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河南商报民间纪实之:中国第一代广播人的故事

2009年07月31日17:3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许昌三中被推荐到长春机要干部学校的11名学生中,张志英是唯一的女生。

张志英回忆国庆大典观礼的情景,当时一见到毛主席,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1955年的国庆大典观礼

  有她18岁的身影

  ■商报记者 李肖肖 丁亚菲/文

  杨东华/图

  每到国庆大典,73岁的张志英都要仔细看电视上大典的直播,回想她当年亲历的盛况。1955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广播人,18岁的她参加了国庆观礼。那时候能参加观礼,要经过严格审查,要根正苗红、身世清白。

  做广播,要先学保密

  1953年4月,作为许昌代表队的一员,16岁的张志英第一次参加了河南省春季运动会。

  那时的她,是许昌三中初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体育一直是她的强项。事实上,除学习一般之外,张志英在学校的各项表现,都如她的体育一般让老师们满意。她也因此早早就被批准入了团。

  初中毕业时,这位贫下中农的女儿,从学校400多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名被推荐到长春机要干部学校读书的女生。和她一起被选中的,还有10位男生。

  这份荣耀让张志英极为高兴。但作为家中的独女,因担心父母阻止她前往长春,她始终没敢和父母分享这个好消息,直到踏上开往长春的火车。因京广线沿线有路段遭遇大水,火车一路绕行,最终走了三天三夜,才来到长春。

  张志英想象中的长春,应是繁华都市的样子。但那时候的长春,还是遍布砖头瓦砾的废墟,许多房子都是日式风格,那是日本人留下的建筑。

  长春机要干部学校,就在一处极其普通的民房里。张志英所学的,除了通讯技术之外,最主要的还有一项,即是保密。学习之余,张志英还做了一件让她记忆深刻的事: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挖地基。

  学校的老师们常说,他们这些学生,都是准备给军队领导配备的机要人员。因此,比起其他的一切,保密是最重要的。

  就在张志英以为自己要当一辈子机要员时,她听闻,她们班上的学生,即将要去北京,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因为当时广播事业刚刚起步,保密是这份工作的重要要求。

  1955年5月,18岁的张志英和很多同学一起,作为第三批学员,来到中央广播事业局训练班(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学习。从训练班毕业后,张志英就被分到北京郊区一个电台工作了。

  她参加了1955年国庆大典观礼

  在北京期间,让张志英最难忘的,就是参加了1955年的国庆大典观礼。

  这是一份很大的荣耀,让他们兴奋了很久。当时能去国庆大典观礼的人,都是要经过严格审查的,要根正苗红,没有任何历史污点。

  在国庆大典开始的前一个月,张志英他们就开始练习一些基本的队列仪式等,他们班都是军人出身,这些训练都不在话下。

  怀着兴奋紧张的心情,她终于等到了10月1日。当天早上,他们凌晨3点就起床,向天安门广场出发。

  国庆大典9点开始。6点多,所有观礼的方队都准时入场了。张志英他们在距离天安门城楼100多米的地方,席地而坐。距离主席台最近的位置,当时是留给了全国英模们。

  9点整,毛主席准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台下的人欢呼不已。张志英说,掌声和欢呼声持续了有十几分钟。领导人讲话后,阅兵仪式就开始了。

  这一年的阅兵仪式很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受阅部队指战员身穿新式军服,雄赳赳气昂昂经过广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经过了一个将军方阵。

  军队过后,就是工农游行队伍。工人都戴着柳条编的帽子,护士穿着洁白的服装,整齐走过;后面是农民代表的队伍,他们手里拿着镰刀和麦穗。张志英至今还记得,镰刀是弯月形的,适用于南方割水稻的那种。

  随后是花车。花车上放着农产品和一些工业上的新发明,还有文艺队伍。天安门广场前,掌声、欢呼声不断,最后经过的少先队员方阵,放飞了手里的鸽子。

  整个大典持续到下午1点。那年的阅兵仪式,成了张志英多年心头最辉煌的记忆。此后多年,每到国庆大典,她都要守着电视机,仔细观看,回想当年他们亲历的盛况。

  让她至今觉得遗憾的是,她爱人当年是空军,本来是参加阅兵仪式空军方阵的,训练了大半年后,他的个子“不幸”从1.78米长到了1.8米,多出来的2厘米跟方阵就不搭调了,错失了一次机会。

  第一代广播人:在荒凉的郊区工作

  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几年后,由于表现突出,1960年,张志英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三八红旗手”。那是全国妇联首次颁发这项荣誉。张志英特别重视,几次搬家,她的奖状破损了,但奖章还一直保留着。

  那时全国的广播电台,因为条件简陋,数量也是有限的。1963年,她调到咸阳工作,13年后,她来到河南荥阳。

  因为要避免信号的干扰,广播电台都要放在偏僻的地方。很多时候,他们甚至和地质勘探者一样辛苦,大部分时间住在山顶上,去食堂买饭,因为采购员凡是采购一次东西,都要去很远的地方,单凭他们自己 ,那些东西都买不回来。冬天大雪封山时,他们哪儿也去不了,条件非常艰苦。他们的孩子,也都是在农村长大,跑几里远的路,上村里的小学。

  不仅条件艰苦,这份工作,还对他们的保密条件要求很高。

  她一手创办了郑州广播电视学校

  1976年,荥阳电台成立技术人员训练班,每年招收两期学员,主要培养在职职工。三年后,职务已相当于荥阳电台副台长的张志英,被调到这个训练班当副主任。

  1982年,因训练班每年只能培养90名学员,已逐渐不能承担培养广播人才的重任,张志英开始辗转全国各地,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筹建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广播技术学校。

  在先后到过江西、福建等地后,1983年,张志英选定郑州为学校地址。她解释,之所以选郑州,是因为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全国各地学生来往。

  1984年,郑州广播电视学校正式成立。因学校尚未建好,从全国各地招来的学生,先在荥阳电台上课。随后,条件才慢慢好起来。近年来,随着艺术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编导、表演、模特、播音主持等可供选择的专业也越来越多。

  张志英十分欣慰。早在筹建学校时,她的发展计划书上写着:计划招收学生600人。如今的郑州广播电视学校,早已是一个拥有数千人的学校了。

  张志英是1992年退休的。 如今的她,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可以自己做点普通人的事——不必再吃食堂饭,自己好好做点,还兼任了文北社区的调解员。“调解别人家的事儿,最重要的是讲道理。” 她也常去曾经就读的长春机要干部学校——如今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看到一些故人,过去的岁月就如在眼前了。

  感谢搜狐网网络支持

(责任编辑:杨文敬)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