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利益的捆绑、就业率统计方式的不正确、再加上不合理的就业率指标逼迫,高校自行统计的就业率,其“就业”数据的水分几乎不可避免
“被就业”刺破高校就业率泡沫
□本报见习记者 许夏颖 发自北京
再一次等待。
放下电话,李芸不知是否又将陷入希望—失望的轮回。作为610万人中的一员,这样的经历太过寻常。
尽管户口已经迁回原籍,但李芸并不愿意接受家庭的安排,回到家乡县城教书。如果没有更好的机会,她决定八月中旬去昆山一所民办职校当辅导员。
虽然工作还没有最后确定,就业协议也仍是一纸空白,但领到报到证的她赫然已被列入“就业”学生的范围之内。
“恶心”的就业率“80%”
今年毕业的小赵没有想到,7月12日他在天涯杂谈版块一篇带着宣泄情绪的帖子,会使他“一举成名”。
在帖子中,他称在办理档案关系转续时,意外发现自己“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到某工业公司,且“协议书上面有白纸黑字的就业单位名称,还有就业单位大红的印章”。
帖子发出后,在拥有相当数量高校学生用户群的天涯论坛,引起了强烈共鸣,众多网友纷纷予以回应,曾被学校要求“就业”的经历。
“被就业”一词遂成为网络最新流行语。媒体随后的介入使“被就业”效应进一步发酵。
24日,校方对此作出公开回应,称此事是由于“辅导员老师未对就业单位进行认真审查”所致。
“档案是你要留在西安的话,学校帮你弄。你只要交钱就好了,可以领到报到证和发票。户籍关系是自己去保卫处办。”小赵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
“本来说是可以保留档案一年还是两年,但到最后学校说不给保留档案的,都得打回去。”该校民商法学院一名毕业生说,“如果想把关系留在西安,要找人才服务中心托管,好像学校可以给统一办吧,会找这种关系单位,把协议交给学校,不管是否真正工作,都算就业了。”
“我没想到发帖会有这么大影响,当时只是发泄一下自己的想法。”小赵说,发帖的主要动因是看了媒体报道陕西就业率80%,感觉到“恶心”,但他无意针对学校。
68%和40%“就业”之辨
据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据,截至7月1日,我国已有41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而民间调查机构麦克思同期公布的数据则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应届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40%。
据教育部有关资料,高校毕业生“就业”包括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升学、出国、自主创业等七种形式,这给学校在就业率统计时留下了灵活的“操作空间”。
“都是作假的,毕业时学校要求实习单位给盖章,那个就是就业证明了,否则实习不及格的。”去年毕业于苏州某高校英语专业的鲁同学说。
“毕业前正式签的不到十个吧,学校把临时工作都算上的。”该校一文科专业的班长陈俊杰说,“前几天辅导员还要我叫同学们将盖了章的工作证明寄回学校,美其名曰督促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合约。”
李芸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协议她一直没交,不过班长帮弄了个什么假协议,反正学校那边算就业了。
“那是辅导员交给我一叠灵活就业表,我压着没发,填了给学校增加泡沫就业率,反正我不干!”陈俊杰对于这种造假很是不屑:“他们班长觉悟低。”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读研率成为决定高校就业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四个班上研的20人吧,毕业前正式签约的平均每个班不到三分之一,好多都是没有工作,回家待业的。”考上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的汪同学说。
为提高就业率,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必须在毕业前上交就业协议,将就业协议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的做法由来已久。
“具体不知道,大概10个左右,总共是37人。”湖南科技大学的刘辉告诉记者,协议是必须要交的,他就随便找了个熟人盖的章。
被异化的就业率
从年初的30%跃升至68%甚至更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短短数月完成“大跃进”的同时,也引发公众的频频质疑;“被就业”事件的曝光,更是刺穿了数据之下的表面繁荣。
“就业率统计本身是很重要的,关键是怎么统计,由谁统计,统计之后怎么用它。如果就业率由高校自己统计,上报教育部公布,肯定是没有公信力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
熊丙奇撰文指出,从“要求学生就业”到“学生被就业”,一些高校的就业率造假日益疯狂,完全无视学生的存在,走向明目张胆的“就业欺诈”。
由于就业率事关学校专业设置、招生指标、拨款经费等一系列切身利益,在就业率评价高校办学的行政体系之下,高校造假的原始冲动难以遏制。
而教育部门、地方政府与就业率的利益捆绑,使得高校就业率尽管年年被指存在水分,却一直得不到严厉查处。
以熊丙奇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当前就业率统计方式亟待调整,必须由独立于高校、政府部门的第三方调查机构,对每所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具体岗位、薪资待遇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才能够保证数据的客观和公正。
此外,在就业率统计时间和功能上,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从而使就业数据真正为教育发展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文中部分当事人为化名)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