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秋生
共和国记忆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让我们感悟到民族救亡与振兴的伟大历史变迁。
回首过去,常志华老人说,抗日战争太残酷了,民族战争的代价太沉重了!
面对生活,常志华说,生命在于运动,不用保姆,坚持生活自理能延年益寿。
教育子女,常老说,品德比学识更重要,品德好才能学识高。
早在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常志华就完成了他的回忆录《经历与见闻》。
孝顺的儿女帮助父亲实现了出书的心愿。他们读懂了父亲的心,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要让子孙后代了解并牢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救亡与振兴的历史;要让他们了解,人民共和国是如何诞生、如何强大起来的。
今天,在喜迎新中国60周年华诞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84岁的常志华和他80岁的老伴儿毛俊皓老人。
两位耄耋老人精神矍铄,说起那“过去的故事”就滔滔不绝……为了节省篇幅,也为了叙述和阅读的方便,还是让我们摄取几段“之最”,以一斑窥全豹吧。
最自豪:举家报国忠烈门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所表达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面对日寇侵略,面对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在河北省平山县邱陵村,有一户抗战农家,4个儿子先后投入抗日斗争。
常志华是家里最小的儿子,1939年,14岁的他就到平山县“第三民族革命中学”学习,这是一所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学校的军事番号是“太行山游击支队”,教官和教师都是从抗大来的。他15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他进入晋察冀边区第五区专员公署做机要员,是掌握“密电码”的人,报务员收发电报,他负责翻译。
他的大哥常泽民,是村里第一个党员(1931年入党),日寇占领平山后,他动员青年参加抗战,协助组织抗日游击队,晚上带领群众破坏敌人的公路、割电线、除汉奸……
1943年,4万日伪军对冀西进行3个月的大扫荡,遭遇敌人的分进合击,在一次突围战斗中,大哥常泽民中弹牺牲,29岁便为国捐躯。
他的二哥常振声,在村里组织青年抗日先锋队并任队长。1941年,率队集体参加八路军,后成为敌后抗日武工队。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俘,在井陉监狱遭受严刑拷打,身体被摧残。后几经周折被营救出狱,却无力参加一线抗战。于是,在村里担任民兵队长支援抗战和解放石家庄的战役……因牢狱之灾使身体严重受损,42岁便英年早逝。
他的三哥常保云,1938年入党,1940年参军,在百团大战中牺牲,年仅17岁!
在家留守的父母成为抗日“堡垒户”,为抗日干部作掩护,把人藏在山芋窖里,按时送饭送信。父亲下地劳动也要多带几件衣服和农具,遇到抗日干部被敌人追赶,就让他们换上衣服,拿起农具,扮作村民……
常志华老人说,抗日战争太残酷了,民族战争的代价太沉重了!抗战前,我有一个和睦安宁的9口之家。1944年,解放区形势好转,我回家探望时,家里只剩下苍老的父母和身体虚弱的二哥。大哥、三哥牺牲后,大嫂、三嫂改嫁了。二哥入狱,正赶上二嫂生孩子,在极度恐惧惊吓中母子双亡。
想起逝去的亲人,老人眼里含着泪水,长叹一声说,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代价要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我们举家报国,尽到了匹夫之责!
