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朗凯特与卡特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 |
克朗凯特在CBS 自己的办公室中 |
美国新闻史上传奇人物克朗凯特去世--全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
这位CBS《晚间新闻》著名主播,报道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你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信源可靠吗?你核查过几次?”每个与他合作的记者和写手,都经常被他这样追问。在他过世次日,奥巴马说:“几十年来,克朗凯特一直是美国人最依赖的声音。”克朗凯特的老同事兼好友、CBS 新闻副总裁皮特.赫福德向记者讲述了他眼里的克朗凯特。
文/ 莫书莹
对老同事兼好友克朗凯特的去世,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前新闻副总裁皮特.赫福德并没有显得很伤感。
“他今年一直身体不好,5 月就进入了弥留状态。大家心里都明白,他早晚要走的。”近日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赫福德告诉记者。赫福德现为汕头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62 年, 赫福德(Peter Herford)一进CBS,就被分配到《晚间新闻》,给刚接手这档节目、比自己大20 岁的克朗凯特当写手。两人从此共事了数十年,一直保持着私人友谊。
7 月17 日,克朗凯特在家中病逝,享年92 岁。
这是一位美国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与现代美国诸多重大事件密不可分。他也是美国史上影响最大的新闻人之一。1968 年在赴越战前线采访后,他向公众断言:美国在越南已陷入泥沼。当时的总统约翰逊感慨道:“如果我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美国的中间阶层。”
1962 至1981 年克朗凯特主持的《晚间新闻》,在同类节目中收视率首屈一指,每晚约有2000 万人收看、收听。他被观众评为“最受信任的美国人”。
他逝世次日,奥巴马总统称赞他“不只是个主播,也是家家户户的一员”,“他从未让我们失望”。影星乔治.克鲁尼则表示,“我恨没有沃特克朗的世界”。
赫福德的评价是:“对美国观众而言,克朗凯特就是最温馨的回忆。”
“每条消息最好三次证实”
1963 年11月22 日下午2 时38 分,克朗凯特在CBS新闻中宣布:38分钟前,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遇刺死亡。
其实在9 分钟前,时任CBS 达拉斯分社社长的丹.拉瑟已经打听到总统的死讯。“针对是否要立即播报这条消息,当时新闻部发生了一场小辩论。一些年轻人认为应该马上播出,而沃特却坚持要等官方的最终声明。”赫德福回忆说。
作为新闻主播,克朗凯特向来平易近人,被观众称为“沃特大叔”;但作为节目“当家人”,他要求非常严苛。“你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信源可靠吗?你核查过几次?”每个与他合作的记者和写手,都经常被他这样追问。
“每条消息都应得到再次证实,最好是三次证实。”克朗凯特多次向手下记者强调,“观众信任我说的,所以,我有责任确保我说的内容全部属实,否则就会葬送我的新闻事业。”
赫福德认为,这种作风源于克朗凯特早年在合众国际社接受的训练; “新闻通常讲求又快又准。假使两者不能兼顾,那一定要先保证准确性。如果一个消息未获官方确认,合众社的记者会反复强调说:消息尚未得到证实。”
克朗凯特也是个性情中人。1969年阿波罗飞船登月,当阿姆斯特朗说出那句“人类一大步”的名言,主播席上的克朗凯特几近失态。他摘下眼镜,热泪盈眶地大喊:“哦,我的天呐!”
赫福德回忆,克朗凯特后来承认,他对登月这件事“可能有点狂热过头了”。
发射前几个月,克朗凯特经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废寝忘食地阅读大量资料。“我要了解每一个细节。”他宣称。
“他肯定比其他所有人更了解登月的细节,而且能以一种非常轻松活泼的方式向观众解释。”当时任这一报道制片人的赫福德说。“沃特坐在主播席上报道,我和同事则用耳机收听他的话,以及记者传回的最新消息。我们听到他一边有条不紊地播报,一边还冷静地指出记者的报道错误。大家心里都纳闷:天啊,他怎么会什么都知道呢!”
