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开国大典亲历者彭忱 留影捐档案馆永久留存(图)

2009年08月07日15:0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沈阳晚报
彭忱在他当时的位置拍摄的天安门城楼
彭忱在他当时的位置拍摄的天安门城楼

彭忱的团队启程
彭忱的团队启程

  开国大典亲历者彭忱 留影捐档案馆永久留存

  我的团队在大典上忙碌

  7月9日上午,在辽宁中医院住院部的一间病房里,举行了一个特别的捐赠仪式。当84岁高龄的省电大离休干部彭忱用微微颤抖的手,将三幅已经发黄的黑白照片递给沈阳市档案局副局长许光明时,老人目光中闪烁着泪花,他把嘴张得大大的,吃力地重复着“天安门”、“毛主席”。

  这是彭忱拍摄于1949年国庆大典当天的三张现场照片。市档案局称,照片非常珍贵,填补了沈阳人参与开国大典的馆藏空白。

  彭忱,今年84岁,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参加革命,建国后活跃在教育战线上,参与过现在辽宁省内很多名校的创办与初期工作,他起初担任实验中学副校长,后参与了大连日语专科学校的创办(现大连外国语学院),担任了教务,后又参与辽宁电大的创办,任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兼副书记,1986年离休。

  因身高不足没能上战场打鬼子

  彭忱患老年病入院已近一年,老人的儿子、皇姑区政协文教办主任彭克俭介绍说,父亲记忆力已明显减退。采访前,记者有一分担忧:彭老能回忆起60年前的事情吗?在彭克俭的帮助下,在老人含混不清、时断时续的讲述中,记者终于完成了对老人的采访。“父亲很多事情都记不起来了,真没想到,他对开国大典记得这么深。”彭克俭说。

  彭忱原名贺衡,曾用名贺静,1925年2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隆回县黄金井村。彭忱从小受到良好家教,他的父亲是一位敢于主持正义的检察官。1945年6月,作为国立湖南师范学院附中毕业班的班长,年满20周岁的彭忱带头报名参军打鬼子。由于身高只有1.56米,他落选了。当兵不成,彭忱只好选择考大学。同年8月,当时的《中央日报》刊登了重庆考区录取名单,彭忱考上了全国最有名的大学——西南联大,就读法律系。在大学期间,彭忱最早接受了革命启蒙教育,从此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1948年11月的一天,北平地下党找到他,让他由贺静改名为彭忱。此后,彭忱化装成商人,辗转来到了解放区。

  1949年1月,彭忱随北平市军管会先遣队进入北平市区。当时军管会领队共有40多人,负责人是叶剑英、徐冰、范长江等。作为联络员,彭忱独当一面,利用熟悉法律的特长,主要负责接管法院及看守所。2月中旬,北平市人民法院成立,彭忱任秘书兼审判员。

  珍贵老照片记录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彭忱认为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最受鼓舞、最难忘的日子。作为单位的副领队,彭忱站在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旁,亲眼见到了毛主席,目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布置等事务性工作由筹备委员会统筹,大典日期临近了,筹委会任命了若干副领队,每个副领队各带一组工作人员在开国大典当日完成专项任务。时任北京法院新闻秘书的彭忱被临时抽出任副领队。从9月起,他们开始了整理天安门城楼、悬挂主标语、灯笼,安装扩音器材等工作。

  9月30日晚,彭忱和其他副领队一起住在天安门城内,细化庆典当天工作安排。激动得一宿没睡踏实,10月1日天还没亮,彭忱就起床洗漱吃饭了。约6时左右,各副领队到指定地点引领各自负责的工作团队整装待发。

  在前门附近,彭忱和他分管的团队会合。大卡车上,除了装着工作人员,还有巨幅毛主席画像、锣鼓、大灯笼、红旗,彭老坐在驾驶室里,右中照片、右下照片记录下了队伍启程时和途中的情景。右中照片中,坐在驾驶室里的是彭老,右下照片中,彭老站在车下。当时,照相机可是稀货,作为法院的新闻秘书,彭老有幸分到了一款相机。

  彭忱回忆说,他所带的工作团队指定位置在天安门城楼下偏西侧与金水桥之间区域(右上照片),抬头就能看到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等革命前辈。而在金水桥外广场上,首先是军乐队位置,其次是参加庆典的少年儿童群体,再外层是由解放军战士组成的“人盾”,以预防敌特分子破坏。长安街留给受检阅队伍通行,长安街南侧至前门约300米区域是参加庆典的各界人士。东至东单,南至前门,西至中南海西墙外,北至北海。

  10月1日下午2时多,毛泽东等领导人由中南海东门乘车到达天安门城楼下,从城楼西侧人行道步行穿过后,登上天安门城楼。站在金水桥旁,抬头看到敬仰的毛主席,彭忱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下午3时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并检阅由解放军各兵种、工人、农民、学生组成的受阅队伍,彭忱及工作团队就在天安门城楼下亲历这一历史时刻。检阅完毕后,彭忱和其他副领队来到天安门城楼上,列队目送毛主席等领导人离去。

  60年过去了,虽然期间彭老几经坎坷磨难,特别是“文革”期间被关进“牛棚”多年,但其家人一直将这记录历史时刻的老照片安全保管。本世纪初,沈阳市档案局倡导档案进家庭活动,彭老的儿子通过对档案业务知识的了解,将这些老照片以家庭档案的形式得以发掘、整理和珍藏。如今彭老将历史照片无偿捐赠给市档案馆,更是了却了一桩多年的夙愿。

  本报高级记者 李明欣

  摄影/翻排 王晓辉

(责任编辑:田燕)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