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阿尼帕妈妈:“不管哪个民族,都是一家人!”

2009年08月04日00:5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一

  又是一个礼拜天,王淑珍、卡丽曼、阿米拉、赛力克、贾帕尔等兄妹又照例回到青河看望他们的母亲阿尼帕。

  说起发生在乌鲁木齐的“7·5”事件,全家人义愤填膺。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老人含着热泪说:“看了电视播的画面,这些天,我肺都气炸了。
那些死去的、受伤的,都是我的孩子、我的兄弟姊妹,决不能容忍这些害群之马去伤害他们……”

  阿尼帕的汉族女儿王淑珍说:“当年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阿比宝爸爸、阿尼帕妈妈收养了汉、回、哈、维4个不同民族的10个孤儿。阿爸对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管哪个民族,都是一家人。在当时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大家总是推来让去,从没有因为吃喝穿衣争吵过。”“其实,我们这个家庭,就是民族团结的例证!你看,我们兄弟姊妹10个来自4个不同的民族。我们长大后,有嫁塔塔尔族的,有嫁乌兹别克族的……因为我们有一个信念,只有彼此亲密无间,才有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生活。”阿尼帕的维族女儿卡丽曼说。

  二

  阿尼帕1956年随父母从蒙古国回到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不久父母相继病逝,五兄妹中最大的阿尼帕承担起家庭重任。1957年,阿尼帕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到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一家7口人过着虽清淡但很幸福的日子。

  1970年,他们的邻居牙合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了19岁的吐尔达洪、16岁的库尔班和14岁的托乎提。

  在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阿尼帕全家7口人仅靠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生活。而这3个男孩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一下子要添3张嘴,可难坏了阿尼帕。她看着丈夫的眼睛说:“咱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3个孩子没人管吧……”从此,阿尼帕家多了3个儿子。

  1974年10月,又一个孩子走进了这个家庭。王淑珍永远不会忘记北疆深秋这个寒风瑟瑟的早晨。当时,衣衫褴褛、头上长满癞疮的她正蜷缩在青河街头的垃圾堆旁。父母在“文革”中相继去世,她成为“野孩子”。

  “多可怜的孩子!”一个路过的维吾尔族老大妈停在了她面前。问明情况后,老人将王淑珍领进了家。不一会儿,就端上了只有过节时家人才能吃上的拌面。不一会儿,丈夫阿比宝下班回来了。这位参加过“三区革命”的老党员见状,嘱咐妻子:“先别让孩子走,把她的病治好再说!”

  此后,阿尼帕每天带着王淑珍到附近的防疫站治疗换药,3个月后,油亮的乌发覆盖了孩子的整个头顶……

  “叔叔,阿姨,我做你们的女儿吧!”病愈的王淑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阿比宝夫妇有些犹豫:家里40多平方米的房子已经挤了13口人,再挤一个人,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可看看孩子无助的目光,阿比宝拍板:“孩子,往后我们就是你的父母。”

  夫妇俩为王淑珍取了个维吾尔族名字:哈比扎。此后,阿比宝夫妇又先后收养了5个失去亲人的孩子。

  对于收养的孩子,阿比宝夫妇待他们比亲生孩子还亲。

  “一口很大的锅,经常是妈妈还没有吃饭,锅里就没有了。因为爸妈总是先让我们吃。”在二女儿阿米拉的记忆里:“全家人一天两顿,总是白菜和馕。吃肉,就更不可能了。”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尼帕每天都到菜市场拣别人不要的蔬菜。她还经常到屠宰场去帮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帮人家洗羊头以换回一些羊内脏,给孩子们改善一下生活。为此,阿尼帕落下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作为家庭顶梁柱的阿比宝比妻子更累: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每打一块能挣1.2分钱。

  家里养了两头奶牛,谁也舍不得喝奶——孩子们的学费、生活必需品全靠它了。阿比宝夫妇有个原则:生活再艰难,也要让孩子们上学。

  王淑珍以前没上过学。14岁了,才上一年级,她不想去。阿比宝说:“孩子,将来你要建设国家,没有知识怎么成!”在他们的鼓励下,王淑珍终于上学了。

  对于收养的孩子,阿比宝夫妇待他们比亲生孩子还亲。大女儿卡丽曼记得:“有一年,妈妈买回一条淡绿色的裙子。我是大女儿,又是亲生的,从没穿过裙子。可妈妈却把裙子给了收养的索菲亚。我伤心得大哭。妈妈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

