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雪域铁骑(图)

2009年07月31日06:5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成都军区某摩步团忠诚履行使命纪实

赵丕聪本报记者陈露耘

  7月23日,大暑。阳光炙烤着青藏高原。

  下午3时,成都军区某摩步团驻地,500米障碍训练,射击,单杠空翻,装甲车紧急集合……硝烟中,挑战极限的训练正热火朝天。

  这是我军在高海拔地区的第一支摩托化部队。风雨19载,一次次填补雪域高原练兵空白,一次次跨越世界军事史上的“无人区”,一次次在重大军事行动中交出满意答卷……这支年轻的部队,已成长为一支让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全国人民放心的“雪域高原现代铁骑”。


  高原铁骑,戍边卫国。诞生于新军事变革浪潮中的“时代宠儿”,将嘱托与期盼化作责任与使命

  上世纪80年代末,世界风云变幻。随着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武器装备在军事领域的运用,“现代战场”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为维护西藏边防和社会稳定,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摩步团应运而生。

  一面绣有“高原铁骑、戍边卫国”字样的锦旗,至今挂在摩步团的队史室,也深深铭刻在每一名摩步团官兵的心上。

  首任团长孙德禹至今没有忘记,组建命令发布仅3天,党委班子9名成员全部报到;7天,全体官兵从西藏日喀则、林芝和四川成都、乐山风尘仆仆会聚拉萨。

  这是一支令人骄傲的军队,人员战区最优,装备全军最新。

  然而,组建不到半年,海湾战争爆发。精确打击、非线式作战、智能化攻击……一场全新战争,让生于和平时代的摩步团官兵傻了眼:“人都牺牲了,连对手的面都没见!”

  抬头看世界,低头看自己:新型装甲车被当作普通的交通工具开着四处跑,新型车载电台因操作繁琐而被晾在一边,实兵演习还像传统步兵那样冲山头……

  沙漠风暴引发头脑风暴:靠“刺刀见红”赢得胜利的年代已经过去,21世纪的中国军人,只有掌握现代军事技术和战法,才能肩负起“打赢”的重任。

  一场史无前例的科技练兵浪潮席卷雪域高原。以“能否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需要”为标准,40多项训练场上中看不中用的传统“把式”被无情淘汰,打巡航导弹等30多种应对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战法应运而生,夜间长途奔袭围歼制胜等“看家本领”全面升级的基础上,电磁对抗、网络战等近10个战法成功创新。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信息化高达50%以上的武器装备使战场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再一次引发摩步团对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大讨论。

  刮起“科技风”,迎来“信息潮”。摩步团自办电台电视台,系统学习信息化理论知识;成立外军作战研究室,全方位全天候跟踪研究最新战争形态;开设外军建设讲坛,不断扩大官兵信息化知识视野……

  追踪前沿才能熟悉和驾驭前沿。19年来,摩步团先后经历6次编制体制调整,更换和新列装多批次装备:一套新战法、新训法刚演练成熟,又不得不重新寻求适应变革的新突破;一个技术兵刚完成培养期,可因装备更换又不得不重新培养;一批老功臣、老骨干不得不卸下戎装……但每一次,官兵都能交出优异的答卷。

  时刻肩负责任与使命,最终收获希望与喜悦:19年来,摩步团官兵共扛回奖牌100多块,先后出色完成重大战役演习、国际维和等27项重大军事任务,连续11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锤炼战斗力,挑战极限。高寒缺氧的地理环境无法改变,但极限却可以突破,他们一次次向战斗力的极限发起冲锋

  2分20秒,跑完高寒山地500米障碍;单杠大回环旋转超过60圈仍身轻如燕……2006年9月,英、美、法、德等26个国家的40位驻华武官来到摩步团,所见所闻令他们竖起大拇指。

  “海拔高标准更高,在西藏,高寒缺氧的地理环境固然无法改变,但战斗力的极限却可以不断挑战与突破。”现任团长郑卫国、政委肖光富深有感触。

  2006年11月,刚上任的郑卫国就把部队带到白雪茫茫的藏北无人区,整整23天,除武器装备外,每名官兵只随身携带一个指北针、一把匕首、一根火柴、一壶水和一小袋大米。

