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自治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抓特色、抓基地、抓质量、抓龙头为手段,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抓特色,推进农业品牌化。紫云把“走绿色之路,创生态品牌”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截至今年5月,全县境内应运催生紫云郎高公司、紫云春茶庄等10余家专门进行特色产品“工业化生产、商品化包装”的企业,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一是畜禽品牌。注册了“紫荫”牌商标的紫云林下鸡,已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无公害农产品。良好的品质引来了“两广”及周边地区客商前来订购,并达成了一定的供求关系,有了较稳定的销售渠道。上半年,全县林下鸡、山鸡已销售近1.5万只。二是农特品牌。“紫竹青”牌苦丁系列茶、小叶绿系列产品在“尝格凸美景,品原生态茶”的倡导下,2009年取得开门红,至今已销售4余吨。“紫竹青”牌绿茶还获得全市扁形茶比赛“优秀奖”。“火花”牌冰脆李种植面积已突破2万亩,市价每公斤超过4元,实现产值约90多万元。宗地大蒜也成为市场抢手货。三是粮食品牌。郎高公司“格凸河”牌农特系列商品市场走俏,进入金客来超市的红芯红薯就有10万余斤,销售了9千余盒手搓糊辣椒面。紫云春茶庄的“格凸”牌精米已进入超市,“黄鹤营”牌腐乳、玉米面(砂)、手搓糊辣椒面历次展销供不应求。“格凸”苡仁米外销3千吨。特色农业品牌化已初现市场竞争力。
——抓基地,推进农业规模化。走好“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经营路子,在扩大规模上下功夫,努力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在紫北片区加大马铃薯、茶叶、红薯等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今年的种植面积约为1.6万亩;在中部片区重点加大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种植,今年共计发展速生蔬菜1.8万亩,中药材3200亩;在紫南片区重点发展冰脆李、猕猴桃、竹荪、大蒜、辣椒等作物种植面积,据统计,这几种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了3.7万亩左右,搭起了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整体框架。二是财政扶持。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制定政策,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拿出5-10万不等的经费,专门用于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业务培训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并免费提供部分种子、肥料、农药和农膜等生产物资。在猫营镇黄土村、白石岩乡幸福园村、松山镇红岩村蔡加桥组等扩大红心薯种植面积500亩,发放种子9100公斤,并到各项目实施点进行选种、育苗、扦插、采收、运输、贮藏等环节的培训。三是典型带动。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不搞行政命令,工作中突出宣传引导,抓好试点示范,推广成功经验。通过对比算账,用典型、用数字、用事实说服群众,使广大农民群众从“要我调”逐渐转变为“我要调”,激发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板当镇洞口村村民金如刚,2008年承包2140亩土地种植茶叶,纯收入达到12.4万元,带动周边32户农户共同致富。紫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11080亩,其中千亩以上专业村2个、专业大户11户,年产干茶900吨以上,综合产值2000多万元,茶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2400元,种茶农户每户都有了一个数目可观的“绿色存折”。
——抓质量,推进农业标准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紫云把提高产品质量、抢占市场份额放在农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位置,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到目前为止,成功申报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无公害林下养鸡基地以及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各一个,标准化生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组织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等业务部门的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技术指导。引进推广高产抗病、适销对路的土豆、白菜、马铃薯等作物新品种7个;推广免耕栽培、频振式杀虫灯、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6项。二是严格质量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制定了茶叶、土豆、白菜、竹荪等作物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印发到农民群众手中,使群众掌握规程并自觉应用。加强基地管理,明确专人负责,完善规章制度,实行五户联保责任制,对播种育苗、施肥浇水、防病治虫、收获销售等各个环节开展高度统一的生产管理,保证了产品质量。三是统一物资供应。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设立了农资专供点,开展连锁直供。对有机蔬菜基地所需种子、肥料等均由农业部门统一供应,既让农民用上了放心农资,又防止了违规农业生产资料流入和使用。紫云的特种野猪养殖已形成以基地养殖为主、散户养殖为辅的养殖集散地,以“猴场—水塘—猫营”为一线的流水线发展模式,并在全县实行“三个统一”(统一价格、统一销路、统一技术)。
——抓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只有产业化经营,才有可能获得农业效益最大化,农民增收才有保障。近年来紫云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效。一是扩建产地市场。进一步完善县城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配套设施建设,使年农产品交易量达到50万吨以上。在各乡镇建立12个中小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扩大了交易规模。同时,培养了大量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引导他们对外积极协调销售价格,搞宣传、拉客户,有力地提高了销售的速度与质量,洞口村茶叶协会会长金如刚,通过协会发展了100余户农民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并与紫云、安顺、贵阳等地茶商联合开设专柜,生产效益较为明显,茶农人均年收入在3000-5000元。二是创建农民协会。协会是连接市场、企业和农户的纽带,创建农民协会对发展农业产业化至关重要。我们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会原则,在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在为农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协会和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2009年,全县协会服务收入达20多万元,村集体服务收入80余万元。三是引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紫云农作物种类多、特色鲜明的资源优势,全方位、大力度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先后引进紫云朗高有限公司,贵州百灵制药厂等10余家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条,扩大了产业效益,对紫云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