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阳江七月三十一日电(记者陈明)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信息的八百年南宋古船“南海一号”,自被整体成功打捞、成功进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以后,来自海内外的关注之声就不绝于耳。
一九八七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了“南海一号”,有学者将其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途中的“海上敦煌”。
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南海一号”被成功打捞出水,继而进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的“水晶宫”内,目前仍封存在巨大的沉井中。
“南海一号”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南宋时期远洋贸易商船,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古沉船的开箱发掘工作,可望于今年内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同步进行。
广东阳江作为“南海一号”的“婆家”所在地,文化旅游产业在古船效应中日益受惠。在广东阳江日前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会专题研讨会”上,当地官方首次提出了把“南海一号”打造成为文化产业平台的战略构想。
广东阳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桂雄表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和“南海一号”的研究与开发,不仅是阳江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省、甚至全国的一件大事,要以“南海一号”为平台,推动阳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还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产业价值。“南海一号”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将成为广东显著的文化亮点之一。此间有学者提出,广东沿海的古代沉船有一千多艘,建议以“南海一号”专案为开始,引入现代化的管理与运营机制,搞巡回展览,让文物养文物,打响“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产业品牌。
专家认为,“南海一号”对研究海上丝路史、陶瓷制造史、航海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甚至可以达到陆上考古无法达到的目的。如海上丝路的形成和发展、海上丝路的历史演变、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的异同以及演变发展的深远影响、海上丝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历史的贡献、“南海一号”打捞发掘对造船史、陶瓷史、中外贸易史研究的影响等,都值得进行认真的探究,并以此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随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日渐进入尾声,“南海一号”的首次试掘、海上丝路博物馆开馆迎客等也将进入倒计时,再度激起媒体和各界热切关注。
广东阳江资深文化人士认为,“南海一号”给阳江的文化事业带来了优势,阳江应依托这一优势开发打造上规模的文化产业链,建议成立“南海一号”文艺创作小组,编排戏剧、歌舞剧等;出版“南海一号”与航海史、造船史、对外贸易史、对外文化交往史等一系列的著作;成立“南海一号”文物展示小组,利用声光电配合,把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展示出来,给游客更多的惊喜;可利用中央电视台将直播试发掘的过程,扩大“南海一号”的影响力,开发好海上丝绸之路游,把泉州、广州、阳江打造成一条黄金旅游线路。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