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台湾农民30万年薪教种田 收下500农民“弟子”

2009年07月28日10:2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 累累的果实让王宏荣露出笑容

  提起“年薪30万的职业”,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往往是国企高管、资深职业经理人、IT技术总监等。去年6月,武汉黄陂一企业却以30万元的年薪,请来台湾农艺师王宏荣教当地农民种田。

时隔一年,台湾苦瓜、“仙姑”南瓜、台湾瓠子等五大品种的瓜果陆续在武汉开花结果。

  7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黄陂武湖的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见到了这位农艺师。

  印象

  与当地农民没两样

  武汉的夏天烈日炎炎,没有树阴蔽日的农田,黄土被烤得烫脚。记者向农耕年华农业园门卫打听台湾来的农艺师,他热情地说:“他呀,在瓜地里,戴着草帽,很好认的。”

  记者一路寻去,果然在瓜地里看见一个躬腰劳作的身影。从外形上看,他的肤色黑里透红,笑容热情朴实,和黄陂农民没什么区别。

  听见我们的招呼,王宏荣扬起头,汗珠啪哒啪哒往下掉。用毛巾擦把脸后,他亲切地一笑:“你好,我是王宏荣。”切开一个绿皮西瓜,王宏荣品尝起来。这只瓜的瓤是金黄的,籽黑黑的。他介绍说,这是从台湾带来的品种——“蕙兰”西瓜,如果移植成功,会比现在吃起来还甜。

  走进王宏荣的办公室,十几只西瓜摆成一排,上面标注着时间和名称。他介绍,这全是做实验的样瓜,不同的种植时间,会有不同的口感。他每天都要进行比较。

  为向记者介绍台湾农业,王宏荣打开手提电脑,熟练地浏览着相关网页。他笑着说:“现在台湾农民种田,可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

  采访时,他的手机响个不停,大多都是要买农产品的回头客。“很多武汉朋友来这里玩,采摘了我们的玉米、香瓜等等,回家吃后回味无穷,现在又打电话要再买。”

  回忆:

  初到黄陂遭白眼

  王宏荣今年56岁,曾在台湾生产过农业机械、经营过农场,还向台湾顶级的农业专家拜师学艺,后到越南搞农业种植。

  去年,他同时接到武汉农耕年华农业园和南京一家农场的邀请。一走进武汉农耕年华,就惊呆了:足足3000亩的面积,在台湾是不可想象的。和农业打了30年交道的他,决心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他直接选择留在了武汉。

  王宏荣一到农耕年华,就针对庄园提出整改方案:调整种植密度,让游客拥有开阔视野;在最高点盖水塔,在大棚旁凿水井,用地下水灌溉农作物……

  最让王宏荣操心的,是要管理好手下500来人的农场职工。“我真的没想过,一个农场会有这么多员工。在台湾,农业机械程度高,这样的庄园只需60来人。”

  花30万请个台湾农民来教种田,在农耕年华也引起了一场地震。

  农耕年华办公室主任徐俊告诉记者,刚开始,农民们的抵触情绪相当大。王宏荣带来了台湾的玉米、苦瓜等品种,农民们说:“台湾来的有什么了不起?这些东西我们都会种呀,需要花30万请他来教吗?”王宏荣的种植方法与当地做法不一样,农民们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按这个方法种,很好呀,为什么要听你的?”

  那时候,很多农民就采取敷衍的对策,有些干脆和他对着干:你要我分批追肥,我就把肥料兑水一次性倒下去;你要我每天下田浇水,我三天浇一次……

  破局:

  干农活要以技服人

  王宏荣不气不急——“要想让他们接受我,一定要拿事实说话,用本领赢过他们。”

  农民不按他教的来,他就自己下田示范劳作,加强监督与管理。王宏荣说,当地农民总说“农业是靠天吃饭”,自己便问他们:“你们下雨不下田,雨后地太湿不下田,冬天下雪也不下田,请问到底该什么时候下田?”

  遇到下雨天,他带头穿着雨衣套鞋下田,排除地里的积水。农民们私下议论:“这个台湾人干活简直是个拼命三郎!”

  第一季的“仙姑”南瓜成熟之后,王宏荣请农民现场品尝。种了多年本地南瓜的农民们一尝:粉粉的像土豆,口味更甜,产量更高,而且可以放上3个多月不烂。

  当地农民这下真正“服了”。那些和他对着干的农民,开始围着王宏荣请教了。现在,他们不仅严格按照王宏荣的方法种植,而且主动提出,想拿些台湾种子回家种。

  在生活中,王宏荣乐于和当地人打成一片。谁家嫁女儿娶媳妇,王宏荣是肯定要到场祝贺的。王宏荣喜欢喝两口。下班后,他常和当地农民兄弟去喝点小酒,白酒就点三年白云边,啤酒只要两块钱的,“他们一个月只拿一千块钱,我不能让他们感到距离和压力。”

  心愿:

  为农友留下金饭碗

  王宏荣现在带的徒弟,除了地道的当地农民,还有毕业于华农等名牌高校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是农业园专门安排来向他学艺的。

  他坦诚地说:“我签了三年合约,约满就会走人。这么高的年薪,谁会养你一辈子?他们学会了,我就要换下一个雇主了。”

  对弟子们他毫不藏私。他认为,老板高薪请他,是要回报的。除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更要能让当地农民发家的“金种子”。

  来汉一年,王宏荣已让台湾甜玉米、苦瓜、瓠子、“仙姑”南瓜、美浓香瓜五个品种扎根农耕年华,还有不少新品种正在试种。

  王宏荣逛过本地的超市,发现售卖的台湾瓜果价格高,味道也一般。“价高,是因为运费高;味道不行,是因为必须在未成熟时摘下。”

  既然王宏荣已经在本地成功培植出一批台湾瓜果,武汉市民能不能吃到汉产的台湾瓜果?面对记者的问题,王宏荣兴奋地说:“这是我的愿望!”目前,在农耕年华,王宏荣培育的瓜果仅供游客采摘,是旅游项目的一部分。他想做的,远不止这些:“向农民出售种苗,提供技术指导,产品进入超市,这是我的梦想。”

  王宏荣展望,两年之后,当地农民能自己种植这些台湾瓜果。“武汉市民的餐桌上出现我带来的这些南瓜、玉米、瓠子,这多有意义啊”。

  认同:

  “30万年薪价有所值”

  合作一年后,30万年薪花得值不值?记者采访了农耕年华投资方武汉佳海集团副总经理禄锐。

  禄锐坦率地说:“30万年薪确实很高,农艺师这个行业,年薪10万就是天价了。”但是,农耕年华一口气请了两位,除王宏荣外,另一位农艺师叫叶永章,主要负责科技大棚的技术,目前人在台湾休假。这两人年薪各30万元,再算上在汉的食宿、每季度回台湾探亲的机票等,每年公司为这两位农艺师支出70万元。

  其实,佳海之前请过本地高校的农业教授,结果发现退休教授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中青年学者讲起来滔滔不绝,可是不能下田干活。后来将大棚包给一家上海农业公司,一年要花30万-50万元,科技人员只来几趟,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思前想后,他们决定请台湾专家试试看。

  一年干下来,禄锐用“价有所值”来评价这两位台湾农艺师。迄今,农耕年华已引进、开发了几十个台湾新品种,引起江城市民的关注。“两年后,台湾农艺师离开武汉,他们带来的新品种、新观念,会深植这片土地。3年210万元,一点也不贵。”望着窗外蓬蓬勃勃的农田,禄锐的语气自信又笃定。(记者查昭 摄影:记者魏铼)

(责任编辑:李蕴贤)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