  “训练的天候与时机可以选择,但战争何时发生却不能选择。”19年来,在藏北无人区,在藏南谷地,在冰峰雪岭里,在雨季丛林间,都留下了摩步团官兵野外生存训练的足迹。他们在一次次遭遇雪崩泥石流、战胜野狗猛兽攻击、忍受饥饿病魔折磨的生死历险中成功探索出30多种生存技能。

  在西藏,需要提高战斗力的,除了官兵,还有装备。

  某新型装甲战车进藏后严重“水土不服”,相关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技术专家前来会诊,答复是:“海拔高达5000多米,含氧量不及内地40%的恶劣环境,严重缺氧会导致装甲车发动机功率降低25%以上,这是世界性难题。”

  让“铁骑”渡过“水土不服”关,摩步团依靠自身力量组成联合攻关小组,翻旧了30多本说明书,上网查阅了1000多万字的相关资料与数据,堆起足足4尺多高的设计草图。经过近一年的刻苦攻关,终于通过改进气道增加氧气、调整供油角增大供油量等办法,成功破解这一新型装甲车高原的机动性问题。

  在西藏,挑战极限,提高战斗力还意味着敢于“开先河”,敢于“闯禁区”。

  装甲车水上训练属选训内容。但摩步团领导认为,西藏湖泊众多,平时不过水上训练这道关,战时就多一道坎。然而,当数十吨重的“铁疙瘩”开到雅鲁藏布江畔,面对波涛汹涌的江水时,官兵们望而止步了。见此情景,时任团长、政委第一个跳进驾驶室,启动马达,徐徐驶进深水。紧接着,第二台、第三台……战士们纷纷钻进战车,驶向水中。如今,该新型水陆两栖装甲车水上训练已从当初3400米训练到现在的5000多米。

  装甲车蝶形移位闭窗驾驶训练,驾驶员一个个都被撞得鼻青脸肿,官兵们说:“战场上如果开窗,无异把自己当活靶子主动送敌人打,平时训练就得坚持按实战标准练。”如今,这些驾驶员闭窗驾驶轻车熟路,如入无人之境。步战车限制路驾驶通过各种障碍物训练,大纲规定是车宽加60厘米。训练时被“抠”了20厘米,官兵们说,西藏沟壑纵横,路况复杂,战车机动难度增大,平时不主动提高训练标准,战时就会陷入被动。

  一切训练以实战为标准,摩步团官兵一次次向战斗力极限发起冲锋,先后填补了装甲车横渡雅鲁藏布江、摆兵4800米雪线演练步装协同等200多个高原军事空白,刷新了暴风雪夜里500公里紧急机动、4昼夜不间断渗透作战等60余项高原军事纪录。

  赤胆忠诚,使命至上。牺牲的是青春,奉献的是热血。摩步团官兵舍小家顾大家,在地球之巅矗立起一个精神高地

  2005年春节前夕,3年没回家的张学红与妻子谭晓兰约定在部队过新年。就在妻子到达的前一天,张学红突然接到赴岗巴地区抢险救灾的紧急命令。妻子来了,他却走了。10多天后,到岗巴的道路终于疏通,张学红回来了,谭晓兰的假期却结束了。

  大爱无言,誓言无声。军人的价值和牺牲奉献岂止疆场!从走进西藏的那一刻起,摩步团官兵就把青春和热血,连同对亲人的爱,全部献给了部队,献给了高原。

  生命可以透支,履行使命绝不欠账。2004年2月,当上级将一份关于高原高寒山地无线信息传输与定位控制系统的研究任务下达给摩步团时,装备处工程师韩正军刚做完胃肿瘤手术,正在内地休假疗养。身体虚弱的他坚持回到高原,但还没开展工作,就住进了医院。

  两周之后,韩正军执意出院,双手抖得连笔都握不住,坐了不到10分钟就全身上下冒虚汗。4次晕倒,3次住进医院,苦战了260多天,韩正军终于完成研究项目。经总部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好炉炼好钢。出生于1981年的谯小锋刚到部队时,怎么也没想到,西藏恶劣的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挑战会如此猛烈,精疲力竭的他一心只想早些离开。

  一次演练前,从团领导到士兵,都剃成了清一色的光头。团长出言铮铮:“军人的头发也要体现战备意识!”

