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在8月30日举行的众议院选举是日本两大党“争天下”的一次选举,执政的自民党面临危局,当前情势与1993年的日本政局有很多相似之处。
日本政党政治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并对其实施“民主”改造,战前受压抑的日本各政党也试图重建民主政治。
保守阵营的左中右三个政党(协同党、自由党、进步党)在1945年年底纷纷成立。但“盟军司令”麦克阿瑟想的是如何让日本臣服,而不是什么民主政治。因此,当“民族派”鸠山一郎的自由党在大选中取胜即将组阁时,麦克阿瑟找了个借口将其解除公职。取而代之的吉田茂并不是一个“民主派”,他与麦克阿瑟讨价还价保住了天皇制,麦克阿瑟也乐于利用天皇和旧官僚对日本实施间接的军政统治。正因为此,战后日本的政党政治并不发达,政治家与官僚之间的摩擦从未间断。从西方搬来的“议院内阁制”在日本变成了“官僚内阁制”。现在的最大在野党民主党之所以要对日本“进行大扫除”,矛头就是直指官僚制。
鸠山一郎对只讲经济不讲政治的“吉田路线”很不满,他重返政坛后积极主张修改宪法,重整军备。1954年鸠山脱离吉田主导的自由党,成立了“日本民主党”与其抗衡。但后来为了对付革新政党社会党,两个保守党于1955年年底合并组成了现在的“自由民主党”。自民党的成立并未使吉田、鸠山两条路线的斗争结束,这种斗争后来以“派阀政治”的面目出现并贯穿于战后日本政治的始终。50余年来,自民党基本执行的是吉田路线,中曾根康弘要对日本进行“战后总决算”、小泽一郎主张日本应成为“正常国家”,都是为了“矫正”吉田路线,属于“鸠山路线”的延长线。
由于自民党长期执政,战后日本的政党政治主要表现在派阀政治。自民党作为“派阀联合体”的特征是在岸信介执政时期形成的,当时自民党的8个派阀被称为“八个师团”。上世纪60年代是派阀政治的鼎盛期,80年代进入整合调整期,1993年自民党一度下野,派阀政治有所收敛。90年代后半期,桥本龙太郎执政时派阀政治又趋活跃。小泉纯一郎上台后声称要“砸烂派阀”,可是2005年大选的结果是,小泉所在的“森派”不仅成为自民党的第一大派阀并且“一枝独秀”。目前,自民党内的派阀一共有8个,麻生所在的派阀属于倒数第三的小派阀,所以说麻生执政根基不稳。
日本的派阀政治源于“藩阀政治”,“藩意识”和“阀意识”都是日本政治文化的一种反映。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源于“幕府制”,其遵循的原则是将地缘集团作为“疑似血缘集团”加以组织化,即将同一地盘(地缘)上的人脉(疑似血缘)关系作为基本单位并赋予其组织性功能。自民党内部的派阀整合从未停止过,派阀的消长是衡量自民党内部权力倾斜、再分配的重要指标。
目前,大选在即,自民党内部各派势力整合加速,将对日本政界带来重要影响,“森派”即现在的“町村派”是否分裂、名门派阀“古贺派”在大选之后能否成为最大派阀引人关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