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坐上“航模”探宇宙(组图)

2009年08月01日07:3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体验5DF

  本报记者 胡春萌 摄影 刘耀辉

  新闻背景

  “东方红一号”什么样子?为什么冥王星不再属于行星?“旅行者号”探测器上收录《高山流水》的镀金唱片什么样?为什么火星是目前最适合“太空移民”的行星?现在,只要到在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增爱行动——航天航空创意体验教育展”上,就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如此,参观者还可以亲自体验,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宇航员如何生活。孩子们还可在宇航员的训练设备上一试身手,看看自己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宇航员”。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为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展示人类在航天和宇宙探索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尤其是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展会主办方引进了韩国最先进的“创意体验教育”模式,举办了中国首届航天航空创意体验教育展,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更多地了解太空知识,更多地探索未知的宇宙。展会将持续至8月30日。

  随着空客A320、新一代运载火箭、直升机和无人机等一批航空航天产业先后落户天津,天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展会主办方之一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相关人员介绍,首届航空航天创意体验展之所以在天津举办,正是因为这里有如此深厚的基础。据统计,自7月25日开展以来,每天都吸引数千人前来参观,上周日更是达到7千余人,在这里,人们回味着航空航天史上那一个个让人激动的时刻,也体验着为这些成就付出血汗甚至生命的科技工作者经历的酸、甜、苦、辣……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共和国记忆·旅程

  天津日报专刊部

  人造卫星区

  飞船区

  火箭区

  太阳系旅游区

  时光隧道,追忆

  从检票口进入展厅,穿过暗蓝色的“宇宙之门”,光亮袭来,当眼睛适应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时光隧道”,那早已流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类航空壮举,重新回到眼前。莱特两兄弟的“飞行者1号”上天、阿里克谢·列昂诺夫进行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阿波罗登月、国际空间站在太空组装……

  走出被光芒包裹住的隧道,也许眼眶中还含着激动的泪水,这时一片火红的颜色又闯入你的视线,那是中国的颜色,火红的墙面上,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昭示着时光飞逝,但是照片上记录着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每一步脚印却是那么生动、清晰。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呱呱坠地的。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人民空军第一批飞行员驾驶着军委航空局所属的东北、华北、华东修理厂修复和检修的17架各类飞机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建立时,只有16个小型航空工厂和两个兵工厂,300多台设备,900多名工人和技术人员。“一五”期间,我国把航空工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54年7月,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中国航空工业从修、制到自行设计飞机,由生产活塞式发动机飞机到掌握喷气式飞机制造技术,仅用了8年时间。

  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着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置身历史展区的尽头,“神舟”飞船模型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公元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5年后,长征2F火箭载着“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太空漫步。在浩渺的宇宙间,中国的五星红旗徐徐展开。从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航天模型,感受

  在“神舟”飞船返回舱模型前,挤着一群孩子,他们争着将头伸进返回舱内部,想看看飞船内部的模样,如果不是入口太小,他们可能早就坐在了宇航员的位子上……

  穿过历史的长廊,迎面而来的不再是那些平面的照片,而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航天器模型。火箭、飞船、人造卫星、国际宇宙空间站,在蜿蜒的主路两旁依次出现,它们的原型之中,有的依然在天空恪守职责,有的完成使命后,如流星般在地球大气层燃烧殆尽,有的则带着人类友好的呼唤,飞离太阳系,在寂静的星际中寻找人类伙伴发出的讯息。

  进入火箭展示厅,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欧洲阿里安系列火箭、日本H-2A火箭,各国火箭模型一字排开,虽然已经是按照20比1的比例缩小,但还是要高高地抬起头,才能窥其全貌。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些人类航天事业的“功臣”,让人不禁感叹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当年,这些航天器一度成为“太空竞赛”的胜利标志,如今,世界各国都渐渐认识到探索太空时合作的重要性。它们也都各司其职,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早上出门前收听气象预报,上班时使用手机联系业务,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收看电视节目,周末外出旅游,使用导航仪,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人造卫星为人类生活提供的服务。

  在火星旅游区,一组晶莹剔透的火星基地模型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目光,虽然这只是幻想模型,但是它也最直观地体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目的之一——星际移民。火星是与地球环境最为接近的太阳系行星,这种优势使它成为目前人类“星际移民”的首选目的地。

  火星基地模型旁边,陈列着最近踏上火星土地的探测器“勇气号”探测器模型,火星探测器“勇气号”于2004年在火星南半球的古谢夫陨石坑着陆,预定的科学考察使命为90天,从它登陆那时起,火星车探测项目首席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就警告说,它的时间不多了,然而,实际上考察时间大大延长,至今仍然在运转。从1971年,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到达火星表面,并传回20秒信息,到如今探测器连续工作超过5年。人类总是在实现着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穿过“太阳系”,进入恒星旅游区,“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这里迎接大家。从1977年发射升空至今,“旅行者1号”依然在向宇宙深处进发。探测器外部的金色圆盘,彰显了它作为地球使者的身份。那金色圆盘是一张镀金铜板声像片,它可以在宇宙中保存10亿年,上面记录了用54种人类语言向外星智慧生物发出的问候语,还有117种地球上动植物的图形,以及长达90分钟的各国音乐录音,其中包括中国传统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人们希望它在宇宙中漂流的漫长岁月里能遇上地外生命,而这张唱片则传达了来自地球的信息。现在,“旅行者1号”每天都要行进数百万公里,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探测器将进入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恒星空间,不断向人类传递回此前从未探索过的陌生外太空的信息,直到2020年耗尽最后能量为止。此后,它告别人类,在宇宙中默默漂流,直到永远。