最危险:一个月三遇死神
1945年至1948年,常志华在平、津、保三角地带坚持斗争,先后在霸县、永清县公安局工作。当时,那里是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最残酷的地区。朱德总司令曾说,坚持平、津、保三角地带和坚持华南游击战争的同志同等光荣。
1947年末,敌人重占永清县城,国民党和各村反动势力勾结,到处扫荡清剿,反攻倒算,一个月内县区主要领导牺牲三分之一,干部被杀30多人。常志华也三次遇险。
第一次,他与一个同志在夜晚到群众避难处慰问……第二天进村听到哭声。原来,昨晚他们刚走,敌人就到了,一名积极分子被打死。如果晚走一步,可能就“光荣”了。
第二次,他和那个同志正在夜间赶路,忽然枪声响起,遭到袭击,他们迅速卧倒、打滚,离开大道,消失在夜幕中,使敌人失去射击目标。
第三次更险恶,当时,他们普遍使用地道与敌人作斗争,敌人疯狂破坏,进村后先把顺街而挖的地道主干线横截三段,露出地道,使里面的人无法走动,然后,点燃柴火,用风车向里面灌烟,使里面的人窒息而亡。
根据县委指示,他召集各村干部开会,布置任务,要求一周内发动群众大挖地道,把原先只有藏身功能的地道改造成战斗地道,把地道挖到村外,能打能走。刚散会就接到情报,15里外的市镇布满了敌人,明天可能有大行动。他藏起步枪,只带手枪,乘夜色进入乔靳各庄,找到一家“堡垒户”。
果然,天刚亮,敌人就包围了村庄。他立刻进入地道,在一个岔口处进入支线。总结以往的教训,他用土堵死了岔口,在里面躲藏了4个多小时听不到动静……他扒开封土,来到地道干线,发现有几处被敌人挖开,还有未燃尽的柴火冒着余烟。
常志华老人说,如果我不采取保护措施,22岁时就成了家里的第三位革命烈士。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听不到老乡说话的声音我不敢出来,一直等到下午3点多,通常这时外出的敌人就该撤走了。我从一个破洞口出来,见四处无人,就进入一个院子,见到70岁的贫民团长在屋里,副团长被敌人杀害了,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催我赶紧再回地道,因为敌人还在后街。可是,我返回时却与两个持枪便衣遭遇,我拔腿就往南跑,因为前面是霸县地界,出了县界危险就小了。后面敌人蜂拥追赶,开枪射击,追近了,我就还一枪。过了一条小河,我趴在河堤后开枪,敌人被迫卧倒,我乘机喘息,铆足了劲儿,一口气跑到霸县一个村庄,进村后急转弯向西北跑去,甩掉了敌人……当时口干舌燥,一天滴水未进,看到一个水坑,捧水就喝,拔脚时一只棉鞋陷进泥里,顾不得拾鞋,光着一只脚继续奔跑,来到另一个村庄遇到了同伴儿。老房东给我吃了几个鸡蛋,把他儿子的新鞋送给我穿……是乡亲们保护了我们,养育了我们,人民是水,我们是鱼,鱼水之情永远也不能改变啊!
最幸福:夫妻恩爱金婚情
1949年,常志华进入太原铁路局,1951年调入设在天津的铁道部材料供应处做人事工作。1958年到本市建材局采掘公司任秘书科长、基建处长,团总支书记,1975年到市建筑材料研究所任副所长,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到离休。
新中国的成立,让他收获了爱情,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哺育培养4个优秀儿女。在他家的客厅里,挂着两位老人的金婚纪念照。照片拍摄的时间是2004年。回忆起55年前的那一段恋情,两位老人喜笑颜开,似乎又回到了青春岁月。
毛俊皓,浙江奉化人,是典型的江南俏美姑娘,在大上海读商专,学业优秀。她的父亲在天津开服装店。1950年商专毕业,她从上海来到父母身边,第二年考入本市税务局。
毛俊皓是从大上海来的时髦姑娘;常志华是从农村进城的“土八路”。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性格及兴趣爱好也不同,反差如此之大的两个年轻人,是如何结成终身伴侣的呢?
