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K”、“富二代”、“性侵犯”,为什么犯罪渐渐打上“青春”印记?昨天,全国顶尖的犯罪学专家在绍兴研讨:
“富二代”怎么长出“富脑袋”
本报通讯员 史建发 本报见习记者 史春波
“嗨K”、“富二代”、“性侵犯”,这些字眼不知何时打上了“青春”的印记,正成为犯罪学专家们越来越关注的对象。
昨天,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绍兴召开,与会者大多是专门从事犯罪学研究的教授、学者和专家,以及从事司法部门实际工作的研究人员,是犯罪学研究的骨干力量。会上,专家们就犯罪学基本理论、青少年犯罪问题和企业犯罪治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嗨K”:时尚还是犯罪?
“嗨K”,近年来吸食新型毒品的青少年群体对自己吸食毒品行为赋予的“时尚”称呼。作为疯狂、狂欢的代名词,“嗨”代表时尚、青春和前卫。但被青少年美其名曰“嗨K”的行为,在犯罪学视角中则有个规范的名称:“吸食新型毒品犯罪”。
今年2月6日,贵阳市飞山街发生一起劫持人质案件。
一名男性嫌疑犯张某持刀劫持一名少女,但未提出任何要求。警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工作,将张某抓获。面对民警的询问,张某语无伦次,答非所问。
最后,警方在其身上搜出疑似吸毒用的锡箔纸,并对其进行尿检。经检验,案发前,张某曾吸食新型毒品,从而引起精神错乱,导致其幻想有人要加害他,于是实施了劫持人质犯罪。
像张某一样“嗨K”的不是个例。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刘晓梅曾对46名天津吸食新型毒品的青少年进行访谈发现,这个群体中,大多数人在吸毒之前对“人活着就是要及时享乐”的观念认同程度很高,对“只要会混,读书不好照样可以赚大钱”等主流文化反对的价值观持认同态度。而吸毒正好符合了他们要求“前卫、狂欢、刺激”的体验。
刘晓梅说,当前,青少年“嗨K”已经影响他们的成长。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反毒防毒知识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爱惜生命,自觉远离毒品,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富二代”:要让他们成为“富脑袋”
今年17岁的陈某父母奔波于台州和上海之间做服装生意,家里很有钱。为了照顾儿子,他们特地请了一个小保姆。
陈某只有在周末才能见到父母,但是父母每次回来,仍一心忙于联系业务,然后又匆匆地前往上海。一个人无聊,他认识了社会闲散人员刘玉平。
“我准备到小区去搞些值钱的东西,敢不敢陪兄弟一起去?”一天,刘玉平突然跟陈某提了这样的要求,陈某觉得这肯定很刺激,随口就答应了。于是两人来到一户人家行窃,之后被抓。陈某犯了盗窃罪,后悔已晚。
这是“富二代”犯罪的一个典型案例。
“富二代”这个群体日益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作为一种犯罪现象,“富二代”青少年犯罪也进入了犯罪学专家研究的视野。
中国犯罪学学会副秘书长傅跃建分析说,“富二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平时骄惯放纵,认为钱可以摆平一切,缺少相应制约,对犯罪的后果几乎没有考虑。“这与他们父母一般只考虑物质条件的满足,却疏于精神上的引导沟通和道德上的教育有关。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意识,缺少公德底线,对生命没有起码的敬仰、畏惧之心。”
傅跃建认为,仇富不好,富了炫耀也不好。对“富二代”的关注要客观公正,应该引导“富二代”成为“富脑袋”。
未成年人遭性侵害:这个话题太沉重
2008年12月,北京延庆县某中学一名初中女生被歹徒威胁,患上抑郁症。
今年7月3日,网上曝出北京顺义五中在教室中猥亵女生的视频,被称为“脱裤门”事件。
多起未成年学生遭遇性侵害的案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其背后则是一系列沉重的社会话题。
杜立,犯罪学专家,曾搜集了近年发生的未成年女生遭遇性侵害案件1000件,并进行分析。
他认为,这些案件中折射出很多问题。如校园周边治安差与学校防范不力;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青春期性教育不到位;社会应加强保护等。
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王牧说,青少年犯罪问题既属于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关乎国家的进步和未来,面对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和复杂化的现状,研究这类犯罪特点、原因以及预防等,都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成立于1992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拥有会员2200余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