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英臣上世纪50年代的全家福老照片 |
父亲参与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战,这是许涛最引以为豪的事 |
他的连队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战
负伤后被误当成遗体拉回国 卸遗体时才发现他还有体温
他17岁参军,朝鲜战争时负伤,被当成遗体拉回国内,痊愈后二次返朝,和他的战友有了共同的名字——黄草岭英雄连。
回忆起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以及退伍后的商界生涯,他说,这辈子最荣耀的事就是“没犯过啥错”,遇到什么事都对得住别人,跟后辈说起以前的事儿腰杆直。
■商报记者 邢军 宋晓珊/文 田仲煜/图
虎口逃生
被日本人抓去当长工
逃出后参军
1927年,中国东北。
当年6月东京的东方会议上,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起草的《田中奏折》中称:“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山雨欲来。东北以及中国的历史走势此时已初见端倪。
就在这一年,许英臣出生在辽宁的一个小村落里。
伴随着许英臣成长的是东北局势的变幻不定。这块肥沃的黑土地,承载着军阀割据、日本人的野心以及伪满洲国的残喘。无论城头如何变幻大王旗,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1942年,15岁的许英臣被日本人捉住当了长工。名为“长工”,其实更类似于原始的奴隶剥削。
许英臣受不了折磨,偷跑了出来。和大多数投身革命的国人一样,他参加了抗日军队。
因为上过两年私塾,四年小学,许英臣成了军队中的“秀才”。从军后,他先期当连队的文书,后来当连队指导员。
这个连队,声名鹊起于朝鲜战争,历史番号,名为第42集团军第124师第370团4连。而更为外人称道的是连队的另一名字:黄草岭英雄连。
入朝作战
参与抗美援朝第一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不久,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合国军”,参与朝鲜战争。
随着北朝鲜人民军的败退,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烧到中国丹东。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官方也在第二年,将这一年的两水洞战役,定为抗美援朝的第一战予以纪念。
其实,在这之前的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已秘密进入朝鲜。当时,许英臣是124师工兵连的指导员。124师从集安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的新义州,目标直指400多公里外的黄草岭。
黄草岭是朝鲜北部的军事要冲,海拔在千米以上,地形极为险要。美军在仁川登陆后,以机械化部队快速向北运行,企图迂回江界,直捣鸭绿江边,而黄草岭是敌人冒进的必由之路。
谁先占领黄草岭,谁就能抢得先机。对志愿军来说,山路陌生而崎岖,头顶还有敌军的狂轰滥炸。但经过4天的急行军,124师于10月24日,赶到黄草岭。
在山的这一侧,是志愿军的爬山部队。在另一侧,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双方展开了爬山比赛。
多年之后,再回忆起这一幕,许英臣老人说,那时的“联合国军”,兵强马壮、武器先进,很多志愿军战士虽然久经沙场,但对于能否战胜对方仍没有把握。
凌晨2时许,敌人到达黄草岭。随着机枪手朱丕克的一阵枪响,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
生死搏杀
连续阻击敌军,气怒麦克阿瑟
接到上级命令,许英臣所在的工兵连,负责在黄草岭上修筑370团战地指挥所。这个任务很快就完成了。
第二天,奉命下撤时,连队被美军侦察机发现了。敌军出动了12架战斗机,展开了疯狂轰炸,敌炮兵也向我军阵地倾泻了成千上万颗炮弹,大有削平山头、填满沟壑的架势。
这时,小米加步枪的劣势,在飞机加大炮的疯狂肆虐下,愈发显现出来。不反击吧,乖乖地挨打;反击吧,步枪打不着飞机,还更容易暴露目标。在尘土与弹片齐飞、火花与轰鸣共舞的战地中,连队只能尽量隐藏自己。
轰炸过后,敌军步兵跟上。但一片沉寂的山坡突然又涌出了大量的志愿军,一阵枪战过后,敌军被打退了。
26日至28日,如此往复,双方展开了拉锯战。
军队的停滞不前,让在东京遥控指挥的“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大怒,急令:“以最大力量打下德洞关(黄草岭),迅速前进。”