在所有登月报道中,观众对克朗凯特最满意,这直接导致《晚间新闻》后来力压老对手NBC 的竞争节目。此后很长一段时间,NBC 屡次更换主播,但还是敌不过《晚间新闻》。
在20 年主播生涯中,克朗凯特每天的结束语“事情就是如此”(And that's the way it is)成为他的签名。但晚年的克朗凯特多次对此表示痛苦:“皮特,我讨厌这句话。每当我说一次,事后就会发现事实总不是如此。新闻播报永远只能揭露事情的一小部分。”
时代造就了克朗凯特
1916 年11 月4 日,克朗凯特出生于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市。他从小崇拜当牙医的父亲,所以成名后也仿效父亲,留起小胡子。后来全家迁至堪萨斯城,他10 岁那年又搬到得州休斯敦。
克朗凯特从小喜欢新闻,他送过报纸,高中时代办过杂志,1930年为加入《休斯敦新闻报》而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辍学。他也在电台播过新闻和体育节目;1937 年进合众国际社,任国内通讯员,后因报道二战和纽伦堡审判渐渐出名。
1951 年,克朗凯特转战电视业,任CBS 在华盛顿新成立的WTOP 电视台首席记者,并在主持《目击现场》等节目中展露出播报才华,被看作台里的“万事通”,主持过原子弹爆炸、赫鲁晓夫访美等报道。
1962 年4 月,克朗凯特接替道格拉斯.爱德华兹,出任《晚间新闻》主播。“当时三大电视台都憋着劲提升晚间新闻节目,CBS 需要一个有电视主播经验的优秀记者—这种人当年极少,名主播大多只有电台经验。而克朗凯特一进CBS,就在下属电视台当主播。另外,当时多数主播都只会念稿,而合众社的经验让他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赫福德说。
于是,46 岁的克朗凯特迎来了事业巅峰。CBS 给了他极大的信任和自由度,他不仅是《晚间新闻》的主播,也是节目的执行总编。“从新闻选题到改稿,他可以控制一切。”赫福德说。
克朗凯特可以说生逢其时。用赫福特的话说,“那真是美国电视新闻史的黄金时代。”1960 年代,随着电视走入寻常百姓家,美国人获得新闻的渠道从听广播逐渐转向看电视。另一方面,由于科技不如现在发达,电视新闻制作更多要依赖个人才华,而不是高科技。
这一切造就了克朗凯特的辉煌。“如果是现在,我们有更好的设备、有无线网络,消息传播更快,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信息,新闻制作的方式更简单,不可能有第二个克朗凯特了。”
克朗凯特最满意的报道莫过于肯尼迪遇刺。一提起这件事,他都非常得意:“皮特,当时真没想到,我们会创造历史!”
当年的最大难点在于,这是一起突发事件。“美国很久没发生这样的事了。大家几乎都毫无准备。”赫福德回忆。消息传来时,CBS 新闻部一个人都没有,大家都在吃午饭。
他赶回新闻室时,克朗凯特已经到了。丹.拉瑟正在电话上“嗯......嗯......嗯......”半天,旁边的同事心急如焚。
“这是一条重大新闻,我们可能要作连续报道。”放下听筒,拉瑟说。
“要连续报道多长时间?”克朗凯特问。
“可能很久很久。”拉瑟回答。
中午1 点40 分,克朗凯特打断正在播放的肥皂剧,插播了第一条总统遇刺的消息:“这是从达拉斯发回的新闻。总统的车队今天在达拉斯市中心遭枪击。最新消息称,肯尼迪总统受了重伤。”
由于摄影机还没准备好,他只能边以声音播报,边等机器预热。此后20 分钟,他不断更新进展。直到两点,观众才从荧屏上看到他当时的模样:穿衬衫、打领带,但没有平日的西装。
接下来几天,克朗凯特、赫福德和其他同事一直在对此事进行后续报道。
“我们创造了历史。这是电视新闻史上第一次对突发重大事件进行直播。”赫福德指出。“由于技术条件有限,我们不可能像报道汶川地震一样,第一时间就派摄制组到现场。即使将所有信息都传回来,也无法确定真伪。在种种局限下,克朗凯特的才华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名主播的烦恼
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主播。这就是克朗凯特的自我定位。但在出任主播不久,他就意识到这有多不现实。
1964 年夏天,CBS 获悉纽约州长洛克菲勒要赴新罕布什尔州展开总统初选。克朗凯特亲自率队前去采访,这也是CBS 史上第一次在纽约总部之外现场播报新闻。
一行人抵达时,播报设备却尚未运达。几天后,赫福德得到消息:洛克菲勒即将回纽约。在新罕布什尔一无所获的他们,决定去机场碰运气。
