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本报记者 王怀 实习生 陈明玥人物简介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情分析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土与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已出版16部国情研究系列专著和合著。
“成都让我很兴奋。”7日,结束对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考察后,胡鞍钢高度评价:“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在全国先行一步,是创新经验”。
成都是个让人兴奋的城市
记者:在成都这几天的考察中,你多次提到“很兴奋”?胡鞍钢:成都之所以让我兴奋,在于其在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创新。多年来,许多像我一样的专家学者对破解“三农”问题心存困惑。经过考察,我的困惑在成都找到了答案。
成都开展多年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有目的、有能力、有成效地部分解决了“三农问题”。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的过程中,成都更是以一种惊人的能力解决了长期存在于科学研究中、难以解决的城乡统筹之间的症结。比如,乡镇农村公交通达率达到98%、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已基本完成、将农民请下山请进楼房、将农民宅基地退还为耕地等改革,切实促进了农民向市民的逐步转变。
打造绿色城市,成都可先行一步
记者: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下一步该如何推进?
胡鞍钢:成都要打破几千年我国农村人口不断复制的模式,设法通过大量增加技术学校,让农村孩子受到普及教育,实施“教育移民”,让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再依赖土地。政府定位要从增长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服务于企业和公民。要从追求GDP调整为追求HDI,即人类发展水平,它包含了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水平、健康程度三个维度的指标。发展也要从“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转变,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全方位发展。成都应创新举措,在全国率先建立炭排放台账等,打造绿色城市,在全国先行一步。
成都还可定位为西部服务业中心
记者:你一直在强调绿色发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这对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四川有何意义?
胡鞍钢: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就是要实现现代化中国、和谐中国和绿色中国的三大目标。通过发展绿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绿色能源,促进绿色消费。绿色发展对成都而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定位问题,成都应借鉴北京,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定位。近几年,尽管成都一直强调大力发展服务业,但从2002年开始,成都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到2020年中国将大体形成两横三纵的城市群格局和经济集中地理布局,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形成若干个3000-5000万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群,他们将分布在两横三纵的节点及沿线上。
在这些轴线上,除了北京等几个城市将形成现代服务业中心外,西部地区也应有现代服务业中心,这个中心就应该是成都。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