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老鲁艺人赴京参与十大建筑设计 边玩边找灵感

2009年08月07日17:1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沈阳晚报


  老鲁美人杜柏枝乐呵呵回忆50年前“大手笔”

  为献礼建国10周年 我们去设计首都十大建筑

  “设计艰苦吗?艰苦。累吗?累。但是真开心。学习开心,免费逛北京更开心!”这是昨日在市政府广场附近一座居民楼里,一位78岁的老人,眉飞色舞地向记者讲述的话语。全国农业展览馆——作为新中国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当年和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一样,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从设计到建成,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而杜柏枝,就是奇迹的创造者之一。

  杜柏枝当年作为鲁美工艺美术系毕业生,在1958年赴京参与了全国农展馆的设计工作,农展馆内许多墙壁上的花纹,就是她和同学们设计的。回忆起尘封60年的往事,杜柏枝没有忆苦思甜,想到的尽是开心事,“想到能为祖国10年大庆有所贡献,再辛苦也能找出乐子来!”

  开赴北京参与“十大”设计

  “十大建筑,一年完工!我们边设计那边边施工,就那么变戏法似的,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就拔地而起。”提到当年参与建设十大建筑时的景象,杜柏枝连称“奇迹”。当时是为筹备庆祝建国10周年,1958年9月,党中央传达了要求在1959年10月1日前,建好人民大会堂等共10大建筑的消息,而包括鲁美、中央美院等美术专科学校,承担了十大建筑装饰设计的任务。1958年11月,身为鲁美工艺美术系毕业班学生的杜柏枝,和十几名同学兴冲冲地开赴北京,“当时听到这么短时间建设十大建筑,我一边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一边心里面又憧憬万分:十大建筑中有我的设计,建国10周年有我的一份力,这种感觉太好了!”杜柏枝笑着说,当时她心里还有一个“小九九”:“党中央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才’的待遇很不错,包吃、包住、包玩,还给办了免费的月票,这好事上哪找去啊!”

  在北京边玩边找灵感

  带着憧憬而喜悦的心情,杜柏枝来到北京。在了解十大建筑设计的相关材料时,杜柏枝被周总理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要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中国人民之所以伟大,就因为我们能吸取世界一切好的东西。”杜柏枝暗下决心:一定要设计出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反映当时世界潮流的装饰图案来。设计工作开始之前,杜柏枝开始了一段在京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搞美术的‘玩’和‘学习’是不分家的,一切能获取知识和灵感的东西都会让我们兴奋。那时装饰画大师张光宇等人亲自来给我们上课!以前在沈阳哪有这机会呀,开心极了;我们又去了怀仁堂、长城、故宫等,通过浏览这些瑰宝级建筑的设计找灵感。”杜柏枝末了又补充一句:“其实就是去免费玩,哈哈!”

  设计虽苦收获很甜

  “蜜月期”很快结束,十大建筑设计计划确定,杜柏枝和她的同学们负责中国农业展览馆的装潢设计。杜柏枝拿出一大摞保存至今的当年对农展馆装饰的设计图纸,“看!这是通风口的,这是喇叭口的,这是东西两侧大厅的石膏花纹,还有雕梁彩柱……”杜柏枝说,设计时的创意除了融入了大师们讲解的精髓、在鲁美上学时学到的工艺美术、建筑的专业知识,还有她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农展馆占地面积很大,比当时的天安门广场还大,因此装饰花纹的设计不能太过小气;而且农展馆将保留很多年,我的设计传统中也加入了更多民族性的经典元素。”杜柏枝介绍说,党中央对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要求很严格,许多设计都反复修改了好多次,“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头痛,有时连续几天睡不着觉,但最终设计被采纳的一刻,心里有说不出的轻松!”

  看着农展馆像看着孩子

  1959年5月1日,杜柏枝和同学走上街头,参加了北京人民欢庆劳动节的大型游行活动。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我们问好,台下黑压压的全是人,跳着脚喊“毛主席万岁”,场面甚是壮观。“当时我们一行鲁美人基本已经完成了分内的设计,月底就要离开了,而农展馆已经开始动工了,虽然看不到内部的装饰设计,但是看着一点一点‘长高’的农展馆,我和同学们的心里都有暖暖的感觉,像是看见自己一点点长大的孩子。”1959年10月1日前,农展馆顺利完工,如今,它已成为一所占地52公顷,拥有10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展览馆、7座轻钢结构展厅,以及3个广场的大型展览馆。而让人遗憾的是,杜柏枝在农展馆建成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却再也没有回到这座她亲自参与设计的场馆中,具体哪些她亲自设计的装饰被采用,现在也是个未知数。“现在年纪大了,不然真想趁建国60周年之际‘回去’看看。”

  为染织手艺“时髦”骄傲

  杜柏枝回到沈阳后,继续在她最钟爱和最擅长的印染、纺织专业上为祖国贡献力量,曾先后在省纺织工业厅、丝绸厂、第二印染厂等单位从事工业美术染织图案设计工作,成为我市为数不多的染织高级工程师之一。“染织是一个看似冷门,实际说道不少的工作——地域不同需要就不同;性别不同差异也很大;身份不同,知识分子和农民相差万里;国内、国外的需求差异就更甭提了。”

  杜柏枝指着她家中的枕套、沙发坐垫,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设计的!”如今杜柏枝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女儿和外孙定居美国,去年还特地接她去那里住了半年,“别看我是老太太了,对新潮的东西绝不排斥,看到美国大街上的女孩子穿成那样,我还能从时尚的角度品评一番——你要知道,我当年这工作可时髦着呢。”本报记者 关力制

  摄影 王 江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