉忧虑地说道。
今年27岁的陈辉,家在外地。父母都已经退休,享受着一笔完全可以过上富足日子的退休金。儿子准备在兰州买房子的消息传来后,二老将这些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仔细盘算一番,然后理直气壮地告诉儿子:加上借亲戚的,咱们有20万……
“20万!再能不能多找点?”那时候,虽然还没有进入买房的实质性阶段,但是高昂的房价还是让陈辉感觉有点底气不足。
“20万差不多吧,咱们再找银行贷些款,应该能买得起。”身居外地的老父亲,当时并不知道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的房价已经高到何种程度。他还一再告诉儿子:“再等等看,现在金融危机还在继续,兰州的房价一定会降的!”
房价一定会降!
就这样,如同两个棋手对弈,一个普通的家庭抱着最坚定的幻想和错综复杂的楼市开始较劲。
楼市率先出手——
2009年3月,全国楼市出现诡异上扬,兰州楼市也不例外。2008年底,在黄河以北开盘的一座楼盘,价格在4000元/平方米左右,同时还有各种打折优惠;事隔3个月,均价已经上涨到4500元/平方米以上。
更加严峻的还在后面。
2009年5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房地产调查结果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6%。但兰州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环比上涨0.2%;新建住房价格同比上涨5.7%,环比上涨0.2%,其同比上涨幅度居全国第二。兰州新房6月再次迎来价格大调整,热销楼盘均价基本上涨200元。
7月14日,兰州市房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兰州市商品房均价同比上涨10.1%,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8.89%。
房价不但没有降,反而逆势飙升。
“感觉很可笑,居然打房价下跌的‘算盘’。”陈辉事后苦笑着告诉记者。
购房之路
这座城市里,有多少像陈辉这样的人,暂时没有官方数据。“很多,应该说像我这样的劳动者,在一座城市里占多数。”陈辉说道。
2009年3月之后,吃了“败仗”的陈辉开始进入购房的实质性阶段。
“不买房,你永远不知道房价到底有多贵;不看房子,你永远不知道买房子有多累。”陈辉说道。
“刚开始,我的目标是单位周围的房子。我的工作性质时常会加班,距离单位近一些会很方便,预计投入35万左右。”陈辉这样说道。
单位地处兰州市白银路,在这样的核心地段购房何其难?陈辉走了一圈,新房子买不起!“以前没有买房子,看到什么起价、均价以为人家房子就卖这么多。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很多房子完全是一房一价,不同的房子价格不一样。”
“城关区地段稍好点的楼盘,价格都在5500元以上。再加上选楼层、选户型,最少都在6000元以上。你说他们建房子,80多平方米的户型,弄个一室一厅,设计太不合理了吧?”
有一次,陈辉获悉有一个新楼盘的小户型,价格在6000元左右,当他兴致勃勃赶过去时,售楼小姐告诉他:“低楼层都卖完了,只有30楼有,每上一层加40元。”陈辉算了算,一平方米也在7000元以上。等看完户型后,陈辉彻底绝望了。“感觉像是建房子留下的一块边角料,随便隔了几个空间,还这么贵?”
城关区的新楼盘买不起,只能再去远处看看了。
雁滩南河道一座新起来的楼盘,位置几乎到了“郊区”,好在价格还算“公道”:起价4150元。售楼小姐兴致勃勃地告诉陈辉:“我们的楼盘,视野相当开阔。”
“在野外,视野当然开阔。”谈及此事,陈辉才会忍不住调侃一下。
“很多楼盘太远了,我根本没有能力去购买私家车,常年来回奔波人会感觉很累。”
在雁滩,还有很多“高尚社区”。
“我看了,房子确实不错,但有的房子价钱比市内核心区还高得多。说白了,这些房子似乎就不是给我这样的人建的。”
看看二手房吧。
陈辉委托兰州市一家比较大的房产中介机构为自己找房子。
周末,酷暑。
陈辉跟着中介一家一家看房子。一次,看了整整一天房子,等到太阳落山,陈辉拖着疲惫的身子到一家面馆吃饭。但没吃几口,他胃里一阵恶心,跑出去全部吐了。中暑了,休息了整整一周,第二周继续找房子、看房子。
“其实二手房的价格也在4000-5000元。中介带我看的房子要么面积太大,要么地段太远,要么房屋过于陈旧。住一辈子啊,我不挑不选成吗?”