麦克阿瑟的想法没有实现。4天3夜过后,他的24师以及李承晚的精锐白虎团,被消灭了260多人。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黄草岭阻击战”。志愿军以较小的代价,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许英臣所在的连队被封为“黄草岭英雄连”。
这一连队在战后和老山英雄连、上甘岭特功八连等一样,成为中国王牌步兵连之一。
战地负伤
和战友一起倒在敌机轰炸下 被当成遗体拉回国
胜利的背后,凝聚着战士的鲜血甚至生命。
在这次战役中,身为连队指导员的许英臣也与死神擦肩而过。
老人回忆说,当时,他看见通讯员小郭就在旁边,而两架战机正好俯冲过来,他忙把小郭摁倒。一阵爆炸声后,他感觉到一阵剧烈的疼痛,昏倒了。战后,野战医院发现了他和小郭。此时,小郭已经牺牲。而许英臣也好似没有了呼吸,卫生员以为他死了,就把他也当成了遗体,装上了马车。
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习俗。对于阵亡的战士,只要条件许可,都尽量运回祖国。到达绥化后,工作人员在卸战士的遗体时,才发现他还没有僵硬,还有温度,就立即把他送到了医院抢救。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在鬼门关转了一圈的许英臣,又回来了。
不仅如此,在许英臣身上,奇迹还在继续。差点被截去右手臂的他,靠着顽强的意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手竟然慢慢康复了。
几个月后,这个大难不死的军人,又重新回到了朝鲜战场,只为了看看他的兄弟们。
而这时,残酷的战争,已经夺去了他很多兄弟的生命。出国时,工兵连有140人,此时只剩下了40多人。
战后,许英臣荣立了个人三等功,朝鲜人民政府也颁给了他一枚军功章。
美满姻缘
介绍信串起的爱恋
1952年,许英臣随部队撤出朝鲜,来到了广州。
爱情的种子在此时找到了萌芽的土壤。一次,部队军干处的李所长给了许英臣一封介绍信,让他到惠州找一位叫胡道菊的四川姑娘。与此同时,胡道菊也收到了组织上的一封信,信中介绍的人就是许英臣。
在介绍信的牵引下,1953年,许英臣与胡道菊在部队食堂举行了婚礼。几斤水果糖上席,几样大锅菜点缀,他们的家庭生活就开始了。婚礼来得有些突兀,但当许英臣说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时,两人才发现,四年前他们的人生轨迹曾经交织过。
1949年12月8日,川东重镇万县解放。3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贴布告,招收初中至大学文化程度的男女知识青年近4000人应征入伍,胡道菊也是其中一个。年底,这批学员出川,随部队开到黑龙江洮南县学习。
而解放四川的,就是许英臣所在的部队。后来朝鲜战争爆发,许英臣也北上朝鲜。
现在回想起来,在四川涌动的人流中,他们或许有过一面之缘,两个人跨越时间、跨越两个国家,经历生死磨难后,奇迹般地走到了一起。
商界生涯
最荣耀的事是“没犯过啥错”
几年幸福的婚姻,家里添了3个孩子,给两人的生活增添不少乐趣。在事业上,许英臣也已升至团级干部。唯一不好的是许英臣的身体,因为战斗受伤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广东的天气潮湿闷热,更加重了他的痛苦。
1964年,全国部队掀起“支商”高潮。由于身体原因而退伍的许英臣,来到了河南省商业厅。许英臣说,自己17岁参军,在部队待了19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而对于商业确是一无所知,因此心理上还是有一种不情愿。然而“服从命令,听指挥”已经深深烙进了血脉骨髓,所以最终仍然是服从。
多年的行军生活,让许英臣迅速适应了河南的饮食、气候,然而工作却让他头疼不已。他读过两年私塾、四年小学,虽然在部队中还算得上“文化人”,然而到了地方上,曾经的长项成了短处,就连开会时说到“调研报告”都弄不清楚。
捧着单位的材料,许英臣夜以继日地学习。半年后,他终于发现,其实当时所谓的商业,只要能保证足够的物资供应,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于是,许英臣在带人到农村收鸡、蛋、肉等农资物品的同时,也在帮助农村发展基础畜牧业。
1967年,许英臣被打成走资派,调往淮阳五七干校劳动。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虽然也觉得委屈,但是他总是自我安慰“只要对得起别人就行了”。
1968年,徐英臣又被调回河南省商业厅,在下属的河南省食品公司当经理。直到1985年退休,随子女迁到深圳。
许英臣说,当兵19年,跟商业打交道近21年,最荣耀的事就是“没犯过啥错”,不管怎样我总对得住别人,现在跟后辈说起以前的事腰杆也直。
(感谢搜狐网网络支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