  头发和战备有什么关系?谯小锋不懂。队伍解散后,一个老兵告诉他:“把头发剃光,负伤好包扎。”

  谯小锋为之一震:演练如战斗,枕戈待旦才是军人的本色!薪火相传是精神,永不停息的是行动。在短暂的军营岁月里,谯小锋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起跳与跨越,成为全军优秀参谋人才,当上了教导员。

  “在摩步团,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的青年官兵,都是靠前站的新一代。”摩步团政治处主任朱峡余深有感触。

  四级士官许概,不仅是团里和军区出了名的“士兵专家”,而且在全军小有名气,拥有多项获奖革新成果,许多公司向他开出优厚条件,他最终选择了留下。

  建团19年,摩步团有150余名官兵主动放弃到内地工作的机会;有19名博士和114名硕士主动选择摩步团作为自己军旅生涯的第一站;有300多名战士读完军校后主动回到摩步团。

  像雪莲依恋冰峰,胡杨扎根大漠,摩步团官兵对西藏这片热土爱得深沉,爱得执着。

  军民互助,鱼水情深。摩步团官兵深怀对藏族同胞的爱,把他们当亲人,心灵在融入中息息相通,放射出映照冰峰雪山的和谐光芒

  在摩步团,普通一兵用较流利的藏语和藏乡群众交谈的事并不稀罕。把藏族人民当亲人,和他们交朋友,融入他们的生活,是做一名合格摩步团兵的最低“门槛”。

  文明相融从了解和尊重开始。摩步团官兵把学习西藏历史、藏族语言、宗教政策、风俗习惯作为必修课,与藏族群众同喝酥油茶、同吃糌粑面、同饮青稞酒,做到了亲如一家一条心。近年来,团队又广泛开展“真情服务进社区、科技帮扶进牧区、助学帮建进学校、现代文明进寺庙”的“四进”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

  前年9月,摩步团奉上级命令赴海拔5000余米的某地域机动演练,到达某高地时发现,场地堆满了玛尼堆,通道山口挂满了经幡。怎么办?这都是藏族群众祈祷幸福的吉祥物,按军事要求通过势必受到损坏。有人向郑卫国建议,先让部队通过,如果损坏赔点钱就是了。

  “这不是钱的问题!”郑团长当即跳下车,为防止挂到玛尼堆和经幡,命令车队减速慢行。此情景,感动了围观的当地群众,主动为官兵当向导。

  今年3月中旬,一封来自拉萨市城关区统建社区的由200多名居民签名的联名感谢信,辗转送到西藏军区司令员舒玉泰、政委王增钵的案头。这封厚达13页、飘着酥油芳香的信件,记录了摩步团坦克营官兵为民排忧解难、传播现代文明、维护社会稳定的动人故事,散发着军民互助、团结共融的和谐气息。

  时隔一周,一本万余人用汉、藏、英、法、日、德等10多种语言写就的致谢摩步团官兵热心为民服务的留言簿,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西藏人民不会忘记,前年夏季拉萨河决堤,在数十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面临极大威胁时,是摩步团官兵第一个扛着沙袋冲上大堤。

  西藏人民不会忘记,就在去年10月的当雄地震抢险救灾中,在道路不通、气候多变、余震随时发生的艰苦条件下,又是摩步团官兵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着装甲车第一个冲进灾区,宁愿自己挨冻挨饿,也毫不吝啬地把穿在身上的棉衣脱下来捐给灾区人民,把自己捎带的干粮送给受灾群众……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白玛赤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摩步团是一支忠诚使命、真诚为民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他们深受西藏各族人民的爱戴!”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