“有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东西朝向,要价45万,我和房主谈价格。我告诉他,房子的装修很陈旧,我必须要拆掉重新装修、包括管道的维修,这样下来,这套房子如果40万可以出售,我就要。”陈辉回忆道。
“当时,我的心理底线就是40万以内。”
房主在发了一通牢骚后,“愤怒”地将陈辉“驱逐”出去。
二手房,陈辉整整看了两个多月后选择放弃。“买二手房就如同买彩票,没有运气的话,说不定这一辈子无法找到自己中意的房子。”
二手房、新房、期房,几个月来,陈辉在这些房子间徘徊了数十次。
“痛苦、焦躁。”陈辉这样形容找房子的感受。“毕竟这笔钱是我们全家这辈子没敢想过的数目啊!”
买房子,让他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静心工作。“那段时间,每天从网上查找‘购房技巧’,随身携带一个小本,看到哪有房子,记下来,回头比较。地段、小区、物业,到最后连容积率这些知识都学了。可以说,买房子前,我是从头武装到脚。”陈辉说着。
痛苦更是如影相随。“我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但是每次当我步入售房大厅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售楼小姐都会用爱理不理的眼神告诉我:这里的房子贵着呢,你买得起吗?”
“的确,我买不起,可我还是得住房子啊!”陈辉说道。
购房之忧
事实上,等陈辉明白钱这东西到底有多重要时,房价又悄然上涨。
首付15万,贷款35万,这样估计就能买套像样的房子!陈辉的“50万元”计划甫一出台,他身后这个家庭的资金链瞬间产生危机。等陈辉怀揣着50万元的梦想再次访问市内大大小小的楼盘时,他被告知:小户型、低楼层的房子早已售空。“这样一算,我的50万还是没有多少挑选的余地。”最后,已经看房子看花眼的陈辉选择在大砂坪买了房子。选好102平方米的户型,客厅、卧室全部朝南。老父亲专门坐车来实地考察一番后感叹:这102平方米的房子比家里100平方米的还要小!
“高层的公摊面积大,22%-28%不等。”陈辉这样解释道。
选好楼层、看完房子,陈辉在购房预订书上签了字。“感觉就像在商场里买了双皮鞋那么简单。但谁会知道,这是一个普通家庭10余年内无法正常生活的‘卖身契’!”签完字,陈辉叹了口气,丝毫没有购房后的喜悦。
买了房子,对于房价,陈辉自然有了发言权:“以前,我一直纳闷,房价这么贵,都谁在买啊?现在明白了,就是我们这样的人在买,逼得你非买不可。这些必须将房子看做生活必需品的普通百姓,成了所谓的‘刚性需求者’。既然是‘刚性需求’,开发商可以放心地将房价涨起来。”
生活依旧没有正常。购房后,陈辉时常听到某楼盘因为物业和业主打官司、某楼盘因为产权证办理不下来,业主在堵开发商的大门,每到此时,他都会心底发凉:我买的房子,该不会也是这样吧?
“只有买房子的人才知道这种感觉。”陈辉说道。
“如果我有充足的现金,我对房子的要求也会很多。我会挑选地段、小区、物业,甚至我还会给孩子以后上学做出考虑。”
“现实却是,我没有那么多钱,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去选择这么多。我可以选择的,只有能力承受范围内的楼层、户型。今年我买房子,公摊是22%,再过10年我买房子,公摊还是22%,我有的选吗?说白了,购房者在开发商面前,就如同一只随意宰割的羔羊一般弱势。”
有人告诉陈辉,房子买贵了,房价短期会降!对此,陈辉皱着眉头:“涨和跌,那不是我可以预见、也不是我可以左右的!”
目前,最让陈辉感到头疼的,就是35万元的“债务”压力。
“连本带息,一个月还2000元,我一个月的工资基本就打水漂了,这样的还款时间,我要持续整整20年!”
至少在买房子前,在外人眼里,陈辉的生活过得很“滋润”。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够他舒舒服服生活,在闲暇时间,他还可以邀请朋友去几个档次不错的茶屋喝茶聊天。
可惜,买了房子后,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敢出门,每一笔钱都要详细算好了花;不敢接电话,怕朋友叫出去玩,囊中羞涩,多尴尬?”陈辉如此评价自己瞬间“崩塌”了的生活。
陈辉知道,房地产业的繁荣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也明白房地产业的发展对老百姓的意义。
在房改前,也就是在没有这样“高昂房价”的时代,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即使有再多的钱,也只能遥望着城市里仅有的几座楼房兴叹,等到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怕已是儿女满堂了。毕竟,中国的房改,使得绝大多数的城镇居民真正有了“拥有产权”的楼房,而且,居住条件在一代一代改善。
陈辉只是希望,像他这样承受的重负,只是经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过程,一个老百姓必须承受的发展之痛,陈辉希望,这个过程尽可能,短一些! (文中人物为化名)
文/本报记者 伏润之 实习生 赵杨 宋姗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