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8月8日电(记者吴晓颖、刘大江)“高校应从自身定位、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逐步实现从"甩手掌柜"到"贴身顾问"的角色转换,变为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前沿阵地。
”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张彤这样认为。
目前,高校在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下,显露出专业设置错位、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质量缩水”等种种痼疾,这些已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障碍。对此,学界专家建议将学校、职场、学生三者相结合起来,共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张彤说:“实现高校生就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从人力资源供给市场角度考虑,应在源头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出契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校方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年来,一些高校积极与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和校内外见习基地,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据张彤介绍,西南石油大学与东软集团、上海海隆科技有限公司、新蛋科技等多家国内外企业携手,在校内外创建了多个学生见习基地。3年来,有200多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直接就业。
这种围绕市场人才需求,通过见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学校教学课堂,实现学生就业创业的模式,打通了学习-见习(实习)-实践通道,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市场三者的统一。
“社会实践的常态化、校园化是提前将职场竞争搬入校园的"大练兵"。让走进"象牙塔"的学子们在刚踏入校门时,就培养起求职意识,在4年读书生涯中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丰富职业见习经历。”张彤说,“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将求职学生"扶上马、送一程",争取把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时间提前到读书期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