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8日下午,中美两国关系史上参会规模最大、议题覆盖最广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正式落下帷幕。正如预期的那样,中美在金融合作、能源环保、军事交流、地区安全以及下届对话的安排等问题上达成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战略性共识。本周的圆桌会议,我们邀请两位美国问题专家解读此次中美高层对话。
文/本报记者 刘琨瑛、李明波
议题Q&A
广州日报:
本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以往的中美对话有什么不同?意义何在?
中美对话机制成
实质性交流平台
徐明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进化而来,这不是简单地多了一个“与”字。
这意味着对话层次的提升,意味着中美关系上升为具有战略利益互动的关系。原来的对话美国刻意强调是经济方面的对话,不愿意承认是战略伙伴。现在美国认识到这种关系客观存在,因此增加了主管外交的内阁首脑与会,就全球安全、政治形势展开磋商和对话。这说明双方在全球更广泛的范围内有了利益交叉和互动。
李巍:与之前的战略经济对话相比,首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更加强调对中美长期性、宏观性和全局性问题的磋商,这种在政治、安全和经济事务上进行综合性的高层级对话,不仅在中美关系史上史无前例,而且在两国各自的对外关系史上,也前所未有。美国动员了大半个华府的官员,在两天时间内,将这些官员集中在一起和中国官员开会,并不容易。可以预见,在两国元首年度互访机制尚未正式建立之前,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必将成为两国间最重要和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对话交流平台。
成果
Q&A
广州日报:
如何评价此次中美对话取得的成果?
正视中国能力增长
对华态度积极谦虚
徐明棋: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应该说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提升至内阁级别,标志着中美关系重要性的提升;中美在涉及双边和全球广泛的问题上进行了沟通交流,增强了相互信任,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工作基础;中美在全球治理和地区安全形势等问题上进行了磋商,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到美国的确认。
李巍: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没有落井下石,而是通过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帮助美国渡过危机,从而稳定了世界经济的阵脚。美国对中国在诸多议题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些变化都使得美国不得不进一步正视中国的能力增长,进而在对华关系的处理中表现得更加积极和谦虚。
与过去的各种对话相比,中国在本次对话中,除了灵活“接牌”之外,也学会了如何“出牌”。王岐山副总理向美方提出了五点要求:不出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平等对待中国在美投资企业;处理和平衡好美元发行,确保中国在美资产安全;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五点要求都关乎中国在两国经济关系中的切身利益,它标志着中美之间更加平等的关系格局正在形成。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