  宇宙生活区,体验

  还没进入体验区,就听到一阵阵孩子们发出的笑声和喧闹声,对他们来说,这里不只是游乐园,还有可能成为他们实现航天梦想的出发点。在这里,有的孩子通过对宇航员生活的体验,燃起了探索太空的热情,有的孩子通过了各种模拟训练机的“考验”,坚定了他们成为宇航员的信心,更多普通的孩子,通过对宇宙知识的了解,激起他们对于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单是这点好奇就已足够,人类航天事业的每一个成就,不都是基于人类永远不能满足的好奇心吗?

  做合格宇航员,你准备好了吗

  重力加速体验舱:“晕!”“我都快吐了!”“可好玩啦!”刚从重力加速体验舱出来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反应。重力加速体验舱是通过离心机原理,平地进行360度的快速旋转,模拟重力加速度,对宇航员进行训练的装置。在航天展上,体验舱为了保证安全,大大降低了旋转速度,可是记者从体验舱出来后的第一感觉仍是“天旋地转”。

  在航天器升空或着陆的过程中,人类身体都会承受超过地球表面数倍的重力加速度,随着这种重力加速度的增大,人体会产生种种不良反应,晕眩、眼部充血、脑缺血甚至是休克,当重力加速度达到5.4G(G为引力常量)以上,人一般会处于无意识状态,而航天器升空过程中,通常会达到4G。虽然航天器和航天服都会给予宇航员很大程度的保护,但是还需要宇航员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是需要宇航员进行长时间的艰苦训练而得来。

  太空漫步机(简称MMU):太空漫步机的外形很像是一把扶手椅,与航天服的后背相连,椅上有两个安装着全部控制按钮的铁臂。宇航员操控这些按钮,就能往任何一方运动,速度可达20米每秒。MMU的运动推力来自一些小喷嘴,这些喷嘴能使两个高压箱中的氮气向外喷出。在航天体验区,MMU模拟器虽然速度和运动幅度减小,但是依然能够通过坐椅扶手上的操纵按钮,完成各种移动和倾斜动作,在体验太空漫步乐趣的同时训练孩子们手眼的配合协调能力。

  5DF训练装置:5DF貌似一台可以自由翻滚的简易过山车,虽然没有过山车的风驰电掣,却能够做到前后移动、左右移动、旋转、垂直轴心旋转、体操运动5种类型的运动。这种装置是模仿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的运动模式,对宇航员进行适应性训练。负责5DF训练装置体验服务的靳羽佳说,开展短短一周,5DF可是考验了不少小朋友的勇气,虽然设备运动幅度已经调得很小,有的小朋友还是被吓哭了,可是有的孩子却玩了好几次都不愿意下来。

  失重状态,生活并不轻松

  很多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的生活情景,“飞檐走壁”的绝技在他们眼里可是易如反掌,一切看上去都那么轻盈、潇洒,然而这只是失重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宇航员更多要面对的,是失重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为解决这些不便,一系列的太空特殊生活装置就应运而生了。

  睡眠舱:调查显示,在无重力环境中,身体飘浮不定,大多数宇航员睡眠质量欠佳,在国际空间站上,每90分钟就出现一次的太阳,更使得宇航员难以进入熟睡状态。“睡眠舱”就成了宇航员们的“救命草”,它阻隔了舱外的光线和噪音的同时,提供睡袋,让宇航员可以将自己固定住。不过,由于航天工作的压力,很多宇航员在全身被监控的情况下才能进入深度睡眠,因为这时睡眠也属于航天任务的重要部分,他们会尽全力完成好。

  太空厕所:为了避免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站立不稳,不管宇航员用什么样的如厕姿势,都得用安全扣把腿脚固定。太空中,各种物体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向地面落下,而是飘浮在空中,这就使得“方便”——这个简单的生理活动,变得格外不方便。聪明的科研人员想到了用气流代替重力,将排泄物抽离,于是连接着“吸尘器”的马桶就诞生了。坐上去感觉如何?可就要大家自己去展会上体验一下了。

  太空淋浴间:宇航员在太空生活,最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洗澡。太空洗澡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节约用水,因为无论是航天飞机或是空间站,水资源总是相当紧缺,不可能像在地面一样“敞开供应”;第二是要考虑失重条件下水的行为,因为失重条件下水不会往下流,而是处于飘浮状态,因此,太空淋浴间是完全封闭的,洗澡时,宇航员将水抹在身上,然后再用吸水设备吸干水分。

  乘“神舟”俯瞰神州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杨利伟看到了浩瀚宇宙中美丽的地球,与此同时,许许多多中国人都在问: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却非常明确而肯定地答复:“没有看到。”

  在体验展上,我们也有机会亲自验证这个传说。在“神舟”飞船起飞时,宇航员能感受到3至4倍的重力,为了安全,宇航员们要像胎儿一样,弯曲膝盖,蜷坐在座位上,“神舟”体验舱正是模拟了这种运动状态,让人们通过大屏幕观看飞船窗外景象的同时,仿佛置身腾空而起的飞船中一般。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