毛俊皓笑着说,缘分,只能说是缘分呗。说来也真巧,她所在税务局的保卫处长,与他们单位的一个处长是战友,两个人都喜欢这一对青年,于是,便竭尽全力地“撮合”。
常志华见到如此漂亮的城里姑娘,当然是一百个乐意。可是,她还有些犹豫。当时,他在塘沽工作,两个人一星期才能见一次。他请她看电影、看话剧。她喜欢跳舞,他不会。她说我教你跳,他说我不愿意学。她性格开朗,热情活泼,他性格内向,成熟稳重。她担心两个人性格、爱好不同,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常志华的领导却积极给他“出谋划策”,给他创造“条件”与未来的岳父、岳母“套近乎”。当时,机关正准备给大家做制服,这个“光荣的任务”就由他去完成,选择的商家当然是毛家服装店。一来二去,她的父母就喜欢上了这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两个人在随后的交往中,不断加深了解,毛俊皓认同了父母的评价:常志华正直善良、质朴厚道,是一个靠得住的好男人。
1954年,他们喜结良缘。在税务局食堂举行了集体婚礼,局长和其他领导做主婚人和证婚人,场面热闹而简朴,只是新人们买了一些喜糖分发给大家。
常志华说,现在想起来真觉得对不起她,我连个定情物也没给她买,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唉,对不起啦。
毛俊皓笑得好开心。她说,有你这句话就行了,那时候,大家都不在乎这个,我嫁的是你这个人,只要人好,就是最好!
结婚之后,正赶上全市抽调优秀人才充实教育,她被调到耀华中学任数学教员,后来又调到90中学。她是第一批中学高级教师,一直在教学岗位工作到退休。
如今,老两口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他们坚持独立生活,不给儿女添负担。84岁的他,每天买菜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我说,毕竟您已经84岁高龄了,何不请个保姆帮忙?
他说,请个保姆我就没事干了,那可不行!生命在于运动,不用保姆,坚持生活自理能延年益寿。我工作时顾不上家,孩子全是她一个人带大的,离休后我多干点儿,也是对她的补偿和回报……
她说,他就是个闲不住的勤快人,而且手很巧,家里什么东西坏了,包括自行车、气管子、椅子等等,全是他自己修……夸起老伴儿,她得意洋洋。
最骄傲:子女优秀栋梁材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最让两位老人感到骄傲的是,一个女儿、三个儿子都很优秀。说起儿女,他们如数家珍:
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们家就出了两名大学生。
长子考入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先后拿到哲学、经济学双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留学三年、美国留学一年,现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女儿同年考入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妇产科医院任副主任医师,曾留美访问一年,现定居加拿大。
次子大专毕业,现为某知名公司高级营销,连年获总公司“十佳标兵”,人称“宽带王”。
三子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食品研究所工作,后考入天津医科大学“食品毒理”专业读研究生,又经南开大学何炳林院士“钦点”,成为其门下的高分子化学博士生,毕业后又到天津大学读博士后,研究生物工程,现为天津大学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4个儿女如此优秀,如此令人羡慕!身为父母当然为此而骄傲!
我说,毛老师一定有育才秘方吧?传授给我们一点儿吧。
他说,虽然她是教师,可从来没辅导过自己孩子的学习,她光忙活学校的学生了。我们家的孩子,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让他们自立、自强。
她说,他那时在塘沽上班,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学校的工作又那么忙,孩子从小都是进整托幼儿园。上学以后,就是大的带小的、大的管小的,从穿衣吃饭到漱口刷牙,一切自理。谁放学回家早,谁就做饭。孩子从上学就学着做饭,发面、蒸馒头,酸的、瘪的,面盆摔碎了许多个……我鼓励他们而不批评他们,让他们在练中学,最后连包饺子也会了!而且,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协作,谁也不偷懒,常常是我回家了,孩子们把饭也做得差不多了……
她说,我对孩子严格要求,但是以鼓励为主,给他们订了许多杂志,有少儿读物,也有文学期刊,他们自学的兴趣很高,玩具也是买组装的,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就是他每星期回来给孩子开一次“家庭会”,让孩子自己总结一周的优点、缺点……我们从小就让孩子做一个自立的人、勤劳的人、孝顺的人。如果说育才方法,我们就做了这些,就是让孩子从小吃苦,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去年,为了实现我回奉化老家看看的心愿,孩子们一路陪同……
常志华说,品德比学识更重要,品德好才能学识高。我们晚年幸福,是因为孩子们个个优秀,让我们无忧无虑……
两位老人的育才经验,质朴而寓意深刻,也算是他们对社会的又一个贡献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