  索菲亚忘不了出嫁那一天:“妈妈把我搂在怀里亲了又亲,又把自己的戒指摘下来给我戴上,一遍遍地叮嘱我,真是比亲妈妈还要亲。”

  阿尼帕的回族儿子王作林讲起小时候的事情,满脸笑容,眼里却含着泪。他说,有一年,别人送了一双球鞋。他与阿尼帕老人的亲生大儿子阿奔为这双鞋争打起来,抢到球鞋的阿奔还没穿到脚上,就被阿尼帕老人一把夺下,递给了王作林。妈妈一边打着亲生儿子阿奔,一边说:“你这当哥哥的,就不知道让着弟弟!”

  “在所有的孩子中,我最不让父母省心。”尽管现在事业有成,说起当年的经历,被收养的王作林仍面带羞涩。

  初中毕业后受不良少年的影响,在“严打”时,王作林被判了3年刑。阿尼帕老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责怪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她要求孩子们,不许歧视这个误入歧途的兄弟。她和丈夫几次去400公里以外的监狱探望王作林。

  1992年王作林刑满出狱后,两位老人张罗着给他找工作,又张罗着给他找媳妇。王作林夫妇双双从水泥厂下岗后,老两口又东拼西凑了几千元钱,买了一辆二手车,让他们夫妻跑运输。现在的王作林开起了旅社和饭店,生意红红火火。

  三

  在这个大家庭里,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些,但每个孩子都享受着家的温暖。性格开朗、乐观、善于持家的阿尼帕,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她相信,孩子们终会长大成人,日子会好起来的。在这个大家庭里,阿比宝夫妇以博大的爱,庇护着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阿尼帕夫妇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钱来让孩子们去上学读书。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照明,让孩子们学习。她的19个孩子没有一个因家里穷而辍学。回忆起童年生活时,孩子们感触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王淑珍说,阿尼帕妈妈家虽穷,但很温暖。几个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成天一起玩耍,一起上山打柴。“我们这个家总比别人家的笑声多。”

  阿比宝夫妇的至善至爱,也影响着孩子们。爱心在这个大家庭轮回。三儿子阿布克里木任乡武装部部长。1999年在帮助牧民修建暖圈时,墙塌身亡,留下了两个读书的孩子。

  “你们只管上好学,有困难就给四爸打电话。”王作林承担起了“父亲”的职责:按时给孩子们寄去学费、生活费,隔三差五给孩子们通个电话,嘘寒问暖。两个孩子一放假,总是先到“四爸”家住一段时间。

  阿比宝夫妇的大女儿卡丽曼在青河县城建局工作。2007年的一天,卡丽曼上中学的女儿告诉她,班里有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哈萨克族女同学,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有工作又有病,这个同学压力很大,想辍学。卡丽曼听说后,当即让女儿把这个女孩接到自己家。

  卡丽曼说:“尽管我的经济条件也不富裕,但我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了爱的力量的伟大。”从小吃阿尼帕的奶长大的侄女热孜万古丽是青河县希望小学的教师。她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从我姑妈身上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

  如今,辛苦操劳的日子已成过去,养子女们全部成家立业。2008年8月,操劳一生的阿比宝不幸病逝。子女们在哀悼阿爸的同时,把更多的爱给了阿妈阿尼帕。争抢着赡养老人成为这个大家庭最常见的一幕。从来不曾红过脸的兄弟姊妹们,为了争得赡养权会急红了脸。

  阿尼帕的汉族邻居田玉英说,阿尼帕是全县最幸福的人,她的孩子和她孩子的孩子们都特别孝顺。去年阿比宝去世时,她的孩子都回来了,180多口人。特别是她收养的孩子,比亲生的孩子还要亲。这些孩子们刚进县城就下车,号啕大哭着向家里奔去……

  当然,有一幕总在这个家庭上演: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无论年龄大小都会回家团聚,180多口人围在老人膝下承欢。每当这个时候,也是老人最幸福的时候,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皱菊。调皮的索菲亚这时会故意问“阿妈,你对哪个孩子最好?”老人总会咧着没牙的嘴哈哈大笑:“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责任编辑:肖尧)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