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历时22天完成的调查报道刊发后,稳坐八年官座的“白宫书记”张治安随即被安徽省纪委“双规”。但独家专访到“白宫书记”张治安后,记者黄玉浩却觉得他只是一个受家族影响太深、迷失了自我的普通人
黄玉浩 我眼中的“白宫书记”
□本报记者 李红梅 发自北京
“白宫书记”是民间送给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委原书记张治安的“美名”,由来是他在当政期间兴建的、豪华堪比美国白宫的办公楼。
带着媒体同仁未尽的“心愿”,《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黄玉浩在“水极深”的阜阳做了22天调查采访。这次困难的采访任务,黄玉浩以独家专访到“白宫书记”作了漂亮的结束。
三篇稿子、五个版,“白宫书记”的报道引起了极大反响。张治安随即被“双规”,阜阳5名处级干部和8名科级干部被免职,专访时抓拍的侧影成了张治安最后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照片。
但在黄玉浩眼中,张治安不是一个人,他背后是一个“铁板一块”的官场家族,是家族造就了张治安。而报道仅仅透过张治安轻踢到了这块“铁板”,这让黄玉浩感到遗憾。
阜阳“白宫”水深几许
影响力周刊 在这之前,《中国青年报》已经报道过“白宫书记”,你为什么要再去阜阳?
黄玉浩 我看了《中国青年报》的稿子,发觉对事件的讲述很笼统,都是用“据举报者称”,缺少过硬的事实依据做支撑,这就留给我们调查一个很大的余地。去阜阳,我们给自己定的调查方向是:一,举报人究竟是怎么死的;二,他举报的内容是否属实。
影响力周刊 对调查记者来说,阜阳是块“高产”的地方,你怎么看?
黄玉浩 阜阳产新闻,不过这里水也深,想出稿子没那么容易。坦白说,“白宫书记”出现在阜阳我并不觉得震惊。一个县级领导建了一幢豪华堪比美国白宫的办公大楼。有人举报了这位领导,但不久之后举报人就被抓了,最后还死在了看守所里。如此种种,极有可能是“白宫书记”迫害了举报人。去阜阳之前《中国青年报》的同仁就善意提醒我,“去阜阳一定要小心,‘白宫’的水特别深。”
张家势力“铁板一块”
影响力周刊 “白宫书记”、被迫害的举报人,这本身是个很复杂的事件,你是从哪调查起的?
黄玉浩 到阜阳当天,我就接到报社电话,让每天关注“手足口病”的动态新闻。但这只是我的临时任务,前十天虽然每天都去当地宣传部、参加调查“手足口病”的新闻发布会,但我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张治安身上。这反而给了我掩人耳目的条件,让我有机会接触本地线人、退休官员、甚至张治安官场上的“敌人”,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影响力周刊 张家在当地的势力有多大?
黄玉浩 可以用“铁板一块”来形容张家在当地的势力。他的官不大,县委书记、正处级,他爸爸官做到最大时也只是县委副书记,真正有势力的是他这个家族。在张治安的老家颍上县,全县总人口60万,县委常委不超过10位,张家在常委里占了四到五个。他家最“兴旺”的时候,光正副处级干部就有12个。
独家采访张治安
影响力周刊 22天的调查采访,你认为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黄玉浩 最难的是这件事当时没人敢说。其次,极难得到官方正面回应,我到去阜阳的21天,都没见官方的人。第三,稿子随时有被公关的可能。这三点加起来,用“如履薄冰”来形容采访,一点也不过分。
影响力周刊 你认为“白宫书记”张治安为什么会接受你的专访?
黄玉浩 第一因为我确实掌握了足够扎实的调查资料:五大工程违规批地、成立公司小金库、举报人死亡的问题等等。这些事即使张书记不出面,只要有相关部门出面,就可以完成采访。这件事阜阳市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做得很好,他认可了我“官员站出来得越多,稿子越平衡”的观点,召集了国土资源局、工商局、财政局、规划局负责人。就在宣传部的大厅里,我可以一一和他们交流、查看材料。
能专访到张治安还有一点,就是换位思考。我是在已掌握大量资料的情况下,提出再次约见他的。当天晚上我们一起吃饭,张治安派来了跟随他近12年的秘书。
张治安只是一个符号
影响力周刊 阜阳之行有没有留下遗憾?
黄玉浩 有。写张治安家族那篇“颍上春秋”没发出来,很遗憾。我其实想把这个稿子写成,张治安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影子、一个境像;他的背后是一类为求政绩不择手段的官员;而这类官员又是由整个官场大环境、官员升迁制度“造就”的。
影响力周刊 你怎么评价“白宫书记”张治安?
黄玉浩 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张治安是个受家族影响非常重的人,他身上个性的东西并不多。他是在家族背景、官场环境下,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理性的一个人。
作为一名官员来说,张治安只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着所有好大喜功、为了政绩不择手段的官员们。
影响力周刊 张治安的近况如何?
黄玉浩 张治安已经被起诉了,检察院向法院提起的公诉。但检察院只起诉他打击、报复、迫害举报人,并没有对举报人所报内容进行调查。对张治安,我觉得只起诉迫害举报人是不够的。举报人拼死举报的内容,更应该调查,给老百姓一个明白。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