不料克朗凯特一出现在候机大厅,很快就引起骚动。人们认出这位电视明星,一拥而上索要签名。
“我们寸步难行。洛克菲勒抵达后,看到被人群团团围住的我们,便开心地挥挥手翩然离去,让沃特目瞪口呆。”
克朗凯特将这件事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转折点。“皮特,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像普通记者那样干活了。”克朗凯特很沮丧。“他一直想继续当记者,而不是明星,因为这让他没法工作。”赫福德解释说,“在他心目中,最好的日子是在1962 年—我们刚开始将《晚间新闻》从15 分钟延长到30 分钟,大家都拼命干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
那时的克朗凯特很自由。每天收工,他常与赫福德等同事到CBS 大楼附近的酒馆喝一杯啤酒。“从新闻大楼下来,沿街一路走到小酒馆,没人认出沃特。”
对几起重大事件的成功播报,克朗凯特逐渐声名鹊起,名利随之而来。“他身上有一种魔力,普通观众喜爱他,有钱人以邀他出场为荣。这时他妻子帮了大忙。”赫福德觉得,克朗凯特成就的75%要归功于妻子贝茜(Betsy)。“所有的相关报道只提到沃特多么伟大,却忽略了他妻子,这不公平。”
贝茜扮演一个冷眼旁观者的角色。“我们管她叫‘让沃特留在地球上的人’。”赫福德认为,她捍卫了丈夫“最可信”的美名。“每当有人邀请沃特参加某个派对,贝茜都会告诉他:你要想想清楚,下周你有条新闻可能不讨东道主喜欢。”
名人的光环也给克朗凯特带来巨大压力。他天性幽默,在熟人面前尤其放得开。当时他们经常玩一种角色扮演游戏,克朗凯特最拿手,总是第一个出来表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但在公众场合,他只能谨言慎行。“因为他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被逼着交出主播话筒
1980 年2 月14 日,克朗凯特在《夜间新闻》中播报了自己的退休消息。
“对这一刻我准备已久,但当它终于来临时,我还是有些惆怅。20 年前,我从道格拉斯.爱德华兹手中接过的主播位子,今后将由丹.拉瑟继续。”64 岁的他当晚这样向观众道别。
美国公众无不愕然。《新共和国》杂志写道,这就“像把乔治.华盛顿的头像从1 美元钞票上撤下来”。
CBS 给出的解释是:按电视台规定,员工必须在65 岁退休。但赫福德透露,更主要的原因是拉瑟合同到期;为了留住他,CBS 决定让他接手《晚间新闻》。
“拉瑟当时已经非常有名。他在合同即将到期之际,明确表示不少电视台都给自己开出丰厚工资。另外,他与另一名角罗杰.马德间的争斗也已经公开化,CBS 不得不两者取其一。最后,CBS决定被他们认为是明日之星的拉瑟。”
于是,电视台找到克朗凯特。“老实说,沃特并不太喜欢拉瑟,总认为他太自负,太急功近利。当然,拉瑟也从没喜欢过沃特,虽然口头上总说沃特多么出色,心里却认为他已经过气。这是圈内大家都知道的。”赫福德说。
无论如何,克朗凯特还是让出自己的位置。作为交换,CBS 将他聘为董事。
“下课咯!老先生将稿纸一丢,开心地大喊道。”采访过克朗凯特的杨澜,在博客中这样描写他的最后一次播报。
赫福德却指出,事实上,克朗凯特大概从未真正考虑过“下课”。“沃特认为,作为董事,他将有更大权力为CBS作出决策;当然,他还计划为电视台制作一系列纪录片,或者在发生重大新闻时重返第一线。”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退休声明中表示“我不会走远”的原因。
无奈,当时正值CBS 人事大变动。新决策层决定力捧拉瑟,作为唯一的明星。为了避免竞争,他们决定禁止克朗凯特在任何节目中出镜。大受打击的克朗凯特于是决定彻底离开CBS。
晚年他开了一家纪录片制作公司,并经常受邀出席各种演讲活动,退休生活过得还算丰富。但此后几十年,世界格局和电视新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的事业却过早地戛然而止。
2006 年,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克朗凯特公开表示:“在我告诉CBS 自己将在65 岁退休的消息之后24 小时,我就后悔了。此后我天天后悔。”
“关于这个决定,我想他肯定后悔到死前的最后一天。”赫福德感叹道。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